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升迁之路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三个来源

    时间:2021-01-22 21:03:4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灵魂和支撑,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根本在于坚持理论自信。本文所探讨的理论自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理论自信;科学性;正确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4-001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不仅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关于“理论自信”理论界多有探讨,分别从不同视角揭示了理论自信的基本内涵、逻辑基础、实现路径、认识维度等,由于对理论自信的认识角度不同,所揭示的内涵和意义就不同。本文试着从理论体系这一视角来阐释理论自信的来源问题。之所以单独就理论自信进行探讨,是因为在“四个自信”中理论自信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在“四个自信”中理论是道路的行动指南、是制度的理论指导、是文化的核心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相信自己的理论,也就不可能相信自己的道路、制度和文化。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可以说,理论自信是灵魂和支撑,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其根本在于坚持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一、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前提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这里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是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应用的现实前提。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具有科学所具有的前提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一切科学都是有条件的,一切科学都是面向现实并解释现实的。我们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其理由之一就是它具备前提性这一科学特征。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学说。这个学说告诉我们,无产阶级不是说革命就革命,说解放就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解放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具备了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一物质基础。有了这一物质基础,才能建立起解放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不具备这一物质基础,即使勉强建立起社会主义最终也会失败。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无果而终,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结语中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和斗争中逐步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条件和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用这一理论继续指导革命和解放事业。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实现。因此中国还不具备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充分条件,还不能马上建立起标准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然而,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虽然注意到了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前提条件,预留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时期,其目的是打好工业化基础,为社会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但由于过渡时间太短,我们在不具备基本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条件下急于建立起了标准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得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条件,不仅没有得到更好发展结果,却最终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初衷和基本原理的要求。改革开放后,我们吸取了不顾前提条件就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来应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当代中国应用的科学方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基本国情的现实性

    凡是科学,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立足现实面向实际的,所以现实性是理论科学性的又一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的现实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因此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首先,用邓小平话来说,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是我国国情的现实性的表现,由它决定了我们建设的就不是理论上讲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我们之所以实行这种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形态,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确立的物质基础,也就是社会化的生产力不够格。现实性的另一方面表现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采取的不是单一的体制。是主体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即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是党的领导,文化上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三个主体促使非社会主义因素为社会主义因素所主导和支配,从而保证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体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种组合创新的体制适应了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需要,是富有活力和发展动力的,经济方面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有机统一;政治上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3]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正确性指的是就是它正确反映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在这三大主题之下构建了整个体系。它正确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论断使我们走出了从结构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的误区,转而从功能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只要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能够消灭剥削进而消除两极分化,只要实现了效率与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从社会主义的功能和目的角度去揭示本质。本质论中体现了自由和谐的原则,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即自由,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即和谐。它正确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政治方向上是正确的。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正确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它揭示了党的本质属性是先进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章关于党的性质的规定强调了党的阶级性、人民性和先进性。在这三者中先进性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过去我们对党的性质的认识更多的强调了阶级性而掩盖了党的先进性这一本质属性,忽视了先进性才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属性。其次,正确反映了党的执政规律。永葆党的先进性正确反映了执政绩效规律,而永葆党的纯洁性正确反映了执政形象规律。因为从执政合法性上看党的先进性这一本质属性的确认,使我们找到了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真正来源。然而,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此“要始终代表”,它既着眼于动态的先进性,又着眼于在历史的变迁中长期执政。永葆纯洁性就是保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保持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保持为人民服务这颗初心不变。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本质,拒腐防变,维护良好的执政形象。

    第三,科学发展观证明了发展理论的正确性。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而发展了科学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回答。科学发展理论正确反映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改变了我们以往只注重物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物到人的转变,突出强调人在发展中的目的性,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它正确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即真正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是人人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就是实现人的发展,所谓开放绿色共享发展,就是实现人人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发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诠释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判断。这一思想在全面客观分析了十八大到十九大召开五年来我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的正确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指出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看,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我们国家的发展程度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看,我们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判断决定未来我们的发展必须紧扣这一变化来谋划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这一思想立足于新时代集中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期“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用“八个明确”对总的目标和任务、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及动力、发展战略步骤等方面作了总体的设计和安排。用“十四个坚持” 的基本方略在行动纲领层面正确回答了怎样坚持的问题。

    三、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性

    以上可見,科学性和正确性说明了理论体系在解释世界的问题上的作用和意义,而有效性则重在说明这一理论体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对有效性的最好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越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跃升,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我们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我国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这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说明,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导,将其具体化为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从而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政治发展的民主有序、文化发展的传承创新、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实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党和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面貌也因此实现了重大的转变。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自信的另一个来源是创新性。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取决于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本文不再对创新性进行赘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完善,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性和正确性为前提,这样方能在实践中体现其有效性从而焕发其应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习近平总书记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 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 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3-01-0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褚永慧]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