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致辞讲话 > 正文

    环县道情皮影戏艺术的思考

    时间:2021-01-18 21:08:2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周秦文化与周边多民族文化融合、道情与皮影相互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元时期,是“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民间戏曲。它是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当地老百姓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并承担着祭祀、过关、还愿和节庆等民俗功能的古老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具有夸张的人物形象、绚烂的色彩、线性构成局部美感和外简内繁构成整体优势等特点,在舞台、乐队、唱腔和“嘛簧”的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风格。在市场经济冲击和多媒体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应加强传承与保护工作,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解决好皮影戏自身的本体问题和应对多元化娱乐形式冲击的问题。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戏;艺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4-0006-03

    一、環县道情皮影戏概况

    环县地处中国西北,位于甘肃东部,与陕西、宁夏交界。环县古称环州,它是陇东道情皮影戏的故乡,是甘肃独特剧种——“陇剧”的诞生地。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弄影戏”,是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主要通过灯光、影幕(俗称“亮子”)、音响、唱腔和由艺人操控的影人来表演。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是周秦文化与周边多民族文化融合、道情与皮影相互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元时期,是“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民间戏曲,故称“影子戏”、“灯影戏”,俗称“小戏”或“老道情”。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它集口传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俗活动为一体,是当地老百姓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并承担着祭祀、过关、还愿和节庆等民俗功能的古老民间艺术。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甘肃环县为“皮影之乡”。陇东道情的精髓正是独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

    环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出历史可追溯至清末,但环县皮影雕刻历史并不长,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最早使用的皮影基本来自陕西。著名的皮影艺人解长春就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皮影艺术大师,他毕生提倡“以德做人,以德制家,以德传艺”,终其一生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进行了大胆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解长春艺徒遍及陕甘宁一带,在群众和同行艺人中享有极高声望,被推崇为环县道情皮影的奠基人。他于民国四年(1915年)在洪德镇庙尔沟演出时患病逝世,终年74岁。环县道情皮影拥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活跃着47个班底,已被列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之一”。甘肃省的地方戏曲品种陇剧,即脱胎于陇东道情皮影。目前,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文明的进步,随着老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植根于这片文化沃土上的古老传统艺术正逐渐地枝疏根稀、举步维艰,处于消逝的边缘。

    二、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兼容彩陶绘画、石刻、帛画、壁画、砖雕、木雕、剪纸和戏剧脸谱与服装等艺术形式的精髓,采用类似中国画中的白描线条塑造形象,采用镂空技法在牛皮上雕刻,线条流畅挺拔,雕刻精致,并在敷色上使用不加调和的透明水色,着以纯正绚丽的颜色,让人感觉明快艳丽,很有韵味。同时,环县道情皮影的影人造型十分丰富独特,在中国的造型史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造型体系。总的来说,环县道情皮影在造型表现上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夸张的人物形象。环县道情皮影一般采用全侧面、五分脸的表现方式,人体比例头大身小、上窄下宽,多为正侧面,少为半侧面,人体头部与身体的正常比例为1:7,而在皮影人物的表现上,为了突出头部的刻画,将人的正常比例变化为1:6甚至是1:5,尤其是某些凤冠、盔帽的装饰更是如此。这样上窄下宽的形态,在物理形态上最为合理,在画面呈现上最有美感。另外,由于皮影是二维的平面表演艺术,因此为了表现三维的空间效果,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在人物造型上还借鉴了国画中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即正侧面的脸(五分脸),其中也有少数正面,而躯体只有正侧面和斜侧面(七分身),场景道具中的桌椅,也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透视面。

    (二)绚烂的色彩。环县皮影色彩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营造出华丽大方的美感效果。在皮影艺术语言中,色彩一般代表一定的意义,如京剧脸谱艺术中有“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正”之说。然而,环县道情皮影却不完全照搬戏曲脸谱艺术的谱式,它依据色块的组合和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形象,形成了形象古朴、脸型变化多样、色彩丰富的特点。这样就加强了影人的戏剧效果,增强了影人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三)线性构成局部美感。东方的艺术都是以线条作为绘画表达的主体,运用到皮影艺术中亦是如此。环县道情皮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线条,刚柔、粗细、轻重、徐疾……这与传统中国画的白描如出一辙,运用不同线条的不同特性表达出优美的动感、节奏和神韵。

    (四)外简内繁构成整体优势。由于环县道情皮影的特殊表现形式,决定了它外简内繁的造型特点。由于皮影要顺应透光性的需要,就产生了皮影内部镂空的雕刻手法,通过镂雕反映出影人的结构、形体、服饰的细节,以及在光影下的变化。而作为平面的二维表现形式,又不能让这些内部的细节连接不上,还要便于表演操作,因此,环县道情皮影使用夸大五官特征的表现手法,以便将各个部分连接。另外,在皮影的外形上,环县道情皮影采用大的直线和曲线组成,并且将衣纹细节全部简化,使外轮廓如汉画像砖一样概括简练。

