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管理论文 > 正文

    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下的中国国情

    时间:2021-01-22 21:03:49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给革命提供一剂良药。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当代的国情。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孙赫,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级法理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135-02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如何认识国情,怎样看待国情,怎样把握国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至关重要。2013年12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再一次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在历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现代仍然有着其光辉。

    一、 历史唯物主义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中国以后,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渐成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

    (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还是一种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成熟的思想往往诞生于肥沃的土壤,19世纪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沃土。马克思唯物史观滥觞于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

    首先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辩证唯心主义把社会发展看成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过程。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观点, 也继承了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对黑格尔哲学的清洗并超越了他们。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活动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人的"本质"。其次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念,欧文、傅里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在理想社会、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国家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大启发。最后是法国的阶级斗争史学派,马克思接触到法国的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历史观念,认识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社会之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注意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发展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时,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并依据费尔巴哈的著作,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唯心主义进行清洗。在《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认为应当在市民社会这一基本层面去寻找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发展了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提出了关于历史分期的完整的理论概念,其不仅作为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论,而且作为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由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架构形成。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这个避难所中驱逐出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下,我国的历史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1)将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政治兴衰史转变成把社会作为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的历史过程;(2)将以往单调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往复过程,转变成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历史过程;(3)把过去的“帝王将相的家谱”,转变成以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为主体,同时也充分体现杰出人物的作用的各种社会合力共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4)对于思想、文化等精神活动和精神成果,摒弃了以往认为思想、观念、意识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的陈腐观念,把社会意识看作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把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同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紧紧地联系起来。这些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的体现,思想的引领起到的是风向标的作用,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各项决策的指路明灯。

    二、 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下的中国国情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革命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再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不同时代下的国情,正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 近代中国国情(1840年—1919年)

    近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40年,英国的船坚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无尽的灾难。《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开始遭到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破坏。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近代国情,一方面,外国列强侵略使中国由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备受苦难。但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重大的解体作用,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由此,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针对这两个矛盾,中国的革命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二)现代中国国情(1919年—1949年)

    1919年5月青年爱国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后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现代国情,可以真切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变革力量。从最初的学生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到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倒列强统一中国,无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意义。另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国的两大矛盾决定反帝反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意识送来了革命的助推力。在正确的社会意识的引导下,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当代中国国情(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经历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经济恢复、改革开放,我国逐渐踏入现代化国家。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十八大报告,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当代中国国情,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有100年。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不同的特征,就像未成年人十岁与十五岁的区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发展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三、明晰国情,历史地展望未来

    在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中,我们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每一个前进的脚印中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历史的、唯物的看待中国国情,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作出发展的正确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即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有了历史的观点,学会了辩证唯物地看事物,我们在认识国情,确立方针时才会有正确的方向。用历史的、唯物的观点去认清现今中国的国情并把握这个国情,才能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1.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第一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