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成功学 > 正文

    中华文化包容性浅析

    时间:2021-01-19 00:16:5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中华文化能绵延数千年而不中断,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有人说它的延续是因为中庸之道,有人说它的持久是因为注重简易之学。本文通过归纳概括钱穆和余秋雨两位先生的观点,旨在论述中国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围绕具有包容性的中国文化展开论述,说明中国文化能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便是得益于强大的包容性。

    关键词:中华文化;包容性;强大;发展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华夏五千年的沉淀为后世留下了举世无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被世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天的国家,无论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还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又或者是希腊雅典文明都相继淡化出了历史舞台,唯独中华文明依然在世界舞台中心熠熠生辉。这应该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而对于为何中华文化能延续至今,余秋雨老师概括了八个能使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它们分别是体量自觉,自守自安,注重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特殊门径。 而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也发表了相类似的观点,他提出中国文化最优论的几点特点,从文化发生论的维度,文化生命力的维度,史学的维度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化具有以下的特点:产生面积大,前后连贯毫无中断,属于青年性的文化,爱好和平。

    以上两位先生的观点都非常全面而又深入,从广度和深度上细致的提炼出了中华文化生命力持久的特点。而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对其中的一点就自己的感想阐述一些观点。那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正是我们文化拥有了这样一种特点,在绵延发展的过程中从未中断,并不断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一开始就不是按一枝独秀的特点发展,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与三苗部落接连战争又不断吸收融合,华夏文明一定是三者为始缺一不可。之后形成的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也是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互相影响互相吸收。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化呈现一种井喷式的大爆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繁荣最包容的时刻,儒、法、道等影响至今的许多重要文化在此刻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各种文化各成一派各承其说,并不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如果不是我们最初的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包容性,不然怎么会凭空出现如此繁荣的一幕。

    到了秦皇漢武时代,虽然有过“焚书坑儒”,虽然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但儒学得到发展并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在东汉时期,佛教悄然在国内流行开来,并伺机寻找沃土发展壮大,佛教来自印度,在中国土地上发展的过程中非但没有完全同化本土文化,反而逐渐被儒、道融合,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佛教道路。禅宗的出现标志着以中国文化为特点的佛教正式诞生。从此世界佛教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而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大陆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另外此时的大汉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了重要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欧、亚、非三大洲的文化经济得到有效的联系,促进了三大洲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到了大唐王朝,文化上空前繁荣,在唐都长安城里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唐王朝的包容性,各个地方的使者游客络绎不绝汇聚在京师长安,俨然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样子。政治上唐朝采用羁縻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通商,这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政府拥有了包容性的政策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唐朝的十部乐当中,更是吸收了许多西域风情的舞曲,比如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还有周边国家的乐舞如天竺乐、高丽乐等。

    元朝时期,蒙古铁蹄征服中原,此时的文化包容性体现在各民族之间,以蒙古政权为主的统治阶级,吸纳了优秀的汉藏贵族精英和其他少数民族。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政权。这期间形成的回族也是民族之间互相融合交流形成的。元代的“回回”最初是指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到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它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而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的新民族——回族。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扣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大量西学东来,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文化委曲求全,依然顽强的进行着抗争,并迸发出了更加坚韧的一面。之后的民国时期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列主义等多种文化的传播,看似将儒释道为主的中国文化完全掩盖,可结果完全相反,中华文化以一种特有的发展过程,兼收并蓄吸收借鉴,特别是对于西来的马列主义,并没有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完全照搬照抄,从自身包容性出发去粗取精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进而引领了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步入21世纪,全球文化依然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华文化面临着又一次的威胁和挑战。在此之前改革开放成功的应对了这种挑战,如果没有包容性的经济体制,依然固步自封的走僵化的老路死路,那一定没有今天如此繁荣的盛况。正是用极大的包容性,才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现如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我们的文化似乎又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面对四方如潮水般涌来的对固有文化的批评之声,看似有理,但却缺乏远见。我国文化依然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我国文化将又一次展现它强大的包容性,博采众家之长以抵御风险和挑战。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华文化一次又一次面临着挑战,但中华文化一次又一次上演着非但不被同化,反而以足够的包容力一次又一次接纳和吸收着外来文化,并更加繁荣发展的好戏。我相信未来的中华文化依然是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就像众多的学者预言的那样,21世纪属于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著作:

    [1]朱绍候,张海鹏.2004.《中国古代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期刊:

    [2]陈曙光.2007.《钱穆“中国文化最优论”评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7(1): 90-96.

    [3]余秋雨.2015.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J].美文,2015(6): 3-15.

    [4]韩冬雪.2013. 《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J].山东大学学报,2013(2): 1-6.

    作者简介:

    贺东(1987-),男,四川道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史。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