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礼仪
  • 商务礼仪
  • 职场礼仪
  • 饮食礼仪
  • 鲜花礼仪
  • 送礼礼仪
  • 婚宴婚庆礼仪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礼仪 > 商务礼仪 > 正文

    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风——“秘史新说”之十

    时间:2021-04-24 17:13:2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雷霆和雨露 一例是春风——“秘史新说”之十

      曾国藩和李元度作为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身影且行且远。今天,我们广大秘书工作者,是否能够从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呢?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雷霆和雨露 一例是春风——“秘史新说”之十范文,欢迎查阅。

      李元度是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得意下属,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他与李元度“情谊之厚,始终不渝”。然而,这二人之间也曾产生过很大的矛盾,甚至到了撕破脸的地步。曾国藩和李元度之间有着哪些恩怨,事情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要弄清其中的原委,还得从头说起。

      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县人。他4岁丧父, 18岁中秀才,23岁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等工作)。在此期间,李元度阅读了大量书籍,写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文章,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才子。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时值曾国藩在湖南组建团练,李元度化名“罗江布衣”上书曾国藩言兵事,曾国藩阅后大加赞赏。在曾国藩的热情邀请下,李元度来到衡州,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

      李元度进入曾国藩的幕府不久,曾国藩即奉命率领新组建的湘军出师东征。其间,湘军虽然一度攻占岳州城,但由于缺乏实战磨炼,曾国藩本人也是书生带兵,缺乏军事经验,加之遇上恶劣天气,湘军在太平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损失十分惨重。随后太平军挥师南下,接连攻克长沙附近两个重镇湘潭和靖港,长沙形势岌岌可危。

      在时局不利于己的形势下,曾国藩不听别人劝阻,执意率领少量部队向靖港进发,结果遭到太平军痛击,几乎全军覆没。羞愧之际,曾国藩欲投水自杀,幸亏李元度早有防备,暗中派人在其身边保护,曾国藩才没能为朝廷“尽忠”。若非如此,恐怕曾国藩就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靖港之败后,曾国藩遭到湖南地方官僚的一片指责,昔日的一些好友和幕僚也纷纷借口离去。众叛亲离的曾国藩心情坏到了极点,密令其弟曾国荃买好棺材,准备再次自杀。然而患难之际见真情,此时的李元度对曾国藩不离不弃,一有机会就反复开导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因一时遭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曾国藩这才放弃了自寻短见的想法,重新鼓起了勇气。

      朝廷虽然对曾国藩免治其罪,却给了他一个“即行革职,仍赶紧督勇剿贼,戴罪自效”的处分。看似保留了曾国藩的兵权,实际上却把他原有的礼部侍郎一职撤销了。自从曾国藩回籍办团练以来,礼部侍郎虽然只是一个虚衔,但如果没有这个职务,曾国藩的专折上奏之权就被剥夺了,也就是说与皇帝的专线联系被切断了。这样一来,曾国藩不仅不能直接向皇帝请示、汇报工作,别人打了什么小报告,自己也无法申辩。

      李元度深知失去专折奏事权对曾国藩意味着什么,于是就自作主张地起草了一份“请示”,准备上奏朝廷。这份以曾国藩本人名义上报的“请示”,其核心内容是向朝廷申请“专折上奏”之权,理由是军情变化万端,必须随时奏报,所以特请朝廷加恩授予自己这一权力。一开始,曾国藩怎么也不肯冒这个风险,经李元度反复开导、劝说,并以受死赴难相请,最后才勉强答应试一试,但要求李元度必须反复斟酌词句,千万不能再次激怒朝廷。

      此封“请示”上达后,朝廷不仅没有怪罪曾国藩,反而破格准许他专折上奏。曾国藩喜出望外,对李元度的超凡胆识十分欣赏,对他的信任程度也越来越深。从此两人卧同室、行同舟、饭同席,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凡草拟奏折信缄之类事情,曾国藩大多交给李元度完成,幕中一般事务也由其全权处理。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9月,李元度由曾国藩保奏为候选知县并加内阁中书衔,从此步入仕途。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和兵员补充后,曾国藩开始了第二次东征。到咸丰四年年底,湘军先后攻占岳州、武昌、黄梅等地。由于湘军进攻九江和梅家洲均未成功,曾国藩决定改攻湖口。结果,湘军水师在行进途中被太平军截为外江(长江)与内湖(鄱阳湖)两部分,太平军焚毁湘军战船一百余只,曾国藩的座船及文书档案也都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曾国藩感到无脸见人,再次投水自尽。李元度拼死力才将其捞上来,继而护送他退守南昌。

