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职场法则 > 正文

    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1-01-18 15:08:1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硕士教育重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本文以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实践为着眼点,探索采用多角度、立体化、平台化的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整合优势资源和条件,构筑具有职业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关键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专业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近些年发展很快。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具有实践研究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可以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学习者的主要目的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教师、医师、会计师、工程师等职业工作。近些年,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在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避免其与科学硕士培养同质化,如何突出特色,加强专业硕士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依据

    通过近些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尝试建立了多角度、立体化、平台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实践新教学模式。在构建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始终强调并坚持两个结合:即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校地校企相结合,目的就在于突出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培养他们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整合学院和学科现有的校内外优势资源和条件,构建人才培养特色平台,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其目的就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实践平台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但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培养同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经验不足,研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二是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及时进入工作状态。[1]因此,必须结合社会需要、研究生培养需求,改革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家发展专业硕士的指导思想,确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新理念,突出有特色、应用型、国际化思路,凝炼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构筑特色平台,培养视野开阔、高素质、高能力的研究生人才。

    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首先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减少理论研究课程,增加实践应用课程,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开展研究性、创新性教学;然后利用优势资源和条件,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专项实践课题研究、网络教学、校外调查、他校短训、行业内专家指导培训、用人单位实习实践、研究生互教、外出交流学习等多角度人才培养方式,使专业硕士研究生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尤其是行业需求,从而找准学习目标,重点突破,尽快提升专业技能,迅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实践工作当中。[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二、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新培养模式的实施

    当前,高校必须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多角度、立体化培养人才新机制。其总原则就是坚持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校地、校企相结合,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和条件,构建人才培养特色平台,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校期间的前半段完成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的修读,后半段结合毕业论文完成拓展课、实践课的学习。

    1.单独设置实践教学学分

    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里,除了开设约一半数量的实践类课程外,还单独设置实践学分,就是要求每个专业硕士生都结合具体职业需要,开展教学设计、教育调查、案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及学院每年开展相关评比、表彰和奖励,并择优结集发表实践成果,从而把专业硕士的职业要求和专业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来实施教学。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建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核心”,取代“以知识为核心”。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技术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和特色选修课模块。整个课程体系要体现出“技能优先”、“动手能力优先”、“注重职业素质和人文科技修养”等原则。

    3.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

    与联合教学单位,如委托培养单位、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高校等共同授课,校内外专兼职教师联合教学,强调实践,少讲多练,突出动手能力。每个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专业导师,侧重于理论教学;一位是校外联合教学单位专家型教师,侧重于实践教学和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4.突出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

    学生一进校就根据课程、研究方向的需要加入校内导师主持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加入到校外导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实践性学习,两项学习互相配合、取长补短。

    5.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分类完成课程教学

    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在校内完成,拓展课、实践课在联合教学单位进行。校内校外结合,各类课型形成互补,多渠道、多角度对专业硕士生进行培养。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一般课堂教学和传统实习,而是突出社会实践、多媒体教学、网络交流和电子技术的运用。将专业硕士生教学真正变成以实践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的研究兴趣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广泛运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新培养模式的效果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专业硕士的培养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

    1.不断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性不足、实践性不强、与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差别不大等问题。为此,应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层级性,设置基础类课程和核心类课程,开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拓宽专业硕士的知识面,着重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在进行专业硕士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专业层面,也要兼顾个体层面,适量增加选修课程门数和学分要求,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3]此外,还应加强专业硕士专用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增强教学和课程的适用性,注重建立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资源,包括电子及文本教学资料、PPT课件、音频、视频、教案、实践大纲、自编教材、自学指导、参考文献等,拍摄一批课程录像,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计算机上和网络上也能够随时进行学习。

    2.高度重视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我国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建有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但远不能满足本单位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在制订培养方案时都明确了这一要求,但由于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和企业对共建实践基地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依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薄弱环节。因此,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一方面要通过挖潜和扩容等方式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努力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与合作单位共同加强对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3.明确校企责任,加强实践管理

    实践学习是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其综合岗位能力的良好途经。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从而牢固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提高实习质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院须与实践单位逐一签订协议,其内容应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实习期间的待遇及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协议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强化实践学习的过程管理,杜绝随意性。实习成绩考核采用等级制,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只有实践单位指导教师和本专业指导教师评定均合格的实习生,才能获得学分。同时为合格学生颁发由企业和学院共同认定的《工作经历证书》,内容包括《实践学习考核表》和《实践学习成绩表》。

    4.定期让教师深入实践单位学习调研,不断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

    目前高校里的大部分专业硕士导师理论知识扎实,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有较高的研究指导能力,但是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要求并不很了解,实践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可以通过定期让教师深入企事业等单位调研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为教师提供进修、调研、与实践单位合作研究的平台,使他们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好的实践指导能力。

    5.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注重过程评价的考核体系

    在评价机制上,应变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模拟评价为真实评价,变内部评价为内外部结合评价。要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助推器。

    就考试而言,在考试内容方面,不仅要考属于记忆性的知识,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知识,更要考应用性知识,考技术技能操作。在考试方式上要抛弃单一的书面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方式,采取按工作任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那种任课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面,形成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实践单位评价三结合的共同评价机制。[4]

    6.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教学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室设备的需求。同时,要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训条件,使校内实验设施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坚持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校地校企结合,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和条件,构建联合教学的特色平台,形成独具一格的培养人才模式。

    总之,当前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需要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视野开阔、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能够对专业硕士以及其他各类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大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薛振田,陈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11(5):1-4.

    [3]徐青.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9):57-58.

    [4]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9-142.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