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青春励志 > 正文

    中国扶贫70年:基于实现共富的三重向度研究

    时间:2021-01-23 12:02:2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成就。基于实现共富的三重向度来回顾中国扶贫70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史向度上,中国扶贫道路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等5个发展阶段;在实践向度上,中国扶贫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政治优势,积蓄扶贫物质的经济力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在价值向度上,中国扶贫70年所形成的“中国经验”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中国扶贫;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F323.89;D4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9)04-0008-08

    引 言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成就,使我国在未来扶贫道路上越走越宽,步伐更加坚定和自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意味着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这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程,回顾中国扶贫70年的历史演进,从中提炼和总结出“中国经验”,不仅对于完胜脱贫“歼灭战”和实现“共富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能够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势必会开创21世纪人类消除贫困事业的新纪元。

    一、历史向度:中国扶贫70年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70年,党和政府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不断推动扶贫理论和实践创新,使我国扶贫呈现出新特点:在扶贫人口分布上出现了从“面”向“带”再到“点”的形态变化;在扶贫对象和瞄准方式上由农村普遍性向區域集中性、到贫困县再到贫困村、最后瞄准贫困户;在扶贫工作上呈现出由全面开花走向精准施策。本研究以目标瞄准为视角,对中国扶贫70年的历史演进进行描述和划分,有助于把握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规律。

    (一)瞄准农村普遍贫困地区: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特别是恶性经济危机肆虐,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和国家政权[1],怎么破除这个斯芬克斯之谜,毛泽东深刻分析认为中国的贫困问题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要想消除贫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建立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因此于1956年底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消除贫困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实施农业合作化和推广农业技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无人抚养的“五保户”、特困户和其他生活困难群体,实行实物救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开始形成,有助于缓解绝对贫困,尽快使广大农民走上脱贫之路。

    这一阶段,通过救济式扶贫,中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69倍,未达到温饱线的农村人口从80%下降到30%,婴儿死亡率下降75%,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近30岁。

    (二)瞄准农村集中贫困地区:体制改革式扶贫阶段(1978-1985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因此,1978年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一方面,在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购销体制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既大幅增加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分担了中央政府的扶贫压力,又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3]。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改变这些地区贫困面貌,党和政府以区域瞄准为主,出台一系列扶贫措施,其中包括:1980年,中央财政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2年开始有计划地对甘肃省定西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实施了“三西”扶贫开发,开创了我国区域扶贫的先河;紧接着1984年颁布《关于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通知》,划定了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由政府进行重点扶持。

    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广大农村地区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为进一步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三)瞄准贫困县: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2000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几乎耗尽,农村经济增速下降,与此同时,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愈发严重,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为了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瞄准对象主要是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1986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建立了相似的行政组织体系,使扶贫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专业化。中央政府首次确定了331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另设368个省级重点贫困县,重点关注老革命根据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把贫困县的数量调整为592个,力争用7年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开启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序幕,使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以建立。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