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大全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硬件知识
  • 电脑安全
  • 选购与维护
  • 电脑故障
  • 玩转微信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电脑 > 电脑安全 > 正文

    “五学并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0-12-02 18:16:3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馟iiZ体会。

    基于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的特点,修读次第应该把握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阶段,以强化背诵;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的青春反叛期,则强化人物与故事;高中提升哲思与进行总结,以获得更佳效果。

    当下的人们特重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古人亦然。古人养志,非仅读书,必有修习法门。可是古人不仅通过参加一种活动而获得体验,而是借由自我规范与人文才艺的长期熏习来获得,如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设教,以此实操培养学子饱满的人格。可是对今人而言,有些法门不易掌握,有些需要长期操练,皆不可一日而为功。故须选最为必要、最易掌握、最快收效的法门,次第而进。当前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术科甚多,课程体系应根据“六艺”选定最重要的三个实操范畴——“礼仪”“武术”“书法”,作为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而與读经和历史人物故事相辅相成。“礼仪”“武术”“书法”三项是“道不离器,器不离道”的传统士君子修养,不能以局限于器物层面的“技艺”视之。

    此“经典”“历史人物”“礼仪”“武术”“书法”五个范畴,如梅花五瓣的一个整体,以“德”为中心而五学相互作用、互相补充、相互增益,符合孔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治学精神及次第。未来幼、小、中学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需要五项兼修,不可偏废,其他如国乐、国画、花道、茶道等人文涵养,各学校可根据所长而开设,不列入必修要求。

    一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把传统学术划分为经典、知识、技艺三类。把礼仪、武术、书法以及汉代以前的国乐皆归人技艺。这种体例区分是有问题的。中国上古时代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纯艺术,当时的射箭、舞剑、礼乐、书画都是修身和表达自己情志的方式,是道不离器、器不离道的。到了隋唐西域乐器和艺术传人之后,才开始有纯艺术。而所谓文化知识,一般专家指的是语言文字、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山川地理、工艺科技一类。这些内容,已经散见于史地、科学各科里面,而唐诗宋词也已经大量出现在语文科里。这些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要强调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圣贤教育、道德教育、人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要抓住重点,尤其要尊重古人的教育思想,不能把国学作经典、知识、技艺的分类,把传统学问套到现代学术的框架来肢解。经典、历史人物、礼仪、武术、书法应该视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具有相等的重要性。

    “五学并举”,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

    经典与童蒙书籍: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重要依据。民族的价值体系、基本信仰,全部由这一民族的经典所负载。中华民族的经典即是六经及其相关经典与根据六经所改编的童蒙书籍。中国人所诵读的《五经》《四书》《孝经》与种种童蒙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及经、史、子、集四部选篇,俱为中国古代一贯的教育内容,现今接续传统也必须接此而说。建议直接面对古代经典,简短者全读,长而繁者选读,但应不打散。幼儿园与初小背诵童蒙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增广贤文》《小儿语》《笠翁对韵》《四字鉴略》《幼学琼林》,兼及家训、学训,包括《诸葛亮诫子书》《白鹿洞书院学规》《朱子治家格言》。到了高小,初步涉猎《五经》《孝经》《四书》。初中及高中,反复选读《五经》《孝经》《四书》、女学著作,兼及道家经典、宋明语录。

    历史与人物故事:除经典外,古人教化重历史人物。《二十四孝》《成语故事》全是人物,《三国演义》《西游记》也是人物,说书、戏曲还是人物,可知人物故事在中国人文社教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未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仍应该尊崇古人“以纲为经,以人物教训为纬”的原则。幼儿园读《二十四孝》,意义在儿童最纯真善良的阶段培养他们的孝心;初小读《龙文鞭影》,借由人物故事培养道德心与行为标准;高小读《成语故事》,借此知中国历史,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从负面人物身上学会人生教训。初中少年血气方刚,最宜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现代爱国人物事迹。高中进入喜欢思考的阶段,让学生读《唐鉴》《资治通鉴》,以了解中国历史精神。高中最后阶段选读当代新儒家作品。因为当代新儒家在中华民族花果飘零的时候挺身护持文化慧命,他们不仅人格学问可堪法式,他们的著作也为当代学者开启一扇容易登人传统学问堂奥的大门,读他们的著作,感悟他们的人格与志向,可以作为高中学生修习中华传统文化12年以后的总结。

