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稿大全
  • 辩论技巧
  • 演讲口才
  • 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
  • 谈判技巧
  • 朗诵技巧
  • 练声方法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口才 > 口才技巧 > 正文

    学习力视野下小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0-12-01 00:11:49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改变原有劳技课堂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模式,通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学习和运用为要点,开展自主设计、制作实践、展示评价等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学习力;技术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71-03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一、锤炼思维力——由浅入深,不断激活理性思辨能力

    (一)对接思维——激发技术认同感

    小学劳动与技术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注重从促进学生积极劳动体验的产生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基本任务出发,形成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制作项目概念;教师通过启发技术思维,运用触摸、拆解、试玩等手段,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和部分观察,帮助和完善学生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技术意识和能力。

    如在《空气动力车制作》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两辆制作完成的空气动力车请学生玩,同学们边玩边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现两辆车的行驶速度不一样。“你们这辆车的气球大,当然速度快了!”另一组的同学说:“你们的车有四个车轮,而我们只有三个,还是你们开得稳!”“等会我们做一个喷气管粗点的车和你比!”在试车的过程中,学生对“空气动力车”的结构有了了解,对车辆行驶稳、直、快的原因也有了初步认识,产生了自身的制作需求,为接下来的创新制作打下了基础。

    (二)高级思维——形成技术亲近感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十分重要。要重视学生现在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之间创建关联。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技术问题,注重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他们感到劳动与技术就在身边,进而对劳动与技术产生亲切感。

    如在三年级上主题三《奇妙的绳结》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小网兜编织的技巧,每一位学生都编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用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可作购物袋使用,有的说可以放篮球,有的说可以放水杯……学生们发现,原来自己制作的作品真的可以给他人带来方便。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制作的成就感,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设计能力——从扶到放,不断提升技术设计能力

    设计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学生智慧的表现,是将作品设想进行清晰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项目制作的过程、要求、方法进行表达的信息处理过程。

    (一)在真实情境中启迪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探究、深入地思考构建起来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的认识水平、情感状态与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在《纸塑花篮》一课中,老师事先创设妇女节给妈妈送礼物的情境,并提出用普通的纸来做花篮送给妈妈的活动课题。随后老师追问,你想设计一个怎样的花篮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事先搜集的各式花篮供学生观赏并指出优缺点,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设计中得以借鉴,达到启迪设计的目的。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设计目标,为后续设计作品作了铺垫。

    (二)在思维激活中创新设计

    在明确了设计目标后,教师要进行创新设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辅导点拨,让学生体验设计过程,并在过程中体现设计思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活。

    如在学习《花瓶》一课中,笔者从花瓶的种类、作用、造型、用途等方面引导学生构思。“你的花瓶可以用在什么地方?除了椭圆还有其他造型吗?是否能增加底部支架?……”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很快就有了不同的设计。有圆形的、方形的、爱心形的;两个花瓶叠加的、嵌套的、并列的;安装支架的;装把手的……无一不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当然,忽略了劳动与技术中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即使再好的创意和新颖的设计,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处理好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与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关系,要认识到技术知识、基本技能是创新设计的根本。

    (三)在智慧碰撞中优化设计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要特别给孩子提出问题的自由。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通过展示交流,创设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出设计合理性、新颖性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并能提出合理化的改进举措进行优化设计,也是技术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完成《漂亮的相框》设计后,笔者安排了由个人或小组代表组成的设计展示环节。“外框和内框如何组合?照片如何装入?相框支架是否稳定?你的设计有何与众不同的地方?……”介绍者在发言中反思、交流;倾听者从介绍中得到了启发、建议,两者在相互展示交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中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使学生的技术设计思路不断创新与完善。

    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设计的外观、大小、功能、结构、制作、选材等方面进行质疑,强调设计中不易呈现的要点、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合已有知识和技能,用多种方法表达设计意图,运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修正和优化方案,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和技巧。

    三、发展探究能力——先导后研,不断激发技术探究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

    (一)适时引导——实践操作,掌握技术

    制作是在技术分析与设计基础上,学生以材料为依托,进行实践操作,实现技术成果的过程。它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技术素养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制作实践将设计思维与加工材料结合,在问题解决中掌握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同时要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概念,掌握操作技术。

    如在五年级上《制作飞板》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打磨——组合”的技术过程进行加工。如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木工机床会磨到木条的一侧,打磨的厚薄不一等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该如何操作。学生通过讨论想出了许多方法:用一块木条放在上面沿线打磨就不会磨到另一侧;用砂皮纸进行第二次手工打磨减少厚度;先用美工刀削成一定的厚度,逐一打磨……在实践中,关键的技术问题解决了,飞板的制作质量得到了保证,学生也掌握了新的技能。

    (二)自主研究——技术试验,总结经验

    作品技术试验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经历设计、制作过程后,往往会有许多体会和感受,作品也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成果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并根据作品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回力车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让学生在设计、制作完成后进行试车。有的小组开得歪歪扭扭;有的小组车子开出去会转弯;有的小组开出去回不来;还有的小组根本开不动。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针对在试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改。在重新设计、修改制作中,学生的技术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设计出了各种新颖的回力车。例如,有的小组提出了要增大车轮直径和车轮宽度,让回力车开得更稳定;有的小组增加了皮筋数量,以让回力车开得更远;有的小组给回力车添加配重,加长车身,在不断地尝试中,寻求最佳技术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四、提升反思力——以评促学,不断提升技术反思能力

    展示评价是技术素养培养中的重要的环节。适当、有效地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交流与评价反思,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和作品质量意识,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能对各自的作品提出意见、建议,改进技术、方法、流程。

    如在学习四年级下《电动洗杯刷》一课时,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出了作品并一一展示给全体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你对上述电动洗杯刷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学生有的回答:“刷子的刷毛太硬,瓶底刷不干净。”“刷柄不牢固,使用时可能会掉下来。”“如果把刷子加大,增强电动机功率,还可用其清洁瓷砖。……”

    此时教师顺势提出:“你能不能针对这些问题对电动洗杯刷进行重新设计改进?” 经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作品进行改进,其中一名学生的“电动墙壁污渍擦拭器”还在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反思创新能力。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构成学生劳技素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学习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改变劳技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S].2007.

    [2]刘秋平.劳动技术教育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小学劳动技术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