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办公文秘 > 正文

    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责任担当

    时间:2023-01-16 14:51:22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责任担当

      一代代中国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能堪大任、能成大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下实现。工作范文网小编为此收录了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责任担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成长环境,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党的几代领导人高度关注青年,对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代代中国青年不负众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党的指引下奋勇前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同历史时期肩负起了自己的责任担当。

      一、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的责任担当

      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灾难深重、社会动荡,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召唤,而青年则是救亡图存的中坚力量。李大钊是阐发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先驱者,他指出:“今后之问题,非新民族崛起之问题,乃旧民族复活之问题也。而是等旧民族之复活,非其民族中老辈之责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责任也。” 他认为中国后续的问题是中华民族复活的问题,也就是复兴的问题,并且将这一问题的责任寄托于青年一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承担着“救国”重任的中国青年通过组织学生运动、开展学术研究、投身抗战等活动担起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学运救国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青年学生运动的典型,它让国人看到了中国青年在“救国”中的热血担当。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邓中夏、高君宇、瞿秋白等优秀青年在这场运动中崭露头角,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2 年,在党的酝酿筹备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此后,中国先进青年追随党的步伐,不断追寻真理与希望,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中切实履行“救国”的责任。大革命时期的五卅运动继承了五四运动的方式和策略,广大青年学生通过演讲、发传单、贴标语等方式将顾正红被害的惨状与工人面临的困境公之于众,以此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这场运动中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引导工作,“一方面,青年团探索出的‘学总—学联—学生团体’的联动机制与‘共产党—青年团—国民党’的合作方式,为运动的发起和深入提供了机制保障;另一方面,团员承担了繁重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甚至牺牲了生命,才使运动扩展开去”。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二· 九”运动也是青年通过学生运动救国的典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蚕食,华北地区危在旦夕,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坚持“不准言抗日”的政策,青年学生救国心切、愤意难平,“一二· 九”运动在北平青年学生的抗日集会中爆发。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掀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二·一”运动是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一意孤行,奉行内战政策,处在国统区内的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学生积极反内战、争民主,在国民党特务的追捕殴打之下不为所惧。“一二· 一”运动“把整个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推到新的高潮,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思想救国

      在云谲波诡的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们一直致力于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提升国人的思想品格,以期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但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他们方才寻到从思想上唤醒中国人民的良药。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等人将“救国”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身上,希望广大青年可以挣脱陈腐学说的束缚,摆脱旧思想的囹圄。他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一代,同时希望优秀青年在中国大地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爱国青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和研究工作,积极创办刊物、成立研究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付出了巨大努力。

      1920 年,时年 29 岁的陈望道翻译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并以单行本形式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发行,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次以独立完整的单行本形式在中国出版。单行本《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便成为畅销品,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具有超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据不完全统计,从 1919 年到党诞生的 1921 年止,仅在上海一地。李汉俊就以李溯石、李人杰、人杰、汉俊、汗、海镜、海晶、先进、厂晶等笔名,在《新青年》《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妇女评论》《建设》《劳动界》《共产党》《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了 90 余篇译文和文章。” 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除了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方法外,还积极拓展马克思主宣传传播的渠道和阵地。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新民学会、《曙光》杂志、《星期评论》等在他们的推动下相继成立, 这些新建立的研究会和新创办的刊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革命青年毅然选择了这一科学真理,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思想基础。

      (三)抗战救国

      “现在的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阶段,而且是最伟大、最活跃、最生动的一个新阶段。青年们在这个阶段里,是负担了重大的责任的”。1939 年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清晰明了地指出了青年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责任。抗日战争期间,各地各界青年奔赴国难,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中的许多人投笔从戎、浴血沙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出色的救国答卷。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从抗战之初的不足六万人发展到 1940 年的五十余万人,大部分是来自根据地的青年。未能参军的青年也参加了民兵和其他抗日救国组织,以不同形式参加部队的作战”。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在党的领导下除了参加部队直接对日寇作战外,还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积极投入生产活动,为前线部队做好粮食和其他物资的供应工作,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抗日宣传教育活动,帮助根据地群众提高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与此同时,国统区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抗战募捐、慰问抗战将士及其家属等服务活动。

      二、建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的责任担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青年团发出了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广大青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青年团的引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当时青年的心声和呼声。“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事业,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中国青年是很有纪律的,他们完成了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广大青年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坚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满怀豪情地担负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建国”重任。

