• 演讲稿大全
  • 辩论技巧
  • 演讲口才
  • 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
  • 谈判技巧
  • 朗诵技巧
  • 练声方法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口才 > 谈判技巧 > 正文

    从《童年》看新小说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0-12-30 12:05:3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新小说是法国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流派。风行于20世纪50至60年代,主要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等。娜塔莉·萨洛特的作品一般晦涩难懂,而《童年》是她的新小说中较为通俗易懂的一部作品。

    关键词:新小说 艺术特色 《童年》

    新小说是法国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流派,也被称为“反传统小说”,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主要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等。新小说派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为宗旨,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摆脱作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虚实交错和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而《童年》这部作品除了对事实进行纯客观的描述、打破时空的叙述模式外,还有片段描述、与自己对话及极致的心理描写等特点。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悲剧不断在欧洲国家上演,1939—1945年的战争留下了残酷的痕迹:欧洲大地遍体鳞伤,人们的精神受到无情的摧残,人道主义的幻灭证实了现代世界的脆弱。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别混乱,失去了精神支柱。雅克·里拉尔(“新小说”与社会)他们认为:上帝死了,康德离他们太远。于是,“荒诞”成了真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否定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虽然“新小说”流派没有固定的组织,对于文学的见解也不尽相同,但这些作家都公开声明,要结束巴尔扎克所代表的小说传统。

    二、新小说的基本艺术特色

    新小说派的作家认为,要拯救小说于危机之中,必须彻底变革传统小说的观念和形式。他们认为,传统小说家虚构故事是愚弄读者,应该和这种方法“彻底决裂”, 艺术才能复苏,小说才有可能到现代的电影、电视观众里去争夺读者并生存下去。因此,新小说有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首先,不塑造人物及构思情节,只注重对物的客观描绘。

    传统小说以人物为核心,以写“人物在其间活动并生存的故事”为主要的任务;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一切从人物出发,使事物从属于人,从而使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忽视了物的作用和影响。新小说派作家决定要把这种创作原则颠倒过来。因此,在他们的作品里,不再描写人群和社会。塑造人物不是小说创作的目标,甚至有些小说基本不写人,即使写了,也只是描写一个或者至多几个人,常常不给人物以名字,有时尽用“你” “我” 或者字母符号来代替,人物成了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小说的主人公多以“叙事人”的身份出现。

    其次,新小说打破了时空的概念和体裁的限制。

    新小说甚至把回忆录也纳入小说的体裁,例如萨洛特的《童年》。它一般都不按照事物发展的时序进行叙述,也不受地点、空间的限制,采取复杂多变的叙述形式和混合的手段,把过去、现在、未来任意交错,跳跃性强。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新小说里也都有所表现,如《橡皮》《窥探者》《嫉妒》等。

    最后,新小說重视语言文字的变化、特色,甚至是“文字的冒险”。

    一般,新小说并不在意语言和字句的斟酌,多用口语、俚语,也不在意语法的结构,甚至出现残句。实际上,这正是新小说作家追求的文字作用的一种反映。因为他们不是让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而是让读者去寻找这种文字组合本身的妙处。

    郑克鲁也曾把“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的一套理论归纳出五个特点,如自己的创作是一种探索和实验,对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法的怀疑和拒绝相当彻底,取消故事情节,反对文学的倾向性,探索新手法等。[1]

    三、《童年》在艺术特点上和其他新小说的共性与个性

    前面说过新小说派作家们在创作方式上具有共同的艺术特点又各有特点,他们的作品由于摒弃了“以人为本”“注重故事情节”等传统的写作手法,又注重“文字的冒险”,在这样没有人物,不按时空叙事,只进行客观描写,又打乱了文字和语言的原有使用规律的情况下,其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这里我们要说的娜塔莉·萨洛特,其主要作品有《陌生人肖像》《马尔特洛》《行星仪》《金果》《生死之间》等,由于她的作品一般晦涩难懂,故向中国读者介绍得极少。吴岳添在《97岁的娜塔丽·萨洛特发表新作〈打开〉》中认为,“由于语言的隔阂,这部小说也许无法译成中文” [2]。这里我们介绍的《童年》却是不可多得的易于理解,而且可以打动人心的一部作品。

    这是一部回忆录,一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描写了生于俄国一个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子。她两岁时父母离婚,分别定居于巴黎与俄国,自此她便经常来往于法国和俄国之间。到1910年跟随再婚的父亲在巴黎定居,并开始学习的这一段往事。

    像其他新小说一样,人物非常简单,主要有作者的小时候、母亲、父亲和继母等几个。从故事上来说,没有什么离奇曲折的情节,只是客观地阐述了发生过的事情。小说没有故事的开端、高潮、起因、结尾,在小说之前,已经开始,小说结尾的地方,那个情节还在发展。但是作品也有其鲜明的特色。