    以现代爱国人物补充传统:由传统进入现代,我们最需要的是爱国主义。唯有爱国主义可以使中国屹立群国之间而不动摇。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天下文化,比较缺乏现代国家所需要的那种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意识。因此,我们需要找一种素材,它既能體现传统文化的所有美德,又能开启中国人今后的爱国精神。这最好的素材就是从1840年以来奉献民族、身赴国难的爱国人物。他们无论将士、科学家、外交家,都是孝子、良夫、慈父,但在国家面前又能移孝作忠,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而奋斗。在人物故事选读方面应给予这一时代的爱国人物特别的重视,以他们的民族气节作为衔接传统美德与现代爱国主义的桥梁,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可以保护国家、促进团结、面对未来的文化。

    礼貌、仪典与祭祀:礼仪的作用在于借由行礼让学生认识天地、上下、尊卑、亲疏、师弟,并且涵养行仪,培植诚敬的精神。孔子学问的核心是“礼”。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又说“克己复礼为仁”。故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必须设礼仪一项。幼儿园阶段先学习家庭礼仪(亲属称谓、问安、寝食、出人),让幼童培养人伦观念。初小阶段学习中国二十四节气和学校礼仪(升降国旗、师生之礼、同学之礼、开笔礼),让小童认识中国人的天地四季,培养他们对宇宙人生的观念。高小为配合射箭而学习射礼,外加社会礼仪(公共场所、宾客、餐桌、书信、位阶),让儿童懂得群体生活的秩序。初中阶段学习书信文牍和正家四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祭祀先祖、先贤、英雄烈士,巩固少年的人伦人道观念,让他们了解中国人祭祀的含义,培养诚敬的精神。到了高中阶段,则学习国家仪典(国家制度、军事仪典、外交礼节)外加认识中国传统天子祭礼(祭天、祭黄帝、祭孔)。这样,学生从人生礼仪(冠、婚、宾、射、丧)、社会礼仪到国家礼仪都学了一遍,当懂得自己民族的法度,生活才能相应于有传统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至于乐,也涵养情志,然有乐未必有礼,乐之为学落在具体乐器,各人才禀不同而有所偏爱,因此学子就自己性之所近选习即可,不列入核心课程项目。

    武术与士君子:周代,武术(射箭、用剑)是士君子的必修功夫,作用在于培养勇毅的精神、强健的体魄,并且把武收纳在礼和德的约制之下,以成就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在近现代,武术又与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密不可分,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近代武人、军人与入侵中国的列强斗争最为惨烈,年轻人对这些民族英雄非常景仰。我们恢复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遵循传统士君子的修养方法,并以当代年轻人身心衰弱为戒,把国术定为礼仪之外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项,依循传统武学“全面育人’的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德育和民族精神的教化,运用武术中的拳术、射箭、短兵等民族体育项目,培养学生走向传统武学“理象会通,体用具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的境界。

    书法、修静与美学:书法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浮躁的性情沉潜下来,凝神聚气,由知止而定、静、安、虑、得,并在九宫格里学会规矩方圆,故书法为修身基础,并且是中国艺术的基础,从书法的动静虚实可感悟中国的美学,这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程。书法所练者应为繁体字,繁体字典重正规,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旨趣,更足以培养一个人的耐性和规矩。未学繁而学草,则近于艺术发挥,失去了书法修身养性的功能。此不可不注意。学习书法必以碑帖为宗,唐人碑帖仍是学生入门的必要导师。日本国势之强、文化之深,现代化而不西化,即在于把书法定为日本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中小学至今仍保留书法课,出生、毕业、结婚、死亡等重要人生经历的证书皆由“书士”以书法撰写。日本人不普及茶道、花道而普及书法,可见书法确然具有涵养人格和人文的基础作用。

    知行合一与其他学习经验。中华传统学问是生命的学问,知行合一,学问才有价值。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课程以外和校园以外获得相关学习经验,包括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日常洒扫进退、生活自理、待人接物、尊师重道、孝亲敬长、爱护环境等,教师应该布置实践环节,与家长密切合作,使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至于参与比赛、参观名胜、参加生活营、观赏戏剧、游学调研、听名师演讲、担任志愿者、参加纪念活动、孝亲敬长活动等课程以外和校园以外的相关学习经验,可以完全由学校和教师根据课程的主题自主选择或举办。不在课程强制要求和教育当局监管评审之列,以免加重教师负担或造成虚华的竞争。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