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开店指南 > 正文

    以层次分析法视角探析中国共产党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原因

    时间:2021-01-23 18:15:2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这一问题历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初步探讨,进入21世纪,各种相关论著层出不穷。本文运用国际政治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这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有所裨益的。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放弃原因;层次分析法

    一、中国共产党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历程

    新民主主义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针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马列主义而提出的一套独特的革命理论。它开创了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新中国就是以这个理论描绘的蓝图而构建的。而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大会报告中对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后中国基本矛盾作了分析,“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资本主义从原来任其自由发展变为“限制”和“利用”,利用其“使反革命势力陷于孤立,彻底地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的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回答党外人士关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间问题时表示“大概二三十年吧”。新中国诞生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又提出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要有3年准备,10年计划经济建设。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lO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9月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并进而发动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式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即level of analysis,是国际政治学专有的分析方法,最早由肯尼斯·沃尔兹在1959年出版的《人、国家与战争》中提出。在书中,沃尔兹从国际,国内和个人三个层次对战争根源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开创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方法。而第一位将层次分析法作为方法论提出来的则是戴维·辛格。1961年,他在《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分析问题》一文中,探讨了国际体系与民族国家两大分析层次,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对外行为的因素。辛格之后,国际关系研究者越来越注重层次分析方法的完善和使用,分析层次越来越系统,层次间隔越来越小。詹姆斯·罗斯诺提出了5个分析层次变量:个人、角色、政府、社会、国际系统。随后,在罗斯诺的基础上,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发展了罗斯诺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的6个层次,依次是:世界系统、国际关系、国内社会、国家政府、决策者角色、决策者个人。从本质上讲,层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者更好地辨别和区政治研究中的各种变量,从而使研究者能够在不同的变量间建立可供验证的关系假设。

    层次分析方法中的分析层次多种多样,本文选择三层次分析法,即分别从个人,国内和国际三个层次对中国共产党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解析中国共产党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原因

    (一)个人层次

    就个人层次而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主要是由毛泽东提炼、归纳和系统阐述的。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这个未来社会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适当地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家工业化”。但1953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由于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事实上夭折了。这与当时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密不可分。他误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作为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中明确指出:“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在1953年10月和11月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中又强调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会去占领……一切都要以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为纲。”主要矛盾直接决定着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既然资产阶级不再是中间阶级,成为被斗争的对象,以“保护民族工商业”为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可以不存在了。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是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的思想最早来自于列宁。1921年列宁基于本国国际国内的严重形势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面对发生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他改变了原来对资产阶级在过渡时期作用的认识,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家调节下的私人贸易的存在,强调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而毛泽东只看到两个国家表面的政治和经济特征基本相似,却没有看到两者实质的区别。俄国在发生革命时毕竟是一个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综合国力相当强大的一个国家。与其相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无疑远为落后与弱小。两个国家国情的不同,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基本矛盾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准备物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封建小农经济高级得多的资本主义经济就不是消灭,而是允许并欢迎它的发展。

    (二)国家层次

    1.经济因素。新成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在国家建设的各项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在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据统计,1952年,国有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1953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3.8%。社会主义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强大的因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当然经济社会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从反面坚定了我党将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礼会主义转变的决心。在城市,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等特征暴露无遗,私营企业中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大量增加;在农村,个体农业因种种原因,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中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这些情况是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转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背景。

    2.政治因素。1945年和1946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有抗战胜利、国共和谈破裂、内战爆发等,在这个过程中人民革命力量日益壮大。毛泽东也开始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并作了修改。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南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间表。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转入战略进攻一年多之后,在东北、西北、华北、中原和华东等各个战场取得重大胜利,促使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重要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日趋成熟;在解放区的工作中,中共中央集中解决了党在各个方面的政策和策略问题,纠正了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中的错误倾向,巩固并发展了解放区;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国民党统治集团内分崩离析,蒋介石政权已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已经具有在政治上、军事上夺取全国胜利的工作任务,中共中央召开了这次会议。这充分表明,毛泽东此时修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一些观点,正是出于对阶级斗争力量对比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考虑。此外,国家开展的“五反”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都对于考虑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国际层次

    从国际环境看,新中国成立后,美苏在欧洲进行着激烈的对抗与较量,整个世界基本上划分为东西方两个阵营;从中美关系看,杜鲁门虽然对新中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但是美国国内反共势力很强,从意识形态和国内政治的角度考虑,美国政府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绝承认新中国,根本无意与中共建立正常友好的外交关系。与此相对,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12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恢复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中,只有苏联援助中国。从1950年中苏签订第一个贷款协定到1954年为止,苏联与中国约定的援建项目总数达156个,内容涉及包括钢铁、煤炭、炼油、汽车制造等在内的广泛工业领域,并派出了大量援华专家。尽管我们在制定具体的经济政策和工作方法的时候是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工作制度仍然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榜样作用。这也是促使党认为应当提出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因素。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的限制,我们不能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就对何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有一个清醒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生产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立足国情。国家领导人对政策的选择也是权衡当时的现实条件而做山的历史选择,并且社会主义建立和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个试错的过程。不断地尝试、探索和实践是最终走向成功的合理途径。考察中共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原因,这对启迪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规律,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重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李佳]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