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定义
  • 成功的秘决
  • 成功的作文
  • 成功故事
  • 成功人士
  • 成功之道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书籍
  • 成功语录
  • 成功案例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成功 > 成功之道 > 正文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对幼儿道德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1-01-06 15:09:2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 幼儿品德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关心和重视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更趋复杂,各种思想和品德习惯都不断地对幼儿产生影响和作用。但是,幼儿的德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误区,因此本文针对其中的两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 道德教育问题成人化

    一、幼儿有道德问题吗?

    最近,新闻里有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因此有关素质、道德等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些人倾向将这些问题归因于国家管理失职,而大部分人则认为是经销商自身道德素质缺乏。于是,道德培养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吁就风生水起,许多幼儿园也迫于压力,抓起了娃娃的道德培养。可是,成人出现的道德问题,会发生在幼儿的身上吗?答案是——绝对不会的。

    我们先从常识的角度来思考。

    我们说成人出现的道德问题,例如卖假药,偷东西,说谎骗人等,如果发生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认为孩子有道德问题呢?会不会给他们定罪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孩子存在一些行为或习惯上的问题,大人们也往往不会将其归因于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反而认为孩子还“天真”“不懂事”而已。要是将孩子“偷”东西看成是将来成为小偷的潜质,那真是无稽之谈,同样的,如果把成人有的道德问题追溯于幼年时期,也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或准则,它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尺度[1]。许多心理学家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学者,当属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皮亚杰使用临床法,采用对偶故事作为工具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概括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只有到了自律阶段水平的儿童才算有真正的道德[2],而幼儿在实际上只处于前道德发展水平上。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作为研究工具,用个别交谈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而幼儿则仅仅处于前习俗水平(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及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为定向)。

    为什么会判断幼儿是处于前道德或前习俗水平上,主要是看幼儿主体性动机和判断。我们以幼儿说谎行为来说明一下。据相关研究表明,幼儿说谎具有年龄段特点,2~3岁的幼儿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说的是谎话还是实话;3~4岁的孩子说谎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而4~6岁的孩子则将谎言当做自己的保护伞,以免受到责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6岁以下的幼儿不能区别谎言和现实的差距,没有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且往往受到成人的影响,缺乏主体意图性。所以没有道德意图,也就难以自觉去做道德的事。

    总之,我们不能说幼儿是道德或是不道德的。因为幼儿根本不会存在成人所谓的道德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幼儿园是有德育教育的,那是不是幼儿没有道德问题,就不需要进行德育了呢?当然不可以这样认为,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阶段是一个萌芽期也是一个关键期,尽管还没有在个体身上具体的表现出来,但是道德的种子已经蓄势待发,所以说幼儿园的德育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已具有成熟的道德,而是意味着促使道德在学前期顺利萌芽,从而为形成成熟的自律性道德提供发展上的前提与保证[4]。

    二、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适合吗?

    道德教育内容是指道德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及其体系[5]。从新的纲要的表述中可以明确的看出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可是在幼儿园的具体实施中又变了味。

    在幼儿园活动中,曾经看到过老师以岳飞的故事来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坚强勇敢的品质。起初,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还有较大的兴趣,但是等到老师展开活动教学的时候,孩子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应很冷淡。因此,整个活动下来让人觉得没滋没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幼儿道德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材过于老套,与现代社会脱节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大国,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许多经典的名人名事流传至今。可是如何为幼儿选取最适合他们的教材,这还是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想法的。曾经掀起过一阵“读经”的浪潮,至今还未平息。笔者认为,可以给幼儿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因为其中蕴含了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都是很不错的素材,但是老师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更要注重方法的选择,不要过于强调对文字的背诵,要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让幼儿将其所学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

    (二)内容选择过于美化,与日常生活常矛盾

    老师在教学时,常常会自编一些小故事讲给幼儿,以便主题的开展。例如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小明要坐车去外婆家,他蹦蹦跳跳的来到汽车站,看到好多人都在等汽车。不一会儿,汽车慢吞吞的开来了,大家蜂拥而上,小明也急忙的往上挤。这时候,一位老奶奶被挤倒受伤了,大家都觉得非常不好意思,连忙散开排好队,一个接着一个的上车。故事很短,可是我们发现教师采用的故事往往都是两个极端的结果,不是对就是错。有的时候还会发现故事里的人物过于完美,从来不会做错事。虽然给幼儿以榜样的教育,对此时处于模仿期的幼儿来说是有益的,可是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大人插队或教使孩子抢座时,对孩子来说,现实与所学的矛盾,一定会让孩子对幼儿园所学的内容产生怀疑,如果老师教的并不适用与日常生活,那应该怎么做才对呢?因此,过于理想化和美化的道德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没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反而扰乱了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成人化教育趋势明显

    学前儿童德育不是道德催熟剂,幼小的禾苗不会因为提早的收获就会成为颗粒饱满的稻谷。企图在幼儿时期的道德教育,让幼儿提前获取多么高水平的道德也是不可能的。所谓的成人化教育主要表现在内容选择不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生活需要,以及说教式的教育形式。不应把成人世界中那些条条框框来套在孩子的身上,成人有的那些毛病,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用。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就是孩子,欲使其长大后形成高尚的、成熟的道德品质,在学前期我们只能以科学的态度谨慎地为其打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鸿.儿童道德发展研究述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 程利国.儿童发展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3] 刘晓东,卢乐珍等. 学前教育学(第三版)[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 刘晓东.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J]. 山东教育,2002(1)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