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管理论文 > 正文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时间:2021-01-10 15:06:4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王青:应《创作与评论》杂志之约,今日有幸与您进行一次深度访谈,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关于网络文学发展的问题。首先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开启网络文学的研究之旅的?

    陈定家:如果从1999年发表的《电脑高科技的兴起与古典艺术的终结》算起,我关注网络文学也快有20年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自己有什么先见之明。我选择网络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与我长年从事编辑工作有关。1979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是学生刊物《湖边》的骨干,“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此后几乎都或多或少与编辑工作有关。1999年春季,我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负责《文艺理论》的编辑工作。这份工作,使我有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那时的“复印资料”就是将所有中文名刊逐一“解体”,由专人分门别类编号造册后,按学科集中起来交由责编阅处。我的工作就是从400多篇最新刊发的文章中挑选出20篇左右符合“真精新”标准的论文,剪贴成册,提交“复印”。那时我正在准备博士学位论文,新媒体对文学生产的影响是我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自然会格外关注那些有关新媒介和网络文学研究的文章。不久之后,我参与了《中国文学年鉴》的编辑工作,撰写文学理论研究的年度综述报告。这个年度报告,自1997年至今一直由我执笔,算起来已整整20年了。出于工作的需要,我从未中断过对网络文学研究态势的追踪与考察。与此同时,也做过一些网络文学研究的课题。

    大约在1990年中期开始,我就对电脑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电脑以及后来的网络對文学的冲击和影响,一直在吸引着我的关注力。从那时起,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长江学术》《红旗文稿》《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等刊物与报纸上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很少有不涉及新媒介与网络文学的。20多年,孜孜矻矻,念兹在兹,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虽然谈不上什么学术建树,但多少也有些心得与感悟。譬如说,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中西、古今、诗思、技艺等矛盾问题,在网络文学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甚至表现得更为尖锐。但如何处理好中与西的融合、古与今的转化、诗与思的互补、技与艺的博弈等等,显然需要从学理上理清思路,需要求真务实研究。

    王青:您有篇文章是这样说的,现代社会高科技支撑下的数字化技术及其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历史发展大趋势不可逆转,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比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更快地推进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关,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文学境遇成为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相关论争,此起彼伏,众说纷纭。您能不能更详细地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陈定家:前些年流行歌曲中有句歌词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近20年以来,文学的变化也非常快,其中有两次重大变化具有革命性意义:一次是世纪末的市场化转向,一次是新世纪初的数字化生存。两次变革的一个明显结果是传统文学的日渐式微和网络文学悄然崛起。市场与网络的一体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心灵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超乎想象,从听说读写到衣食住行,从时空观念到思维方式,甚至生活习惯,无不受其左右与牵制。在这种背景下,新兴网络文学承担着融通数字化生存和拯救文化审美性的双重历史使命。

    我在博客文章《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一文中说过,网络文学是一种新近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发表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的手段来表现主题,在网上创作发表,供网民阅读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文学原创作品为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学其实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创作和传播的文学作品。这种类型的文学样式由于深受网络传播的自身特性影响而改变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逐渐成为有着广大受众群体的一种文学阅读模式。通过对其发展过程和现状的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体会折射其中的社会心理,并对其价值和意义有着较为客观的考量。

    王青:您认为网络文学发展至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些什么特点?

    陈定家:我在即将出版的《中华网络文学史》中梳理了一下相关资料: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篇中文网络小说是少君的《奋斗与平等》,发表于1991年4月。1993年3月,诗阳开始通过电邮网络大量发表诗歌作品,被学术文献确认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网络诗人。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1999年开始,更多的文学网站如榕树下、收费文学网站博库等大量成立。

    从第一部正式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开始到20世纪末的这一段时间,通常被人们称之为网络文学的理想时代。“理想”这个词语自然是相对“现实”而言的,以“理想”冠名,或许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时代的怀念。纵观这十年,一个又一个的“第一”被标榜,一个又一个的“创意”付诸实现。一个个在今天看来甚为陌生的名字,在网络文学的最初,在几乎没有商业利润和广泛受众的环境下,早期的写手可以说是为自己写,是所谓的“手对着心”的写作。有人说早期的这些写手对网络文学发展起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作用,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但早期写手也没有过多考虑文学性问题,他们往往像马克思所说的“出于春蚕吐丝的必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倒也未必像一些学者说的是为了守护存在于心底的文学的纯洁性。早期写手当然也有强烈的“理想”诉求,但单就网络写作而言,与其说是持守“理想”,还不如说是为了宣泄。不可否认,那些远涉重洋的年轻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在写作中得到自然流露,往往会写出些激情和灵感迸发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也的确易于出现理想化色彩。但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化,读者快速增多,维护费用过高等问题迅速凸显出来,即便真有那么一个所谓的“理想时代”,那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网络文学经历了近十年的极速生长时期(也有人称其为“野蛮生长期”),在这一时期,各大网文网站,群雄逐鹿,为了点击率你争我夺,好不热闹。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上阅读的方式浏览网络文学作品,并催生了一大批以在线写作为生的网络写手。一时间,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相较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于技术本身的进步,互联网这个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的虚拟平台,变成了全民阅读和全民写作的有力支撑。不仅如此,网络文学在传播速度、读者互动等方面所体现的优势也是单纯的书本所不能抗衡的。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