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励志故事 > 正文

    打造农村教师的诺亚方舟

    时间:2021-01-16 18:09:2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自从《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上帝指点诺亚建造坚固的方形大船以逃避滔天洪水带来的灭顶之灾后,“诺亚方舟”就已经成了“拯救之舟”“希望之舟”。

    先圣孔子开门办学以来,中国的教育总是具有一些特色性。前些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中国教育的字典上多出了四个字——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生存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关注的焦点。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教师走下讲坛、成为历史。但是,在农村仍然延续、存在着这样一部分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正在为我们教育的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农村教师急需一艘以快乐为桨、心态为舵、知识为舱的“诺亚方舟”。

    快乐为桨

    教师的工作本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快乐源于一群群活泼、开朗、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孩子。很多时候,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淡淡清香的,恰恰是那些童真无邪的孩子,一个问候、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封简易的信笺,它们所承载的,是一块透着灵光的温润玉石。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当是整个世界上最唯美的职业。没有一个职业像老师那样,可以长久的与温情邂逅,这样的相遇,用它质朴的光华,陪伴并支撑着你在三尺讲台执着地站下去!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老师感觉自己是快乐的?如果我问你,当教师快乐吗?当农村的教师,你会快乐吗?我的一位同事在与别人交谈时,有人问:“你在哪儿工作?”“气窝里!”一句玩笑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劳累和无奈,一句玩笑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尴尬与懈怠。是什么造成我们教师的人生变得如此暗淡灰暗,没有了亮光?我想不能将所有的因素都归在教师身上。

    农村教师心理上的“沉重”来自工作的繁重、地位的卑微而产生的“落差”。

    一般而言,教师每周课时在7节以下为较轻,8—17节为适度,18—24节为较重,24节以上为很重。调查表明,一周有20节以上的课的老师占78%,10节以下的只占10%,剩下的12%在10到20节之间。在调查中还发现,80%以上的老师一般上两门到3门课,教学强度很大。

    再者,农村教师的职业地位认同感普遍偏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基本上是“裸体工资”,教师的工资几乎全村人都知道,因为很“稳定”、很透明,工资水平根本不能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相比,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艰苦,晋升条件少,发展空间小。

    我在2002年去潍坊学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当时我的工资是700多元(我1985年参加工作)。但我们培训班有一个青岛的年轻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几年,工资就达到1500多元。当时,培训班内有一个很鲜明的对比,那就是农村教师没有一个买得起手机,看到城里的老师拿手机打电话,我很是羡慕,也为自己的贫穷而汗颜。

    仅仅就这些,农村教师能笑起来吗?!这样的后果将是什么呢?将会造成师资队伍极不稳定,农村骨干教师轻易流失,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执教,教师队伍中原有的接班顶替、民师转正、学历不达标等教师占了相当部分编制,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低,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

    看来,这个诺亚方舟之桨的打造要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让农村教师快乐地工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不要让农村教师相比城市教师感觉矮一大截(更不敢与公务员比高低了)。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比同等资力人员(如城区教师)工资水平略高,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到农村任教,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关于这些建议,国家政策已经制定,但仍然得不到落实,农村教师在望眼欲穿中等待!

    心态为舵

    庞有力的《青黄》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好像是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无论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老师们不快乐,才造成他们的心态出了问题——倦怠、压抑、消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工资待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工作轻松,连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似乎也淘到了金。回过头看看农村的老师,固守于三尺讲台,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买不起名牌,衣服永远是最便宜的,生活是清贫的,不管买什么都是想了又想……

    在农村教师中,年龄大的熬着赶快退休,年轻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老师对前途感到失望,每天教室、家里、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许多老师丧失了激情。更多的老师认为在偏远的乡村教一辈子书,很难实现人生抱负,也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久而久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就视而不见,对工作的热忱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悲观与失望。还有,岗位聘用、晋级、评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容易产生忧虑、紧张和冲突。

    心态是舵,没有了良好的心态,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改变需要政策来引领,给农村老师一个正确的方向,让他们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头。

    老师们最关注的是职称问题,农村教师能评上中级职称就算到头了,他们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子从此就开始了。现在有了高级职称,对老师们应该有吸引力,但如果条件太高,他们也就不再努力,岂不形同虚设?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怎样跳,也摘不到悬在月亮上的桃子。职称评定要向农村大力倾斜,只有让农村的教师有了成就感,他们的心态之舵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他们的诺亚方舟才会快速前行。

    我曾经在《菏泽教育》上看到一份关于教师待遇的研究报告,大概是针对教师倦怠感的,就是实行评选全国教师制度: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全国统一工资标准,这样就会有效杜绝人才的流动。如果在农村教师中也实行这样一种激励性政策,农村这棵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呢?

    再者,教师自身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老是活在悲观、失望中,长期下去,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知识为舱

    目前,农村教师构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老一届普通师范毕业生,现在的年龄大多超过40岁,这一教师群体中大部分学历已经达标,但是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第二种是民师转正的,这部分人平均年龄要在50岁以上,这些教师大多体弱多病,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加上一些老同志长期不加强学习,多年来一直在吃老本, 仅凭借经验开展工作,教师教育观念、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第三种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较高学历的新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有待积累。第三类教师在农村很少,80%都是30岁以上的教师。

    鉴于以上情况,上级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开足课程,但谈何容易?碍于上级检查,只能敷衍,一个教师要统管无数门的课程,几乎音乐、美术样样“精通”,到头来,无可奈何的是教师,苦了的却是学生。因为事实很明显,几乎60%的老师五音不全,80%的老师没有美术细胞。怎么让他们开足课程?又到哪里去找这些音、体、美教师?

    上课时,70%的教师不用普通话。曾经有一个教师这样教学“麦”:“同学们,这个字读‘mài’,跟老师一起读。”除了“麦”用普通话外,其他都用方言,什么味道可想而知。

    在个人成长方面,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参与教研、培训学习活动的机会也较少,教学水平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农村教师不知道“课题”是什么的不在少数。科研是一个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因此农村的教研活动参与率很低,有些看来已经写在记录簿里,但好多都是应付检查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呀,一所学校老的老、小的小,传帮带根本做不到。因此,作为政府机构,必须拿出强有力的措施来改变教育现状,制定一连串的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且使培训不流于表面形式,真真正正地让每一个教师在知识层面上得到提升。

    其实,老师们不是不愿意学习,是他们找不到方向感。前些年,到处都学习尝试教学法,几年后就束之高阁了;后来,学习分层教学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在大喊校本课程,但有几个学校真正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呢?有很多教师连校本课程是个什么东东也不知道,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我们现在又在高呼素质教育,但真切的现实没有看到,说实在的,老师们都在观望。他们怕的就是走过场。看来,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先提高教师素质。

    老师们认为很多培训都是流于形式,他们对那些甲方唱罢乙登场的教学理论已经麻木,所以对很多教育理念,他们已经不当一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我认为坚持是很重要的,上级主管部门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培训规划,这个培训规划至少要10年才能见到成效,力求把功利性减少到最低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教育培训做到老师心里去。

    大家都知道说课,在18年前,说课还是个新事物。我第一次接触说课,真的有些望而生畏,不知道怎么开口说,但这项教学活动一直坚持到今天,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子呢?没有人不会说课!

    其次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为老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较好的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让那些学有专长、思维活跃、观念先进的城里教师来农村学校传经送宝,同时让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到城里学校“充电补钙”,让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让他们在农村的教育中唱主角、挑大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相对的稳定,在真正意义上根本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目前这种可怕的现状,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别,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才可能办出让农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巨野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邹韵文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