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管理论文 > 正文

    千帆竞过,万木争春

    时间:2021-01-10 06:03:3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0)01-0141-3

    2009年10月24-25日,“全球化视域下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02所高等院校、6家出版社及其它翻译业界代表共226人与会。本次会议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的第八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和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

    如今,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双重压力促使人类进一步寻求在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翻译的信息交流功能愈加彰显。通过翻译这项人类最古老的语际交流活动来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达成有效的沟通,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可或缺,这也催生了翻译市场的蓬勃发展。从规模上来说,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但从学科建设、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来看,离“翻译强国”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对翻译学的学科认识方面还存在许多模糊的看法,在翻译人才队伍的组成方面,我国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仅占5%。面I临翻译事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与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呼应,国家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机制也积极酝酿着调整与改革。在此新形势下,走过了学科初创阶段的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应如何发展?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应该何去何从?如何进行翻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探索与翻译教学的体制化实践?这些都已经成为摆在中国译学界与教学界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次大会就是从学科建设的层面,把握国际国内翻译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全球化的眼光,结合翻译职业化时代的性质,对翻译研究与教学进行思考和探讨。

    谢天振从2009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中解读出全球化视域下的“合作翻译”趋势,指出“Working together"’宣告了翻译职业化时代的来临。新时代的翻译现实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翻译观,翻译的性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个人行为发展为职业化的团队合作行为,翻译的手段变得日益丰富多样,合作翻译的内涵从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延伸到翻译服务者与客户之间、审校者、各相关团队之间。新时代呼唤翻译的独立学科意识,要求摒弃“外语人才等于翻译人才”的错误认识,从职业化的角度设计翻译课程,探索职业化翻译教学的理论。

    许钧从学理层面指出翻译教学与研究应走人文建设的道路。他认为,目前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面临着“学理化”和“现实化”的激烈冲突,学科基础建设工具化的做法使教育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多元的人才需求,因而要提倡“中国化”与“学理化”兼顾,以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共同努力,解决翻译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全球化视域下的现代翻译教育不能只专注于微观的技术技能问题,而要以宏观的眼光和世界趋势结合起来。翻译教学与研究呼吁基础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和具体问题探索的开拓精神。

    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原则亟待整个翻译教学界的深入认识。仲伟合从教学理念、指导思想、培养特色、知识与技能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外语专业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作了比较分析,指出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是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上述发言从国际国内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发展、翻译在文化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国家教育战略调整的高度对本次会议的定位作了诠释。翻译学在中国内地虽然已经初具规模,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但是如何使其进一步健康发展,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

    朱志瑜认为翻译硕士培养理念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相契合,并就MTI的教学和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穆雷阐述了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的关系,展示了中国翻译研究60年以来的成就和不足,总结了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与未来的任务。王克非指出翻译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翻译能力的培养,他阐释了翻译能力的构成,提出翻译能力发展的途径。刘军从后殖民世界的飞散文学论及单一语言的翻译和家园问题人手,认为翻译是当代一种文化生产,译之“异”、“移”、“易”、“艺”深含注重差异的伦理、意义旅行、语言转换等蕴意。王东风就人们对翻译形式的关注、悬置、抛弃和对“形式主义”的反思阐释文学翻译的本质,提出文学翻译的本质是诗学功能的实现;费小平提出以“文本化”、“历史化”的方式系统研究中西文化碰撞与文化对话,以文本问题为对象开展翻译研究;廖七一对晚清主流叙述词语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得出结论:翻译叙述是民族集体叙述重要的组成部分,翻译叙述不仅表征而且强化和建构着集体叙述;赵稀方以本世纪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为个案,考察美国“现代”、“后现代”文学在中国由排斥到“再生”的历程;赵文静论及语际改写与文化变革的关系,认为语际改写是普遍存在又长期被忽略的翻译现象;黄忠廉阐述了自己的翻译“变…‘化”观,认为“变”是变译的精髓,“化”是全译的本质所在;卓振英、李贵苍以《楚辞》为例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中的决策;蔡新乐指出苏珊·巴斯奈特所认为的“翻译理论并不具有诠释学性质”与历史事实不符;张汉良对伊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姚锦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反思了MTI笔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出MTI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从业能力,毕业生应具备开办翻译公司的专业水准;MTI要培养通才型翻译,毕业生既可以从事文学翻译,也可以从事非文学翻译;袁莉则讨论了当代中国呼唤怎样的“翻译伦理”。

    柴明颍针对专业口译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朱纯深从信息分析和传递的角度分析了口译专业训练应具备的技术性;戴惠萍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探讨了本科和MTI口译教学的合理衔接问题;宋亚菲提出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口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思考;刘和平结合当前口译教学实践快速发展的现状,呼吁加强口译能力研究;任文通过具体的语料分析,探讨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中立性”问题;张威对中西口译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其共性和差异,并在归因的基础上对国内口译研究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高彬以统计分析的方式梳理了西方口译研究尤其是同传研究的发展脉络;许明在分析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口译认知研究的未来研究进行了规划;黄天源介绍了口译课的“中外合作”模式。

    大会还组织了15场专题讨论会,与会学者们分别就“译学理论研究”、“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口译教学与研究”、“典籍翻译研究”、“译介学研究”、“实用文献翻译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等七个专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译学理论建设”和“专业翻译教学与研究”专题吸引的青年教师很多,可以看到新时期译界青年学者明确的学科理论意识和学科建设的责任感。“口译及口译教学研究”也已经由以往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有30多位代表作了口译研究发言,还有众多的青年学生参与讨论,口译研究如火如荼的态势反映出翻译市场的蓬勃发展与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专业翻译教学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典籍翻译对于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接纳“世界性”的开放态度的同时,努力地寻求“民族性”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我们看到了一辈辈学人所承担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特殊使命。从根本上来说,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代表们从多元的角度对“文学翻译研究”和“译介学研究”所进行的发言和讨论反映出译界学人对现代人生问题、民族发展问题的深切关注,对现代平等话语叙述方式的不懈追求。在文化多元化的浪潮涌动之下,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未失色,代表们对实用文献翻译研究也进行了积极的富有理论意义的探讨,而不再局限于翻译技巧的总结和堆积。

    本次会议的特点主要有:

    1、规模大。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参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在历次年会中,本次会议的规模最大,涵盖面最广。与会代表除了来自京、津、沪、穗等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外,还有黑龙江、云南等东北、西南、中南地区,共2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与新加坡。

    2、主题丰富。本次会议通知发出后,得到了译界师生的热烈响应,提交了189篇论文摘要,除大会主题发言外,还围绕着译学理论、专业翻译教学与研究、口译教学与研究、典籍翻译研究、译介学研究、实用文献翻译研究以及文学翻译研究等几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3、准备充分。全体与会代表非常认真投入,准备充分,大家以饱满的学科热情,求实的学术态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分组讨论,均表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

    4、富有特色的专题书展。会议期间,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与南开大学出版社和《东方翻译》杂志社等出版部门主办了首届“翻译教学与研究书展”,主题鲜明,品种集中,效果显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展示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最新成果,又反映了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成就。

    建国60年来,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两个高潮和一个飞跃,如果说,两年前在三峡召开的第七届年会,曾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描述翻译学学科建设历程的话,那么今天,可以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概括当今翻译事业的最新发展。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