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定义
  • 成功的秘决
  • 成功的作文
  • 成功故事
  • 成功人士
  • 成功之道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书籍
  • 成功语录
  • 成功案例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成功 > 成功之道 > 正文

    关于乡村振兴的网评5篇

    时间:2021-01-04 11:26:4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篇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明年起,“三农”工作重点将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以脱贫攻坚的办法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的办法巩固脱贫成果,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会议指出:“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无疑是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明年起,“三农”工作重点将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以脱贫攻坚的办法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的办法巩固脱贫成果,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

    经过接续奋斗,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低收入人口的大头仍分布在农村,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以脱贫攻坚的办法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把脱贫攻坚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办法借鉴移植到乡村振兴中;
    以乡村振兴的办法巩固脱贫成果,意味着以乡村振兴的手段,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让农民从告别贫困走向全面发展。

    随着贫困县摘帽,一些挑战也日益显现。客观上,一些脱贫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一旦遭遇变故可能返贫致贫。一些脱贫村的社会治理对驻村工作队的依赖依然较高。不少脱贫县只是解决了基本问题,自我发展能力依然不强。脱贫产业已经结果但还没成为大树,产品附加值还是偏低。主观上,一些地方认为脱贫摘帽就可以“到站下车”了,没有认识到下一站是乡村振兴、农民富裕。一些基层干部对特惠性政策有心理依赖,对摘帽后农村如何持续发展考虑不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虽对象一致、工作连续,但前者重点解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更具综合性、持久性,也更艰难。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之际,要继续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任务,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重点做到“三个接续”。

    接续机制。脱贫攻坚中形成了责任机制,呈现“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也应强化“一把手”责任制,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了精准严实的工作作风和齐抓共管工作模式,也应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好工作体系、考核机制有效衔接,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接续投入。“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不断健全脱贫攻坚的投入保障机制,累计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5305亿元,支持地方多渠道筹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近60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超6000亿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时更长、覆盖面更大、要求更高,更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确保“弹药”充足。建议正在制订中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应就财政投入、土地出让收入、资金基金、金融服务等作出规定,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

    接续产业。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直接衔接点,不仅支撑防止农户返贫,也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很多扶贫产业发展还是托底式帮扶,今后应更着眼于帮助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形势变化完善产业规划,对已有产业配置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发展转变,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脱贫地区全域覆盖、全体受益转变。

    唯有如此,才能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生态宜居。

    【篇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全面脱贫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良好的乡村治理是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三个维度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善治,有助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虽对象一致、工作连续,但前者重点解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更具综合性、持久性,也更艰难。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之际,要继续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任务,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重点做到“三个接续”。

    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从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入手,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进行科学的路径选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篇三】

    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紫云、纳雍、威宁、沿河等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也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

    收官之年开局就遇“拦路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经济社会发展暂时“停摆”,给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强了新难度。面对这道“加试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坚定的决心、务实的行动、顽强的作风和科学的举措向全世界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向人民交出了满分答卷。

    关键时刻,一诺千金。“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6日在特殊时期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掷地有声的话语向全世界和全体中国人民亮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态度。这场会议全面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并从攻坚克难完成任务、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多措并举巩固成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严格考核开展普查、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六个方面作出部署安排,向全党发出最强动员令,向贫困堡垒吹响“冲锋号”,迅速统一意志,凝聚力量。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5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500万人口存在返贫致贫风险……收官之年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还要答好疫情、灾情“加试题”,给我们如期兑现承诺带来了挑战、增强了难度。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面对困难,全党、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毅决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分区分级防控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凝聚攻坚合力。广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坚守“阵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直面困难、挑战,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勇担当善作为,成为贫困群众的“主心骨”、攻克堡垒的“主力军”,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彻底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规划了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面对严峻形势的考验,精准扶贫方略彰显强大力量。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贫困村实行挂牌督战,补短板、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强化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易地扶贫搬迁帮扶到位,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帮扶机制,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靶向明确,精准有力,成效显著,有效克服疫情、汛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兑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脱贫成果,初心不改、使命永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续写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前行。

    【篇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作为一盘大棋,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更需要每一名基层干部提振精神、储备知识、积极实践,做好准备投身到这场改变中国农村千年面貌的时代浪潮。