    (一)文本结构

    从该书的文本排版来看,大量的空白和段落之间的间隔映入眼帘。即便是这样一部回忆式的自传小说,还要留给读者许多思考的空间和参与创作的可能性。文中大量的省略号使用同样带有这一作用,有时一个简短的段落中,每句话的后面,甚至词与词之间都会使用这种令人思考的符号。这是作者在描述了客观事实和事物之后,不做过多的评价,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再创作。

    (二)叙述方法和心理描写

    《童年》这一作品中有两个叙述者,并不只是暮年的娜塔莉一个人的叙述。作品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从一开篇便是两个声音的对话:“你真的要这样做吗?”“是的,我要做这件事(写我的童年)。”这是80多岁高龄的娜塔莉和童年的娜塔莉的对话,是坚定的娜塔莉和犹豫的娜塔莉的对话,是“我”和另一个“我”的对话。这种对话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穿插在一起,时而是作者的叙述,是对童年的回忆,是遥远的过往;时而又回到现在,是当下的感觉,是内心的冲突和对话。当然,我们知道,二者的对话都是作者内心的声音。娜塔丽·萨洛特的“新小说”理论曾在法国和中国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别人从来没有表达过的东西——这些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她称之为“向性”。为此,她定义了一种超越传统小说的新形式。萨洛特的“心理描写”是极具特色的,她注重对微妙的内心世界的探求。

    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忘记了这是一部80多高龄作者的作品,因其叙事风格简单、纯粹,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来讲述那年那事,赋予人们一双孩童的眼睛,让人们用这双眼睛和她一起来看那新鲜有趣的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去听她的讲述。这样,她就把传统叙事法和新小说心理描写及自己语言特点更巧妙地结合起来。作品充分还原了真实的人物形象,她爱爬山、肆无忌惮地从雪堆上往下滚,勇敢地玩各种游戏;她讨厌虚伪和做作,她同情老人,仁慈,温和;此外,她还是个与众不同,有着异样气质的儿童,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爱做别人不做或别人禁止她做的事的孩子。她上学时,要求自己每门功课必须拿第一,把作文课看成最自由的享受。这一切都在一个80岁老人的笔下生动地再现出来。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法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尤其是她最擅长的对话的运用,内心独自、独白前奏等的穿插交错运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采用老年人的口气和儿童的口气,以便不断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使童年往事的回忆更加清晰,内容和性格特征也更突出。

    (三)语言和词汇上的特色

    上文中提到了新小说作家在语言上的特色,他们是语言的冒险主义者。他们希望读者忘记作品本身的意义,更多关注他们对于文字的使用,旧词新用产生的效果,或者让人从词语堆砌中去感受语言本身的意义。而《童年》在语言上也有其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家大量地运用短句、断续句及省略号。关于省略号,前面已经提过,该符号的大量使用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短句、继续句的使用,使得文字有了跳跃而美好的节奏感,而大量同义词的叠加使用加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其次,作品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童年的故事,这便是作者在语言上使用儿童语言的效果。运用一个孩子能够掌握的简单、易懂的词汇,而非文学的、大作家的辞藻,使作品自然、流暢,充满天真的气息。作者在叙述的间隙也时不时地在某些地方表达了自己对于语言文字的选择,时而也颇费心思,她在某些地方仔细地思考,自问该怎样表述。这些对于儿童淋漓尽致的心理描写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最后,说到语言,就不可忽视作品中有两处对语言的格外斟酌,是自由写作和强制写作的强烈对比。一处是说到自己坐在窗前,奋笔疾书、任意写作时,由于没有任何的限制,作者可以随着自己的心,听凭内心的引导,使用自己得心应手的词汇和语言,任性地写着,驰骋在内心的疆野。这样自由的写作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另一处则是当老师布置了作业,写《我的第一件伤心事》时,我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黄金主题”,于是我写出了一部以“我的小狗之死”为题材的充满孩童纯洁、天真情感的故事,把抽象的东西描写得很活泼生动,虽然得到了父亲的赞赏,但是其中体现出的自我限制让人看了很是心疼。

    总之,作者在用词时既自由任意,又非常谨小慎微。

    四、结语

    “新小说”不再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情节、叙述故事,远离社会问题。“新小说”主张只要把世界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就够了,既不刻画情节,也不刻画人物,既不要结构,也不要细节。在“新小说”中,读者和作者是平等的,读者不能像读传统小说那样,只能被动地去接受,读者要根据文本中所提供的信息,去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甚至是参与小说的再创作,这是读“新小说”的一个窍门。

    参考文献:

    [1]郑克鲁.繁花似锦——法国文学小史[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1998(01).

    [2]吴岳添.97岁的娜塔丽·萨洛特发表新作《打开》[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1998(01).

    [3] 娜塔莉·萨洛特.童年[M].桂裕芳,周国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燕红,女,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