    三、环县道情皮影戏艺术的舞台表现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戏在表演戏曲内容时以拟人化为主,挑线者(俗称前台)借助灯光,在纸亮或者布亮上摆布影人(俗称耍线子),供舞台之前的人观赏。皮影戏作为一种集文学、戏曲、美术、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表演好坏,除了乐队和影像之外,直接决定于挑线手的水平和技艺,不仅要求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唱、念、打、做,同时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协调全场的进度与气氛,给人一种真实而又虚幻、生动而又拙朴的艺术感受,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舞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舞台是纸亮子或者布亮子,戏班的核心人物“前台”(大多是领班人)坐在“亮子”前,既包揽所有角色的演唱和道白,又操纵所有影人(角色)的表演。后台表演者每人掌握两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搭架”(次要角色道白、应声)、“喝场(兵和武角等的呼喊)”和“嘛簧”。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和其它戏曲相比重在“听”,所谓“看戏不如听戏”、“七分听三分看”,由此可见,环县道情皮影戏形在“皮影”,神在“道情”。

    (二)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乐队。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道情是由道教音乐发展而来,用于板路唱腔伴奏和曲牌锣鼓的乐器有10余件,分为文场乐队与武场乐队。文场乐队主要用于抒情气氛的营造、人物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的表现。武场乐队主要用于戏曲气氛的渲染、人物行为动作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环县道情皮影乐队中有两件艺人自创的乐器:一件是弦乐“四弦”,另一件是打击乐“甩梆”。四弦在形式上比二胡多了兩弦,在功能上就等于两个二胡。“甩梆”把小铜铃和木鱼组合在一起,敲击一次可同时发出木鱼声和铜铃声。四弦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主奏乐器,甩梆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象征乐器和唱腔伴奏的节奏型乐器。

    (三)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道情音乐为徽调式,分为“花音”和“伤音”两种声腔体系,有“坦板(慢板)”、“飞板”和“散板”三种板式。另外,其唱腔音乐以板腔体形式为主,兼有少量曲牌体,唱腔以清唱与伴奏相间,使其具有很强的叙述性说唱功能。

    (四)环县道情皮影戏中“嘛簧”的应用。“嘛簧”也称“帮腔”、“合唱”,即当艺人演到高潮动情之处,在一段唱词末尾,根据一定的唱法由前台艺人清唱领起,后台全体伴奏艺人采用合唱、齐唱、重唱等多种形式共同唱出。“嘛簧”技巧的应用是最能代表环县道情皮影演唱地方特色的,对于渲染戏曲气氛、烘托剧中人物性格、增强戏曲情节和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环县皮影艺术发展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冲击和多媒体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却不容乐观,曾经制作皮影和表演皮影的艺人现今都年逾古稀,不能继续演绎;新一代的年轻人却不愿意去学习这门传统的手艺活,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眼看就要失传。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继续发展?我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这门璀璨的艺术继续活下去,并引发出它在新时代的使命呢?诚然,传统的道情皮影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然而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笔者认为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传承与保护工作。政府要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宣传与投入的力度,让社会各界给予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二)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以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过渡,可以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强化其造型及雕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大其“静态”的艺术价值。

    (三)解决皮影戏自身的本体问题。如剧本太老旧,讲述的永远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以及设备落后简单等。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生活改编一些适应现代人审美心理的新剧本,引进一些新式的音响、乐器设备,扩大皮影表演的内容形式。

    (四)应对多元化娱乐形式冲击。现代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技术对道情皮影戏的冲击,使传统的道情皮影戏爱好者出现断层。我们可以将皮影艺术与现代的流行元素、网络元素结合起来,打造现代化的道情皮影艺术。例如,数字化的皮影动画片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现代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再去做雕刻、做道情皮影表演,因为这需要付出太多的耐心与汗水,忍受太多的寂寞与孤独,他们喜欢坐在电脑前,那么这些年轻人完全可以用现代的形式做现代化的数字皮影艺术,赋予道情皮影艺术新的生命力。

    总之,面对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爆炸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与生活,使得道情皮影戏不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被人们遗忘在了某个角落,等待它的只有进入博物馆成为历史。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变化发展中,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我们不希望看到民族民间文化的没落与消亡,我们期盼着中国传统的道情皮影艺术能够经得住新时代变革的洗礼,能够保精华、创新格,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纂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2]金海峰.一个唱皮影的农民[J].西部人,2003,(12).

    [3]张君仁.当代民族音乐学与中国的状态及趋势[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3).

    [4]杜亚雄,秦德祥.“腔音”说[J].音乐研究,2004,(3).

    [5]燕斌.正月·陇东·寻人——陇东民间文化走笔[J].西部人,2004,(5).

    [6]周璟.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打击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7]周璟.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水梆子[J].当代经理人,2006,(11).

    [8]方晓.从女艺人的切入看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J].音乐天地,2007,(12).

    [9]赵法发.革命话语下的民间文化——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1949-1978)[J].青海民族研究,2009,(4).

    [10]黄虎.戏班研究的路向、方法与意义——以环县道情皮影戏敬家班的研究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

    [11]周璟.环县道情皮影戏锣鼓艺术探究[J].民族艺术,2012,(4).

    [12]黄虎.腰戏:民间小戏表演的变化机制——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J].戏曲艺术,2013,(1).

    [13]晏晓东.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旋律特征[J].黄河之声,2013,(1).

    [14]师立军,王萍,李成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板路研究[J].戏剧之家,2014,(14).

    [15]许养发.试析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音乐特点[J].戏剧之家,2014,(17).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