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求职面试技巧 > 正文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2-05 21:04:4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大学生创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顺乎时代发展和大学教育要求的行为。文章在对创新创业内涵与特征解读的基础上,概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養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022-04

    Abstract: In pace with the growth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trend of the times and college education, graduate enterprise benefit a lot from the abov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outline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raining such kind of ability. Besides, counter-measures are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status quo.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goal; counter-measures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迎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走进了“双创”大时代。当今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创业更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当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应对未来挑战,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创新创业驱动发展的生力军,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创业内涵与特征解读

    对于“创业”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创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要善于捕捉、发现和创造机会去开发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努力实现其潜在价值与目标。(美)霍华德·H·斯蒂芬则认为:创业就是追踪和捕获稍纵即逝的机会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管理方式,也是一种企业经营活动,而这与当时所掌握的资源并无太大的关联。可见,创业是指个人得到某种信息、资源,发现某个机会、机遇或拥有某种技术、借用或利用相应的载体与平台,将其通过各种方式与方法进行吸收和转化,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与价值,并实现某种目标追求的过程。由此,创新代表的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创业的含义则是一种新事业的产生,创新、创业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息息相关[1]。创业需要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驱动,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影响程度。

    每个人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的本领或能力,创新能力体现的是人的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与创新技能。而创业能力更是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能力,是指高校在各种创新活动中,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或将已有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新颖独特地方式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方案、新方法、新设想与新成果的本领。创业能力既包括一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在理论学习中形成的知识归纳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还包括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公关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策划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以后,人们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世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无疑为高等教育培养具新时代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的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

    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航向标,是民族生生不竭的动力源。青年一代,尤其是意气风发的高校大学生,系统接受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熏陶,是国家最宝贵、最具活力的群体,也是国家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最具能量的后备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丰富、灵感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标新立异,是新思想、新技术、新观念、新工艺的萌生源及发源地,将来更是许多崭露头角的新兴行业与高新技术的带头人。

    在国外,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导致国家经济奇迹般增长的“秘密武器”。如美国90%企业是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小企业,产值占GDP的40%,70%的技术创新由小企业完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为20%,而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为0.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凭借创业的舞台施展身手并迅速崛起。新创的中小企业催生了创新创业的理想宏图,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产品与优质服务,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全面增长无疑是提升国力的有效方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新形势下解决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通过对美国1965-1984年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过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他发现:美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较为预期效果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创业型就业,只有采取措施鼓励创业,才能更好地带动就业的增长。就业机会不是靠伸手去要等着施舍,而是中小企业经过拼搏努力创造的,并且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大多是创业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尤其在大企业进行大裁员时,这批中小企业在稳定就业方面砥柱中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对看似纷繁复杂、不知从何下手的市场已经成竹在握,它们创造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60%左右的服务价值和最终产品,其为国家缴税额占总额50%左右的税收,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有资料显示,每个人的创业成功,就可以平均带动3-5人就业或创业;中小企业如能创业成功,以实现向大型企业的转型,其效应将会倍增。同时,大学生走创业之路也是一种最主动、最积极的就业形式,值得鼓励和肯定。这也是党和政府为鼓励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当前就业难题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面对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单凭热情、勇气、经验和单一的创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成功创业还需要摆正心态,面临创业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不同的选擇会使每个人创造出不同的价值,显示不同的人生意义:不怨天尤人、消极对待,而是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才能成为勇往直前的勇士,才能凭着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智慧,创出一条不同于他人的、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创新创业繁荣了市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化。创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长远眼光来看,市场不会讲究“论资排辈”,只有具备足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并有意识地融入一种企业的进取精神——“创新力”,才能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百战不殆。实际上,我国的企业制度创新就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其体制改革也是以中小企业为试验田的。大量新创中小企业出身于“草根”,在资金场地、人脉等有形资源方面往往不占优势,但它们善于利用其灵活的机制,通过小批量、多品种等个性化服务,特别是凭借旺盛的创新力积极投入到垄断行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搅动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市场竞争。

    如今,人们对创业的认识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亲历大批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获得丰厚的财富回报,看到了创业对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效果。特别是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扩大了社会就业、降低社会失业率,而且稳定了社会秩序,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大学生创业还有利于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使无数人通过不懈打拼进入了经济和社会的主流,对于形成公正、民主、宽容、创新、诚信等观念和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四)提倡大学生创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主,是按照社会生产生活的具体岗位要求来培养人才,无论在政策、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没有重视由人才创造就业岗位、创造生产生活的理念。

