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高三励志 > 正文

    加强高校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路径探究

    时间:2021-01-18 18:02:3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事关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创建和谐校园。如何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成为高校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对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学生的调查,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现状,并提出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校规校纪教育等方式,切实提升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

    【关键词】基础文明教育;大学生;路径探究

    随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其文明修养,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是关系到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近几年,我国高校虽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还存在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整体上亟待提高。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大学生基础文明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随机抽取800余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设计5道大题,内容包括教室基础文明、宿舍基础文明、餐厅基础文明以及其他基础文明等30余项选项,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一)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调查

    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很好的有122人,约占总人数的14.8%;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较好的有242人,约占总人数的29.3%;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一般的有366人,约占总人数的44.2%;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较差的有60人,约占总人数的7.3%;认为目前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很差的有35人,约占总人数的4.1%。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一般的约占调查人数的一半左右,显然,目前高密校区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不令人满意。

    (二)对校区最常见不文明现象的调查

    该项调查共有30个选项,其中选择随地吐痰扔垃圾的有416人,约占总人数的50.4%;选择考试作弊的有234人,约占总人数的28.4%;选择就餐后不回收碗筷的有408人,约占总人数的49.5%;选择课桌椅上涂鸦的有553人,约占总人数的67%;选择教室内乱丢垃圾的有476人,约占总人数的57.7%;选择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有436人,约占总人数的52.8%;选择上课迟到早退的有283人,约占总人数的34.3%;选择自习室内接打电话的有300人,约占总人数的36.4%;选择走廊内或宿舍内大声喧哗的有335人,约占总人数的40.6%;选择不随手冲厕的有478人,约占总人数的57.9%。从调查结果来看,在30个选项中,有20个选项超过总人数的30%(对调查结果进行四舍五入计算),由此可见,校区内常见不文明现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不文明程度较为严重,特别是课桌椅上涂鸦、买饭不排队等文明礼仪行为和文明意识方面的调查结果令人堪忧。

    二、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水平的路径探索

    当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浪费粮食、课桌椅上涂鸦等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状况不容乐观。作为校区管理者,理应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基础文明教育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校区管理者在价值观方面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就能使学生自觉屏蔽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选择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加强宣传。校区学工部门要结合校区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学生中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在基础文明方面开启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二)加强校规校纪教育,建立强有力的长效机制

    校规校纪是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准则,是搞好基础文明教育的一项根本措施,同时也是推动优良校风学风班风的重要环节。校区管理者、一线辅导员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养成教育、思想德育教育等方式,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开展校规校纪教育必须坚持常态化、制度化,形成强有力的长效机制。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性的外化形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而且在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对智育的发展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以转化为高度的文明意识,促进大学生文明修养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晓勇.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07):126-127.

    [2] 晏丽,侯文淑.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调查[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04):21-22.

    [3] 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3-5.

    作者简介:刘奕辰(1987- ),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辅导员。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