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面试题 > 正文

    挖掘湿地文化内涵促进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时间:2021-01-12 21:03:1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馟i]计划》制定了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总目标:要保护湿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环境永续利用,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一、湿地与湿地文化

    湿地与森林、海洋构成了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同时,湿地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还具有文化功能。湿地的这些功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200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水、生命和文化”,充分说明了,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湿地、文化共生共存的密切关系。

    1.温地——生命的繁衍地、文明的起源地

    万物离不开水。自有生命以来,湿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大自然的“物种库”、众多水禽的“生长乐园”。另一方面,湿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孕育出了灿烂的古老文明。纵观古今,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圣地大都发源于湿地,如众所周知的,黄河流域孕育出了华夏文明、尼罗河孕育出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孕育出了古巴比仑文明等等。总之,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湿地文化——内涵丰富、特点鲜明

    湿地文化,是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逐渐形成的又一文化概念。广义的湿地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湿地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积淀的与湿地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学艺术和风土人情等。狭义的湿地文化仅是指与湿地相关的文学艺术部分,包括与湿地相关的文学创作、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电影、书法、绘画、雕塑、摄影和视频等。

    历史地理。湿地的形成和演替记录了湿地自身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湿地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同时,在与人类数千年的融合中,历尽沧桑,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史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高原湖泊湿地文化名楼——大观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三百多年前,昆明寒士、布衣孙髯留下了关于大观楼的180字长联。对“五百里滇池”有过这样的描述:“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而如今再登大观楼,可谓是“长联犹在壁”,而昔日的滇池风光已不在。

    价值观念。人的价值观念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体现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对湿地认识的价值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体现了古人对湿地的依赖;二是近代至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人类高估了自身改天换地的能力,进而对湿地过度的索取、开垦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等;三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人地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在湿地利用与保护抉择中的态度和倾向。

    行为规范。1971年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国参加多个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2000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正式颁布实行,该行动计划把保护湿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环境永续利用,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定为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总目标。2010年我国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到2012年,《全国湿地保护条例》起草完成,11个省(区)也相继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湿地功能和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湿地保护和湿地研究也日益推向高潮。

    文学艺术。与湿地相关的文学艺术是指狭义的湿地文化部分。在《湿地中国》关于湿地文化的专栏包括了湿地文学、 湿地绘画、湿地书法、湿地摄影和湿地视频等,也是属于湿地文化的狭义范畴。例如:鹤文化就是扎龙湿地最主要的湿地文化特征。几千年前扎龙湿地就是丹顶鹤等珍稀水禽的栖息地,丹顶鹤的长寿、忠贞、舞姿、形态等尤为人们所喜爱,“松鹤延年”就是以鹤为题材的文化象征。此外,与湿地有关的诗文、绘画、摄影作品更是不胜玫举,充分彰显了文人墨客的风采以及湿地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风土人情。风土人情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定的区域环境成就了与之相应的区域文化,

    千百年来,湿地在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供给养分的同时,也承载记录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痕迹。人们在与湿地的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湿地文化。如: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以“水在村中、村在水中, 人水交映、变幻无穷”的江南水乡风情而著称,尤其是“西溪探梅”和“河渚芦花”享誉海内外;号称中华民族文化缩影的——黄河口文化,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至今,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穿越六千年历史的文化链,独具特色的古齐文化、移民文化、石油文化、湿地文化等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整合湿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我国湿地面积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地域差异显著,因而各地区所形成的与湿地息息相关的文化资源亦丰富多彩。如:湖南东江湖湿地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森林文化;南洞庭湖湿地的稻耕文化、船文化、龙舟文化、湿地建筑文化、饮食文化;鄱阳湖湿地的医药文化、渔俗节庆文化、名人诗词文化、民间艺术;吉林龙湾湿地的“玛珥湖生态文化”;黑龙江扎龙湿地的“鹤文化”等等。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湿地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产业品牌,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已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

    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扩大文化消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热的不断升温,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湿地蕴含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正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而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也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以及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直接反映了策划者、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程度。换言之,湿地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该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因此,在开发文化生态旅游时一定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是要突出个性化特征。文化类旅游与山水类旅游最大的不同在于,要突出“文化底蕴厚重、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的特点,要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取胜之道,一定要避免雷同,这样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合理开发旅游项目。湿地文化生态旅游的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及不同群体的需求,从整体角度设计湿地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包括:特色民俗、人文精品、回归自然、探索体验等类型,不断推出吸引游人的招牌项目和主打品牌,每一旅游产品要主题鲜明,要有特色,同时还要考虑到自然的原生态、精神层面的追求、艺术性和游乐性。三是要完善“吃、住、游、购”等服务功能。“吃”要突出当地的传统风味,让游人吃得新鲜;“住”要讲究湿地特有的田园清幽,让游人住得舒适;“游”则要注重保留古朴的湿地建筑风格和民俗风貌,要有丰富的游览内容,让游人耳目一新、一游未尽;“购”要让游人有可购买的欲望,既要有当地的土特产品,又要有独一无二的民间的艺术精品。四是要寓教于乐。充分发挥湿地文化的教化功能,在利用不同旅游产品的设施和场景展示文化取向和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让人们在观赏、游乐中了解湿地、了解湿地的功能、价值以及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提升人们尊重生命、关爱自然、保护湿地的意识,使人们自觉地加入到湿地保护的行列中,把湿地保护、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变成全社会、全人类的自觉行动理念。

    总之,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态家园,湿地中多样的植物群落以及鱼鸟禽兽,构成了美丽中国的精彩画面。弘扬湿地文化,加强湿地保护,合理利用湿地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时代“文化强国”的体现,是凝聚人心、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积淀。没有一种力量比文化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湿地文化伴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强化,必然有效地激发中华民族的坚强信念,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W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专项项目——《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湿地文化建设》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