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稿大全
  • 辩论技巧
  • 演讲口才
  • 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
  • 谈判技巧
  • 朗诵技巧
  • 练声方法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口才 > 口才技巧 > 正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时间:2020-12-01 00:13:3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按照教师素质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市场规律、教育需求规律和补偿机制,本着重在实用和质量,而不是简单追求数量、应付上级检查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培训途径,以期取得切实的培训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队伍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47-02

    一、双师素质标准解读

    考虑我国相关人才市场的状况,我们对不同来源的双师素质教师,采用有区别的标准。所有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实际技能;具备组织、指导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的能力。但对理论转型教师和实践转型教师采用不同的学历和职称标准。

    1.证书标准

    以双证书为标准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必须符合如下条件:

    原来是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必须是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第一学历专科及以下的,必须是相关专业副高级以上职称);理论教学能力上,必须按照我院专业课分类目录,具备2门以上主干理论课和合计6门以上分支课程(指前述主干课程的细分课程)的授课能力,教学评估在称职以上。以上条件,是理论转型教师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的通用条件。证书范围包括:国家劳动部门和其他特许部门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及以上)、技能鉴定员资格证书、技能培训师资格证书。

    从相关的实际业务工作岗位调入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具备相关专业工种高级技师职称的、具备中等专业或技工学校第一学历,或者具备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者取得一项国家正规执业证书并连续从事该工作2年以上、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在调入前,连续从事该专业活动2年以上;能够讲授相关专业技能课,并能讲授相关专业理论课1门、及分支课程2门以上,教学评估在合格以上;获得理论课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上职称。

    2.资历标准

    理论课教师以一定资历(挂职锻炼、指导实习、其他方式参加社会实践)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的,除满足前项所列通用条件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5年来主持、参加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技术、管理应用研究,验收或采用;主持、参加校内实践教学研究(包括全仿真实验室设计、建设),并实际应用于教学,效果良好。按此标准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的,不要求考取前项所列证书。

    3.竞聘标准

    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双师素质教师,均可竞聘上岗。但岗位考核和发放双师岗位津贴均以岗位标准为准。

    4.岗位标准的制定

    在程序上,首先根据学院现有专业和一定期间的专业拓展规划,确定技能型专业和该专业的技能型课程;第二,规划出该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目标;第三,根据前项重组课程并规划出重组各相关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第四,按照前项教学目标的要求,规划双师岗位目标和标准。对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以及基础岗位不同,实行分类标准。

    二、当前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

    1.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之一是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相制约。理论知识的幅度、深度,对于培养技能所需时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知识的幅度、深度,不是简单地用学历来衡量的。尤其是从我国这种以培养官僚“肢体”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只能为官僚机构的不同职能部门从事局部工作。这也是我国目前情况下,虽然劳动人口的文化结构很低,但仍有大批大学生失业或找不到岗位的基本原因之一。掌握或较快地掌握一种技能,需要有一定幅度、深度的基本知识做基础。知识面窄、深度不够,掌握一项技能就慢,或者无法达到精深。但要求过宽的知识面,有些是不必要的,关键的是在更多场合下,是不可能或不可行的。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把握好理论知识的这种幅度、深度界限,对于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是十分重要的。

    2.教育补偿机制。虽然目前教育经费仍由国家或部门拨款或部分拨款,教育补偿也是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因素。从长远讲,培养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眼前来看,学校要增加费用开支。这些投入,需要由招生收入予以补偿。追求办学收入最大化,是学校扩招的基本动力。减少培养过程的投入、提高投入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3.教育市场需求规律。在用人单位多元化、人才使用双向选择和技术进步加快的条件下,必须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组织教育资源、设置培养目标和方案,学校才能生存、发展。高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人才流动机制。不论是自己直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还是直接从实践部门引进符合条件的人才,都是学校参与这些人才市场竞争的行为。人才的流向和培养、引进成本,会因为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竞争的加剧而变化。即使是实行新的用人制度,以外聘方式引进,也不例外。这是任何学校在规划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时,都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要按照教师素质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市场规律、教育需求规律和補偿机制,本着重在实用和质量,而不是简单追求数量、应付上级检查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培训途径。