    20世纪末,国际教育界曾经预测21世纪全世界范围内,将有一半以上的大中专学生要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更是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当今时代的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择业教育,更应该是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大学应该成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教会学生创业,为学生走向社会、独立谋生奠定基础,有利于增加社会上创业队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帮助大学生学习更多的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促进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有4000 多万,但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率却高达60%[2]。创新创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近年来在这一领域探索的高校与专家不在少数,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影响了大学生的成功创业。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尽人意,与美国相比明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脱节,产学研断层明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各校关注的重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责。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还不够成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不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无法从理论的高度解释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而且高校因与研发机构及相关企业缺乏联系沟通,校企合作不畅,高校难以根据社会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表现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不系统,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评价机制不立体、欠全面,未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学生主体地位不显;创新创业机制落地不实、形式化,激励机制不科学、激励政策贯彻不力,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三是缺少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开展非常关键,它们是创新创业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人。但现在高校教师大都缺少过硬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创业知识也是零散的理论和照本宣科,更谈不上创业经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就很难给想创业的学生以科学的指导,不健全的教师队伍影响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大学生创新创业首先需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必备条件。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2]。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创新创业和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就业率轻创业,创业科研经费及学生创业活动经费支出比例低,造成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不高,教学视野不够开拓,障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向往创业带来的成就感,却不愿为创业付出艰辛,在“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下被“创业”,因而缺乏明确的创业目标、坚定的意志和前期准备,有的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造成创业主动性差、积极性不高,自主创业只能是他们最后的被动选择。三是学生对创新创业内心准备不足或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创业当作一份事业去经营,或创业过程缺乏社会经验和长远规划,市场预测过于乐观,急功近利,导致创业失败。

    (三)高校课程设置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个人的创业能力虽有先天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现行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过分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应用性。国外高校如哈佛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突出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实际应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强调从实际出发,丰富的案例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而我国创业教育课程理论脱离实际,教材陈旧过时,“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多样性与层次性设置,不能及时反映现实变化和新观点、新理论,对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知识运用不充分,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更需要与时俱进,形成立体创业教育格局。此外,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存在普及率低、走过场的现象,一些高校推出的创业计划只是纸上谈兵,经不起实践的经验。

    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双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业文化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需要大批高素质、创造能力强的劳动者,这既是高校改革的目标,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转变的必须。创业文化素质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大学生培养创业文化素质,除了学习专业课,还需要及时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新技术革命内容、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常见成功企业家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相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创业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及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要转变单一人才观为复合通用人才观,明确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专业定向、技能定型、意识定态、思维定式的人,而是具备厚基础宽知识、敢于独立创新、适应多变竞争趋势等素质潜能的人才。在改革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入创业文化素质教育,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建设力度,一方面,通过创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学会如何与他人共事和合作。另一方面,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用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推动大学生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思维更加活跃的、文化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真正的合格毕业生。

    (二)深化教育教学环境,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大学生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关键阶段是大学教育,因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的人生规划保驾护航,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深化教学环境和营造创业氛围,一是要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模式上努力创新,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专业设置要与市场发展接轨,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科研创新创业平台,改革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要建立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关照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特长,培育创业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为他们创业就业增添更多的经验与竞争优势。还可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或助学金,为初入创业之路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扶助,以缓解经济上的困扰,坚定创业决心。三是加强创新创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拥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高校顺利开展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在思想上要增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善于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而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与热情,以实现成功创业。

    (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创业的实践基础。因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的培育、创业素质的培训和创业能力的锻炼等,包括对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风险防范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运用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埋下创业的种子、形成创业意识,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时机成熟时就会成为创业的开拓者、实践者。因此,一是高校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創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投身于各项创造性地竞赛与活动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激发自己的创造活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高校要围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想方设法搭建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如加强校地互动、合作共赢的政校企的合作,瞄准和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并充分利用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政府的创新资源,努力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3],助推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升级。三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价值和教育影响力,特别是挖掘校园文化中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匹配的校园学术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如举办校园创新创业大赛、校园网络创业文化创意、创新创业项目评比等活动,引导创业、鼓励创业、宣传创业,让创新创业在大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并成为创新创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丁学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3).

    [2]张媚.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D].长安大学,2016(6).

    [3]李士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48-49.

    [4]王方国.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5(03):64-65+67.

    [5]王巍,谢海军,王宪.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7(06):4-5.

    [6]于亚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方法[J].高教学刊,2015(22):10-11.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