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正文

    浅析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时间:2021-01-12 09:11:19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关键词:中原传统文化;历史记忆;文化属性;传承和发展

    摘要:“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原地区有“居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较早开发和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素有“文明摇篮”之称。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与发展华夏文明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中原传统文化对历史记忆和文明元素的承载需要保持、发展、传承和创新。增强中原传统文化传承,有效发挥其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属性,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助力。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文化传承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的过程,能够通过物质、社会和精神等属性加以不断延续的文化,最终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是人类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某个民族或地域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或地域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从人类诞生和文明起始的那一刻开始,传统文化就是文明元素和历史记忆的代表,它承载了千万年的沧桑变化,延续了人类文明的成就。

    1.中原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流

    文化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史,从不完美到精致化,是一个日臻完善的历程,是一个延续与传承发展的历程。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不屈的追求和执着的精神财富,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关键支撑。

    华夏文明自夏代开启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时间长河中,中原地区一直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前后共有二十多个王朝的二百余位帝王在这里建都或将都城迁于此处。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汉字与姓氏都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及中华民族血亲的主要象征,它们均发源在此并日益繁荣兴盛。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原的发展史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写照。中原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一些特性,都足以表明它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流。中原传统文化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迅速扩大其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原传统文化的竞争优势。

    1.1发掘中原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元素

    “天下设九州,河南为之重”,自古以来中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厚的中原传统文化孕育了河南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诸多优秀品质。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和礼仪之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俗习惯的中原人勤劳勇敢、代代相沿,渐渐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传统文化。

    河南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据考古发现,在河南的南阳云阳镇一带发现过猿人臼齿化石,可以认为云阳猿人与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期。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的先祖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开拓和劳作,创造出了令世人赞颂的史前文化,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相传伏羲、女娲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河南淮阳依旧保存着的太昊陵,其规模非常庞大。著名的“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就诞生在如今的河南新郑,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在这四千多年的历史中,河南就曾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三千年之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曾经几度达到鼎盛巅峰,从古至今,二十多个朝代均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的八大古都,仅河南就占四个:商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河南的千古先贤人物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许慎、程颐、程颢等,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李斯、刘邦、张良等,再如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李诫、郭守敬、许衡等,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欧阳修、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刘禹锡、吴道子、朱载堉等,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刘青霞、吉鸿昌、彭雪枫、杨靖宇、冯友兰、姚雪垠、徐玉诺、李凖、王永民等。

    自唐代以来,洛阳牡丹就有“甲天下”的美誉。北宋时期流传着“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习俗。每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早在一千多年前,信阳已成为我国的八大茶区之一;新郑则是枣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民间广为流传着各种关于枣的风俗和技艺。河南是中国功夫的故乡,著名的少林武术发源于此,陈式太极拳也最先于河南发扬并流传开来。

    国内外知名民问工艺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开封汴绣的针法多变令人嘆为观止、南阳玉雕的精美造型让人过目难忘、洛阳唐三彩栩栩如生使人大为赞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老朴素以及民间泥玩的风趣幽默,当然还有烙花、烙画等不胜枚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百家争鸣、人才济济,不仅拥有安阳、洛阳、开封等千年古都,还涌现出儒、释、道的各种思想交汇;不仅有名满天下的美食和酒文化,还有多种多样的书画、戏剧、武术。中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1.2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

    中原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积淀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吸收周边文化,另一方面也将中原传统文化不断延伸扩展到周边地区。如江南文化、东南沿海文化都和中原传统文化有关联。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原要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传承,在不断传播和完善过程中,成为中原文化发展创新的标志意义所在,成为高于感性的价值规范。