      (一)体育建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强健的体魄和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建国”事业中,用优异的体育成绩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在国际上展现新中国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体育管理机构陆续设立,一系列体育工作方针出台,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相继开展。1957 年,23 岁的戚烈云在国内一场游泳表演赛中以 1 分 11 秒 6 的成绩一举打破男子百米蛙泳世界纪录,成为中国创造游泳世界纪录第一人。1956 年,年仅21岁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1959 年,年仅 22 岁的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国夺得了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从竞技水平低下到在国际赛事中取得傲人成绩,甚至多次打破世界纪录,新中国的青年一代以优异的体育赛事成绩为中国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1954 年国际奥委会第49 届会议承认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另外,青年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与他国运动员的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重视借助体育的民间交往为我国对外交流破局,改善同世界各国关系,让世界了解、认识新中国,尤其恢复同西方世界的正常外交关系,获得国际社会认可与承认,并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友谊与团结”。如 1971 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对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的友好举动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青年一代在体育活动中推进对外交往,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知识建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着力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盲运动,广大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参加识字小组、记工学习班等各类扫盲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科学文化水平,以便更好地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许多青年在扫盲运动中脱颖而出,不仅甩掉了文盲帽子,而且成为扫盲的主力军。这些摆脱了文盲和半文盲状态的青年满怀热情地加入到农村扫盲,为扫盲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据山东、河北、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辽宁、北京等地的不完全统计, 已有二百八十余万农村知识青年成为扫盲队员,山东威海市郊区农村中 95% 的知识青年都加入了扫盲队”。扫盲后的青年加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多有知识、有热情的青年活跃在科技和生产一线,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身处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掀起了回国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的留学生在 2000 人以上,钱学森、梁思礼、邓稼先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梁思礼说:“新中国成立了,苦难的岁月结束了。内心深处暗暗发誓,要把我们的一生奉献给祖国,要把所学到的知识报效深受苦难的祖国母亲,改变她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她的独立、强盛、繁荣而奋斗。”1949 年,年仅 25 岁的梁思礼学成归国,为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时期,一批批像梁思礼这样身处异乡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克服重重困难,学成归国,奋斗在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前线,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三)劳动建国

      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生产实践, 成千上万的青年生产者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在经济建设、垦荒运动中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承担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建国”重任。

      青年富有激情,在工厂、企业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等各类劳动竞赛,在各行各业奋勇争先。“青年突击队,这种形式始见于 1954 年北京苏联展览馆的建筑工地上,是为适应冬季紧张施工而出现的。后来在团中央‘重点建设、逐步推广’方针的指引下,先后在各地建立和发展了各种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从生产需要出发,组织青年在急、难、险、重、新的任务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青年富有创造性,他们勇于钻研、善于革新,在生产实践中发明推广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为新中国创造了大量宝贵财富。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最响亮的口号之一。1955 年,共青团中央号召青年向荒山孤岭进军,开展垦荒运动。同年,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正式创建,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江西鄱阳湖畔安家落户,创建共青社、共青垦殖场。1956 年,温州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成立,奔赴大陈岛开展垦荒。短短一年内,全国各地青年团组织动员共计 20 万青年投入垦荒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青年垦荒队员们的努力奋斗下,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一座座共青城拔地而起,广大青年垦荒队员在艰苦的垦荒工作中创造形成了“北大荒精神”和“大陈岛垦荒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兴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的责任担当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的发展需要,邓小平同志开创出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将这一事业寄希望于青年一代,鼓励青年不断提高自我要求,争做“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则分别以“四个统一”和“四个新一代”为目标教育引导青年,为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一时期,青年在理想树立、科技研究和实践锻炼中的作为,充分证明他们可以完成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属于他们的“兴国”任务。

      (一)理想兴国

      改革开放初期各类社会思潮碰撞激烈,广大青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胸怀崇高理想,誓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面对“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应当做些什么”等问题,1979 年清华大学学生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简短有力的回答昭示了新一代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自觉意识和坚定信念。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子排球队以 3 比 2 艰难战胜南朝鲜队拿到了世界杯排球赛“门票”。消息一出,北大校园一片沸腾,“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未名湖畔。无论是清华学子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还是北大学子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都表达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投身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的决心。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战胜资本主义”等系列问题萦绕在中国人民心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青年依旧保有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强有力的理想信念支撑下,广大青年以更为坚定的步伐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二)科技兴国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派遣,为广大青年实现科技报国提供了有力支撑。1995 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鼓励青年一代刻苦钻研科技知识,勇攀科技高峰。这一时期,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生产各条战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23 岁的李彦宏 1991 年从北大毕业,随后赴美国完成了硕士学业,成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 。他创立百度公司,积极推进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又如,集“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于一身的杨本新,2002 年调任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后,“以‘科研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产学研’两个三结合为主线,高起点超前开发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品”,使重庆船舶工业公司经济指标连续保持高增长,多次受到国家嘉奖。再如浙江农村青年,他们依靠科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浙江效益农业的带头人,推动了浙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实干兴国