    鼓舞斗志提升振兴乡村的“精神之力”。“解决任何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也应该从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出发,解决“从必须干到愿意干”思想问题。从必须干出发,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基层干部的责任和使命。邓小平同志南巡时说出的“我们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不能再等了”。从那时起,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中国的城市、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走进了世界前列。今天,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乡村振兴的部署,基层干部理应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完成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到愿意干落脚,乡村振兴为每名基层干部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好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条件出彩、有机会优秀。从必须干到愿意干不仅仅是责任的升华,更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基层干部应该拿出创业的胆量,勇于在乡村振兴中把自己的斗志激发出来。

    厚积薄发提升振兴乡村的“知识之力”。乡村要振兴,胡干、蛮干、乱干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空耗人力、财力、物力。古语有云,“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广大基层干部除了要认真学习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还要多问问自己,在工作中都掌握了什么、还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的知识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工程的图纸是否能够看得懂,在施工的方量上是否能够算得来?又如,在电商平台销售中,主流的电商平台有哪些、它们针对的客户群体又是谁、如何利用平台把具体的农产品销售出去?这些知识看似细小、琐碎,却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基层干部应该从领会乡村振兴政策出发到发展自身特长专业落脚,在掌握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乡村振兴政策为知识主干,以专业特长为枝叶的知识体系,在乡村振兴中把自己的才智发挥出来。

    实践历练提升振兴乡村的“破题之力”。愿干、会干、还要能干,广大基层部要着力培养破解实际问题的能力。乡村是自然、社会、经济集合的地域,振兴是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全面的振兴,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不能仅依赖简单思维、单一能力。要历练搭桥嫁接的沟通能力、变乱为序的统筹能力、牵引带动的管理能力,把政府、群众、资源紧密联系,把不同项目、不同领域的建设有序整合,把各类要素、各种资源有机融合。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从业务领域和所驻的村社之中的小事做起,在不同的工作职责、业务的内容里分清脉络、抓住主次、理清关系协同推进自己所负责的业务;
    在事关本地发展的规划、决策之中多划问号、少发叹号,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要素往自己的工作上想,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乡村的工作能手,在乡村振兴中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

    从精神出发再到知行合一,每名基层干部都应该做好准备。在乡村振兴的伟业中做充满激情的勇士,富有知识的智者,善于行动的仁人。时代已经发出邀约,广大基层干部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自己奉献给这场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伟大实践。

    【篇五】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接续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来,乡村振兴“五道”并驰,基层干部此时当结合“十四五”规划,再细化具体措施,带领农村群众跑上“乡村振兴”高速路。

    走产业兴旺之道,跑上“质量兴农”高速。农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创新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两年来,农村农副产品数量已经达到极大规模,市场销售也实现了多线多点。当前,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农村群众要实现持续致富,做好质量文章是关键。基层干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农副产品质量提升上来,指导群众把好田间地头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高质量方能赢得市场认可,从而使产业长久兴旺。“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层干部在推进产业兴旺中,务必将粮食生产融入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

    走生态宜居之道,跑上“绿色发展”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要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垃圾、污水、河湖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是绿色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经济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基层干部要抓住绿色生态这个关键,在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中,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符合本地特点的生态旅游产业,从而实现和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同时要继续用好国家在土地和信贷方面给予扶持政策,继续在招商引资中探索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参股经营方式,激活更多内生动力,以“原山原水原乡人”来盘活“原生态”,高质效推进农村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走乡风文明之道,跑上“文化兴盛”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基层干部要抓好两者的有效融合,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要认识乡村是中华文化最广阔的地域载体。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重点。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一边挖掘一边普及宣传。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气象,并由此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是经济上的富裕,也是文化上的充实。只有物质和文化都得到振兴,农村乡风文明、文化兴盛才能更好体现。

    走治理有效之道,跑上“乡村善治”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从土地要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征收、“三权”分置等方面,以改革治理的实效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基层干部务必将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治理有效融合,更好地实现乡村高水平的有效善治。目前,乡村治理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升,但还需要完善乡村经济社会治理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制度。同时,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施行治理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才能为全面小康的农村社会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走生活富裕之道,跑上“安居乐业”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广大农村群众来到了“十四五”新征程的起点,将开启乡村富裕的新生活,新的奋斗将是乡村振兴的奋斗。基层干部要适时把握宣传和教育时机,教育广大农村群众善享富裕的同时要心存感念,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看得清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应有的力量。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