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大全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硬件知识
  • 电脑安全
  • 选购与维护
  • 电脑故障
  • 玩转微信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电脑 > 电脑技巧 > 正文

    歌剧《咫尺天涯》的音乐特征和艺术风格分析

    时间:2021-01-18 21:12:2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甘肃民族歌剧《咫尺天涯》选取了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题材,道出了骨肉间咫尺若天涯的悲怆惆怅之情,述说了祖国未统一则夙愿难偿的深沉的民族分离之苦,表现了海峡两岸人民思念故土亲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其音乐独特,风格鲜明,对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歌剧;咫尺天涯;音乐特色;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咫尺天涯》是甘肃省歌剧团在1985年创作演出的一部大型歌剧,是继歌剧《向阳川》之后在甘肃民族歌剧艺术实践和探索中产生的又一部力作。从1985年至1989年,五年中间八易其稿,演出场次达120余场,在中国歌剧的低谷时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剧情内容

    歌剧《咫尺天涯》讲述了原国民党军官宋启仁在大陆解放前夕,被迫与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告别远去台湾。一别13年过去,在一次中秋之夜,宋启仁因亲人分离之苦,发泄了对台湾当局的不满,而险遭逮捕。幸被同乡警官掩护脱身,而成为逃犯。30多年后,女儿宋昕成为蜚声歌坛的花儿歌手,奉母命取道南洋,海外寻父,几经周折到达台北。虽得亲友牵线帮助,但由于宋启仁不敢暴露真实身份,宋昕也恐遭遇不测难吐衷情,父女相见却不敢认。宋启仁醒悟欲认时,宋昕已离去,亲生骨肉又一次分离。

    二、音乐特征

    歌剧《咫尺天涯》的音乐创作使甘肃歌剧音乐民族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选材、唱腔设计别具一格,究其成功之处,主要有四点:

    其一,音乐素材的选择上突出了“花儿”音乐,并吸收了陇剧、秦腔和阿宫腔、碗碗腔的音调,丰富了音乐色彩和创作思路,增强了音乐的抒情性。曲作者对花儿的运用极为精妙,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宋昕的唱段《尕拉鸡飞了鹰没飞》《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分别是花儿曲令《河州三令》《河州大令》的运用,宋启仁与张心田的唱段《尕老汉》则是临夏酒曲的运用。这些都贴切地表达了人物情感,突出了该剧音乐的风格和特色。尤其是《尕老汉》,短短几句,苍凉悲愤,收到了意乎寻常的戏剧效应。

    其二,运用伴唱、重唱、合唱等艺术表现手段以及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写作技法,在沉浸气氛、烘托剧情、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表现戏剧冲突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第四场中甘肃同乡会上众人同唱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的遗诗《望大陆》,这首由男中音领唱的四部混声合唱,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戏剧主题,将剧情推向了高潮。第六场宋启仁的唱段《哭爹娘》采用了碗碗腔和秦腔牌子曲《祭灵》的音调,深刻地写出了人物心怀故土、思念亲人的凄凉伤感,再加上伴唱的烘托,更显出“月圆人不圆”的极度哀伤,使观众深受感染。

    其三,台湾民歌和福建“南曲”的妙用。作曲家根据剧情和人物的特点,大胆地运用了台湾民歌《马兰山歌》的曲调并稍加变化创作了虞仰乾的唱段《好一派清秋光景》。剧中林翠翠的唱段则是直接运用了南曲《雨夜花》的旋律和唱词,以闽南委婉清丽和西北高亢粗犷的地域风采分别展示和渲染两代人不同的社会境遇和性格特点,同时营造出两岸文化贯通,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音乐氛围。

    其四,乐队编制和配器方面,是在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基础上,加用了二胡、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既丰富了音色的组合与变化,又加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表现力。