      在南昌,李元度帮曾国藩认真总结了湘军东征以来几次失败的教训。他说:“岳州之败,水陆各师尚未集中而遇到大风,被阻于洞庭湖,太平军觉察到这个不利因素,立即大力加以围攻,这次失败可以说是天意。靖港之败就不同了。我军临时改变主意,以少量兵力进攻靖港,自然必败无疑。湖口之败问题更严重。水师不与陆军配合,不为自己留退路,冒险突入鄱阳湖,最后遭致失败,也是必然的事了。”李元度说得句句在理,曾国藩听了深受启发,感到李元度才识深厚,不仅熟读兵书,而且能把所学知识与军事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此以后,曾国藩用兵特别注重“稳”和“退”两个字。

      在幕府做了两年多文字秘书和军事参谋的李元度,看到曾国藩兵力比较单薄,在江西的处境十分危险,便主动请缨,要求回平江老家招募兵勇,以保卫曾国藩的安全,同时也能牵制一部分太平军的兵力。曾国藩开始怎么也不肯答应,极力加以劝阻。他认为,一者李元度自入幕起,就是一个处理公私文书的好帮手,是一个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好参谋,幕府中实在少不了这样的人才;
    二来李元度的最大特长在于文字,“唯战阵非其所长”,让其带兵打仗无疑是舍其长而用其短。后见李元度态度坚决,曾国藩才无奈地同意他回籍去招兵买马。

      李元度带兵后,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他毕竟是个文人,善处文案而非统帅之才。他的部队经常打败仗,始终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夏,当曾国藩邀其重回幕府时,投笔从戎三年多的李元度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一年多后,经曾国藩保奏,李元度升任徽宁池太广道(皖南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五府道台),领兵驻防徽州(今安徽歙县)。徽州是皖南通往浙江、江西的要道,同时也是当时湘军主帅曾国藩祁门大营的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然而,在太平军进攻时,李元度违反曾国藩坚壁自守的命令,擅自出城迎战,结果一触即溃,徽州陷落。

      李元度兵败徽州后,没有及时回祁门大营禀报实情。曾国藩不知其生死,以致日夜惦记,通宵难眠,“殊为凄咽”。过了二十多天,李元度虽然回到了祁门,但他见到曾国藩后,竟然连个错都不认,继而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向湘军粮台索取欠饷,擅自回平江老家招募新兵去了。曾国藩恼恨交加,一气之下,决定具疏弹劾李元度,以明军法,并自劾用人不当,请求处分。

      但曾国藩对李元度毕竟是十分了解的,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贤者。后来,曾国藩对自己的做法颇为自责,觉得对不住李元度,总想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弥补。当湘军攻占金陵,一干人等加官晋爵后,曾国藩特意呈上密折,建议朝廷重新使用李元度。他在密折中说:“李元度从臣最久,艰险备尝,远近皆知……李元度下笔千言,条理周密。本有兼人之才,外而司道,内而清要各职,均可胜任,唯战阵非其所长。”只是因为自己“强之带勇,用违其才”,才导致他“身名俱裂”。曾国藩觉得这样做还不够,又主动提出与李元度联姻,结为儿女亲家,让两家人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对于曾国藩的真情悔过,李元度深为感动。他本来就没有怪罪曾国藩的意思,后来更觉得曾国藩是一位难得的忠厚长者和良师益友。他不仅请曾国藩为自己撰写的巨著《国朝先正事略》作序,在曾国藩去世后,还含泪撰写了《祭太傅曾文正公文》和《哭师》12首。其中第9首写道:“记入元戎幕,吴西又皖东。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风”。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李元度对曾国藩生死相随的往事,更表明李元度将曾国藩的严厉参奏(雷霆)和密陈录用(雨露)都视为对自己“春风”般的呵护。

      曾国藩和李元度作为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身影且行且远。今天,我们广大秘书工作者,是否能够从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呢?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