      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要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积累经验,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汲取从书本中无法得到的丰富营养,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到基层和生产一线接受锻炼。

      20 世纪 80 年代初起,高校青年学生在暑期广泛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他们走农村、下基层,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村群众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将科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999 年,来自22 所学校的 101 名高校研究生前往五省七县支教,开启了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一届又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除了担任中小学任课教师外,还积极帮助当地党政机关和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用爱心和赤忱给西部贫困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温暖。2003 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实施为西部贫困地区带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了急需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新时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从文化、创新和奋斗等层面履行自己的“强国”责任。

      (一)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基础,青年一代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基本前提,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下五千年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带来了底气;党和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和培育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文化为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夯实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将文化强国落到了实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近些年来,一批青年导演执导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等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电影陆续搬上银幕,这些电影拥有恢宏的场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此外,中国传统服饰“汉服”近些年在青年的演绎下再一次重归国人视野,仙鹤、如意、祥云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国际服装品牌设计之中。大批新时代青年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国人和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在革命文化传承弘扬方面,以近来热播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代表的红色影视剧,受到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觉醒年代》以历史再现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革命先驱的艰难求索和思想觉醒,自开播起就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等发自肺腑的评论强势出圈。该剧播出后,很多青年人自发来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烈士墓前祭奠,墓前的书信很多落款都是:来自新中国的一名新青年。对革命历史的了解、铭记、纪念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对革命文化的敬仰与传承。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与传播方面,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博报考人数明显增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愿意加入到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列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此外,一些国内高校组织青年师生等组建社会实践队赴其他国家讲述中国故事,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到世界其他角落,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

      (二)创新强国

      青年一代思维活跃,对事物保持着较高的好奇心,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作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生力军,青年一代在创新领域有着自己天然的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敢于突破陈规,在党的号召下他们勇担创新强国的重担。

      青年在科学研究领域挑起了大梁。资料显示,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解构生物学实验室的骨干都是 80 后、90 后,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量子力学团队平均年龄 35 岁,获得 2020 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平均年龄仅 24 岁……。深化创新驱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目标,青年科创人才在国家的支持培养下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方面破解科技难题,以创新思维助力“强国”事业。

      青年在帮助国家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中挑起了重担。例如,2021 年 7 月,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天气,通信中断、群众被困等险情在省内各地相继出现,救援工作面临着极大困难。上海财经大学一女大学生与自己的同学一起建立了“救命文档”,文档数据的整理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帮助了许多受灾者顺利摆脱险境。“救命文档”是救灾工作的一种创新方式,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热爱生活、敢想敢干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困难面前敢于冲上前,以专业的举措助力社会问题的解决。

      (三)奋斗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数代人的艰苦奋斗成就了如今繁盛的中国,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参与,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努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绝不能仅仅成为一句口号,它需要每一位青年人牢记于心,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来自于每一个努力的年轻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要靠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广泛参与和矢志奋斗。在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战场上努力奋斗的中国青年,用实干支撑起“强国”的理想志向。

      2021 年 2 月 25 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喜悦的背后是党的坚强领导,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广大扶贫干部的艰苦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 20 万第一书记、70 万驻村干部和几百万基层干部冲锋在第一线,其中的‘85 后’‘90 后’是突击队,他们胸中装着家国情怀,牢记责任使命”。黄文秀就是其中的一员。“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这句看似普通的话语出自黄文秀的驻村笔记。名校毕业,毅然返乡,倾力扶贫,年轻的黄文秀坚守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扶贫战场上舍身忘我,为扶贫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她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用生命诠释着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整个中国,在疫情中,大家发现,在父辈口中“垮掉”的“90 后”甚至“95 后”一夜之间长大了。“以前你们保护我,现在换我们来保护你”。疫情防控一线,他们以医生、护士、警察、外卖小哥、志愿者的身份冲锋在前,在驰援湖北的 4.2 万医护人员中,有 1.2 万多名是“90 后”乃至“00 后”,疫情防控后方,青年们发挥自己的专长,以视频、漫画等形式为抗疫做宣传,给人们带去了无尽的温暖和安慰。“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对青年一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

      “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青年群体就以爱国救亡的先锋队、思想启蒙的主力军、追求真理的奋斗者的身份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从那时起,中国青年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救国”“建国”“兴国”“强国”重任,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砥砺前行。一代代中国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能堪大任、能成大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下实现。

      (刘祎,女,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刘勇,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基地研究员,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