    三、艺术风格

    歌剧《咫尺天涯》顺着主要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着力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倾向于人物复杂心理的披露,狠在一个“情”字上下功夫,把剧本中描写的夫妻情、父女情、兄弟情、乡情以及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把“情”字贯穿于戏的始终,用浓墨重彩绘制了一幅“一海相隔,两地相思;悠悠相思苦,绵绵无尽天”的悲怆画卷,营造出一种“天苍苍、夜沉沉,造化无意人有情;心相近、话难明,咫尺天涯不相逢”的牵魂动魄的氛围。该剧追求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以情为依托,通过大块写意的手法渲染舞台气氛。全剧节奏明快流畅,一气呵成,着重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静中求动,虚实结合,着力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采取了无戏则简,有戏则长,点睛之处,大做文章的手法。剧中突出的手法有:

    第一,当序幕拉开,男主人公宋启仁独自一人隔海相望,导演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人物的思乡之情借助于波光粼粼的大海翻滚来表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并使之造型化、舞台化了。

    第二,宋启仁和妻子牡丹分别时的情景,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处理手法:天幕上升起一轮流光溢彩的满月,伴随翩翩起舞的众仙女,牡丹从烟雾中而出,宋启仁狂喜地奔去,但牡丹旋即消失,宋启仁绝望地唱起一首家乡山歌寄托情思。清清明月之境,绵绵思乡之情;悲愁之实,狂喜之虚,构成一种氛围象征,点化出全剧的主旨,而且在全剧结尾时,再次运用氛围象征的手法,即宋启仁与女儿相见却未能相认,女儿离去,宋启仁发疯地呼喊女儿的名字。这时,天幕上大海涌现,舞台美术设计师利用推台将圆月推出,不仅造成“月圆人不圆”的意境,并且使整部歌剧首尾呼应,其巧妙深刻之处在于只具高潮而无结局,给观众留下悬念和遐想,并加深了全剧的悲剧色彩。

    第三,为表现宋启仁复杂的内心矛盾和激烈的感情冲突,全剧三次采用背台的手法,这种手法既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背功戏的想象写意性,也采用了西方戏剧中折射法的情感反馈性;既有强烈的舞台画面感,又有设身处地的情绪交融感。

    第四,甘肃同乡会上宋启仁与张心田猜拳演唱临夏酒曲《尕老汉》的场面,借鉴了皮影戏的形式来表现,两位演员骑着长凳相对而坐,颇似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通过花儿酒令的演唱,描绘了人物多层次感情变化的过程。

    第五,该剧的舞台美术设计风格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干练洒脱,变换自如,有效地烘托了剧情,尤其是灯光语言的运用,很好地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该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曾于1987年被文化部选定参加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获“传统与现代舞台美术结合”荣誉奖。

    四、社会反响

    1985年8月,歌剧《咫尺天涯》在兰州黄河剧场首演,参加甘肃省戏剧调演获剧本创作三等奖、表演二等奖。1988年7月,该剧代表甘肃省赴西宁参加西北音乐周“西海音乐会”的演出获得成功,在西宁引起轰动。西北五省歌剧界专家认为《咫尺天涯》是我国现代史上优秀的民族悲剧,是甘肃省歌剧团坚持中国民族歌剧道路,探索新歌剧发展中的又一优秀成果。1989年9月,经文化部选定,歌剧《咫尺天涯》赴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及建国40周年的献礼演出,这是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主会场上唯一的一台中国民族歌剧。演出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受到了歌剧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誉,被誉为是给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增添了光彩,为首都舞台送上了一台好戏,为歌剧舞台吹进了一股新风。文化部和中国歌剧研究会在京联合召开了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称赞该剧有特色、有新意、感人至深,构思巧、表现角度巧、‘花儿’运用巧,所以出了新。时任中国歌剧院院长乔羽认为这部歌剧从它的编剧、作曲、导演、表演、舞美以及乐队综合起来看,是一部成功之作或是佳作,将成为一部中国歌剧艺术的保留剧目。

    歌剧《咫尺天涯》是甘肃省的艺术作品首次出现在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经历了中国歌剧从80年代中、前期的繁榮到80年代后期萧条局面的转变,为中国民族歌剧走出举步维艰的低谷时期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中国歌剧民族化道路的探索以及歌剧艺术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元魁.一曲乡音动魂魄[N].青海日报,1988-7-21.

    [2]安可,赵毅.歌剧《咫尺天涯》为艺术节添彩[N].中国文化报,1989-9-27.

    作者简介:黄锦(1977—),女,北京市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戏剧戏曲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