    中原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富文化遗存、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的区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古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问艺术散布在中原厚土上,如:代表“义”的关羽文化散布于中原各地,古朴简练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代表,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推进、人类活动和自然的不断变迁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受到侵蚀或破坏,有的已经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进一步强化符号系统,加强保护和发掘中原传统文化的原始形态,逐步建立起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和遗产的有力体系,保留历史记忆的每一片土地,让人们记住“回家的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洗涤人们的心灵,让大家无论生活在现在还是未来,都能够永久地相生相融。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所触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是一个系统、持久、宏大的工程,所以要走传统文化路径,使传承民间化,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行为,要调动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各种团体以及所有相关成员,使传统文化褪去精英文化外衣,逐步发展成具有草根特质、接地气的大众化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在民间得到弘扬和庇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需要获得品牌文化的认同,同时还需要营造出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努力形成文化传承的强劲势头。站在对于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上看,從设计到结构的名称,从道路建设到道路的名称,从社区建设和人们的休闲娱乐等方面,都可以给予不同的传统文化象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文化的特点,可以在新的城市物质载体中创造出各种文化形象,打造建设出独特的文化体系。如: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城市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城市发展特色的文化形象,形成融合华夏文明的国家网络的象征,使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们,能够更多地体验中原绚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现如今,传统文化显然已经成为人们所认同的载体、社会及民族团结的纽带,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正逐渐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文化冲突导致的矛盾和纷争在现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要求人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的和谐,为当代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传统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现象。近年来,河南按照党和国家的指示“坚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强省之路,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长性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亮点。

    2.决定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文化属性

    2.1中原传统文化的物质性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相对的。它是指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物质产品和文化的表现,包括饮食、服饰、建筑、运输、生产工具以及农村、城市等。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地区,中原所保存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文物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生活图景;而丰富的文化典籍、雕塑雕像、宗教建筑、书法、绘画等都体现了中原人民的传统精神创造和精神支柱。

    中原传统文化本质上都反映了农业的文化特征,它决定了中原人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原传统文化的塑造。中原传统文化具有主流意识性、凝聚性、抽象性、传承性、扩散性等特点,就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需要对中原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载体建立起具有中原传统文化特色的形象体系,这一点对其发展和延续具有完整而重要的精神意义。

    2.2中原传统文化的社会性

    中原传统文化的社会性主要是指中原传统文化在岁时节日、制度礼仪、民俗体育、特色节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特点。中原地区的节日大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等。中原传统文化有着典型的原始特征,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身份。中原民俗非常古老,它可以远至伏羲女娲,甚至可以追溯到盘古。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就在中原大地,这里从古至今流传着伏羲女娲神话传说与轩辕黄帝的传说。而这些传说相对也是最完整的,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就足以说明这一切。所以,从产生角度来看,中原民俗文化完全可以说是华夏民俗文化的起源和根源。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原地区一直都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这一中心地带又不断地产生影响,不断向外辐射、扩散,又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民俗文化,使中原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支柱,根文化成为其十分突出的特征。

    2.3中原传统文化的精神性

    中原传统文化精神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神话传说、民间艺术、宗教崇拜、寻根祭祖等。可以说,中原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其内在的精神追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化是中原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发展的启示

    不论是推进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是对华夏文明发展的促进,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大发展。当前,文化建设要着力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支撑,走出一条新的文化建设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并发扬中原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改革创新,秉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焦裕禄”和“红旗渠”精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增强人民的改革意识、传承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创造具有中原特色以及人文精神特色的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度重视中原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推动中原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系统,它起源于过去,积淀于现在,又影响着未来。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举办中原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系列活动,在各地区中小学校园中打造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大本营,让传统文化的地方性运用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对中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积极推进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扩大文化增长空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民族文化是所有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人们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也是当代文化发展传承的背景和根源,更加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是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我们需要把关注重点放在对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因此,就中国民俗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本质来说,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建设,充分拓展传统文化的成长空间。

    强化中原传统文化与思想价值的阐发和深入挖掘。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刻画了华夏儿女坚韧的民族性格和基本生活文化发展形态。通过不断了解中原文化的特征,有力维持与保护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勇往直前,正确树立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统一。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