    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上,通过调整、制定配套的相关引导性、激励性政策措施,发挥学校和教师两个积极性。在统一的素质目标、规模结构规划的引导下,通过适量外聘、少量外调、进修培训、实践“进修”、产学研结合的成组培养和社会兼职等多种方式,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1.适量外聘。指外聘兼职教师。外聘比例(指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以下同)可以控制在10%~20%以内。外聘技能型教师是双师教师的重要补充。为了检验、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了使实践教学始终站在前沿,也需要聘请第一线实际工作的行家里手参与实践教学。包括参加实践教学考核委员会,参加对学生能力、教师能力的考核鉴定,参加制定、修改素质标准。外聘的最大问题在于外聘人员的允许外出任课时间和学校计划教学时间的冲突较大。这就要求学院必须建立稳定、广泛的基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密切的、适当形式的互惠联系。

    2.少量外调。高职学院的专业课师资补充,应结合新的专业设置,尽可能从具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中选择。严格控制从院校直接选拔年轻教师;新进硕士毕业生,也应该在从事1年理论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到实际部门锻炼1年。并制定严格的实训锻炼目标要求及考核、检验的方法、程序和标准。要控制外调比例,部分原因是要把双师队伍建设,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结合起来,兼顾实践教学水平与理论研究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与学历层次。同时,这也是保证实践来源的师资质量的必要措施。通过控制这种来源教师所占的比例,使相关专业严格按照需要和标准选拔实践型教师。

    3.进修培训。进入院校培训,要严格按照学院专业规划进行。对于计划(或预料)减少课时的模块,其原有教师的进修和实践,必须符合新的专业规划的要求。通過到相关机构进行专项技能培养、到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包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双证书,这是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之一。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正如我国的各项考试制度一样,证书考试仍然是以知识点为重心进行的。双证书和双素质之间,是有差距的。

    4.实践“进修”。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最基本的途径是让教师到与专业对应的实践岗位锻炼。这是长期的、基本的培训途径。可以采用驻厂(场)实习、挂职实习、支援和服务实习等多种形式。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每年结合专业调整情况,以专职专业课教师的10%~15%的比例为宜。力争在5年内,使80%专业课教师都在相应岗位工作半年以上。以后则采用包括其他形式在内的多种方式,保持与实践的经常性和紧密联系。在专业调整时期,可以较多地安排教师参加实践。要求是:时间相对集中;任务目标明确;考核、验收严格。

    5.社会兼职。社会兼职是指教师不仅是本岗位的教师,而且同时是其他岗位(校内外)的工作人员。包括两种类型:学院提供的和教师个人从事的兼职。

    第一,学院提供的兼职。不论是学院内部实践性岗位兼职(学院医务室、食堂管理、物业管理等),还是相关学科教师结合创办公益性或盈利性社会服务、咨询机构(如律师事务所、148援助服务、企业咨询诊断事务所、健康咨询中心等),这些兼职职业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锻炼能力的舞台。教师对这些活动过程的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听、看这些间接途径获得,而且是要通过自身处理、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随机的复杂行动来获得。而且这些实践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便于教师个人和教务部门统筹安排时间。这种兼职活动,在为学校节约人员工资、培训和实践费用开支的同时,还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但这个途径可以容纳的人数是有限度的。正因为如此,这种途径,没有必要给予比例限制。

    第二,教师个人从事社会兼职活动。包括经营、开发、跨单位兼职。在锻炼、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方面,作用远大于前述各种途径。在这里,教师的兼职实践是最紧密地个人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经营状况、开发成败、供职能力、水平的高低、决策的恰当与否,都直接影响他本人的物质利益。因此,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由此扩展知识、更新知识和技能,来自于完全内在的动力。是一种永不枯竭、百折不挠的动力。这和外在于自身利益的学院或行业规范、标准所加于他的外在压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实践者会自觉、及时、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类实践活动,也不需要学校花费一分钱。

    6.产学研结合的成组培养。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具体包括3种类型: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包括全仿真实验室项目研究)、产学研结合。除去纯粹的教学研究外,产学研结合的课题研究活动,实践性、技能与知识综合性强;实施的可控性好;与当前教学活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根据研究进程的需要,随时随地到实践中考察、学习,考察、学习目的性强,因而实践环节紧凑、有效;实践成果检验标准客观、准确。这些特点,使产学研结合成为提交教师技能教学水平的最为理想的模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晓虹.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7).

    [2] 唐瑞海.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5,(6).

    [3] 旷健玲.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

    [4] 顾文明.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5] 张瑛.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现状和对策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2).

    (责任编辑:王兰爽)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