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录大全
  • 励志语录
  • 情感语录
  • 名人经典语录
  • 经典爱情语录
  • 网络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语录 > 网络经典语录 > 正文

    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的比较

    时间:2021-01-20 18:08:5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本文解释了它们的来源和意义,分析了两组概念的关系,并讨论了它们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直译;意译;异化;归化

    国内学者讨论直译意译由来已久,研究也是逐渐深入;异化归化则是后又从国外引入的翻译术语。有学者提出看法说异化归化之争可以认为是直译意译争论的延伸。因此,本文将解释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的来源、意义,并分析这两组概念的关系。

    1 直译与意译

    1.1直译意译的来源与定义

    在西方,古罗马西塞罗贺拉斯等人提及了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译)和 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意译)。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中一直存在着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并且还十分激烈。五四运动时期至20 世纪30 年代,赵景深提出“宁错而务顺,毋拗而仅信”的翻译原则,主张译者可以用自己的审美观来取代原作者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鲁迅则针锋相对,以“宁信而不顺”予以反驳,他积极主张直译,直接在自己的文章中体现出来。后来,中国乔曾锐在其书《译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这种翻译方法叫直译。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这种翻译方法叫意译。

    1.2直译的优点

    直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其优点在于:

    (1) 直译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征,即保留其“洋味”。

    (2) 直译尽可能忠实原文,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3) 直译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征的同时促进了两种语言的交流和丰富发展。

    1.3意译的优点

    (1) 意译用于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成语典故和谚语,避免译文太过复杂难懂。

    (2) 外国人喜欢用大量的诙谐妙语,只能用意译法才能表现出来准确全部的意思。

    (3) 意译用于翻译某些特殊词汇,避免错误,同时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1.4直译和意译的区别

    本文认为直译和意译不是完全对立的。许渊冲先生对直译意译的区别有新的解释: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其实,直译意译大同小异,互为补充,互相依存,都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但他们的区别是:忠于原文的形式还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2 归化异化

    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在一篇宣读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到了两种翻译的途径“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 him, o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 him.”(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Schleiermacher在文章中重点讨论提出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如果让作者靠近读者的语境,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所以Schleiermacher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和以读者为中心的两种译法,这也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学者L.Venuti就是受到了启发,在1995年的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2.1归化翻译的定义

    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能力与接受习惯。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判断一个译文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2.2归化翻译的功效

    归化翻译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目的语语言风采使译作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消除源语中的文化色彩,使译文读起来顺畅,无阻拒感。

    2.3归化翻译的缺陷

    归化翻译虽然能让译者清楚地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可是归化翻译的同时,也抹杀了原文的民族特点。正如鲁迅所言:“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也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它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2.4异化翻译的定义

    异化保持原有的“异国情调”,也就是说要保留的不仅是纯语言的形式特色,还有异域的文化因素,即保留源语中与目的语相异的要素。它通过彰显各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独特性试图消除不同语言在文化地位上的不平等,使翻译真正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2.5异化翻译的功效

    译者采用异化翻译时,较为忠实原文的表达方式,尽量传达原作特有的语言形式以及异域文化特色,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的语言表达和异域文化,使译语读者生动地感受到了“洋腔洋调”,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加深,当今各种语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 而异化翻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汉语中的“因特网”(internet)、,英语中的 “kong fu”(功夫)等,原本都不存在于汉语或英语的语言系统中, 它们都是译者通过异化翻译, 在大众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播和运用。语言是个开放的系统, 异化翻译吸收了外语中的新元素,后又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

    目前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异化翻译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 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6异化翻译的缺陷

    由于不同种类的文化在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当对这类的文化差异进行异化翻译时, 会添加大量的注释, 增加读者阅读的阅读量,也可能会引起误解。另一方面, 异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译文句式的生硬,有时甚至晦涩难懂,从而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3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的相互关系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说到“异化与归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与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异化和归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异化和归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直译与异化是以源语为中心的,意译与归化是以目的语为中心的。但是直译意译是在语言层面上对形式和意义谁更重要做出选择,而异化归化是在文化层面上对源语和目的语进行选择。直译与意译的参照点是原文的语言特点。对原文的字、词、句忠实的译文为直译的译文,相反,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的译文为意译的译文。而异化与归化是以译者向原作者靠拢还是向译文读者靠拢来划定的。向原作者靠拢的译文为异化的译文,向译文读者靠拢的译文为归化的译文。本文认为异化与归化的范围比直译、意译广,它们在文化大语境中探索翻译问题。直译、意译只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异化与归化则不仅涉及到语言问题,而且还牵扯到语言的风格、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诗学传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很早开始学者们将开始讨论异化归化与直译意译,有人认为异化就是直译,归化就是意译。本文有不同观点如下:

    第一,异化是说有文本选择之异,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择与主流文化不符的边缘化的文本,用正统的语言来翻译;另一种是选择主流文化文本,用边缘化语言来翻译。但是,直译意译只是一种翻译方法,并没有上升到文本的层次。

    第二,异化关注非主流的文化,但是直译并不是如此。

    第三,异化会抛弃原文,用新的手法造成主流文化的陌生感。

    第四,直译的译文未必就是异化的译文,而意译的译文未必就是归化的译文。对原文的句子采用直译的方法的确常常可以产生异化的译文,但有时原语文化中的一些陌生化手段碰巧在目的语中已经变成了陈词滥调,完全没有什么新鲜感,照直翻译,只能产生归化的译文,并不能像在原文中那样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新璋. 翻译新论[M] . 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乔曾锐. 译论[M] . 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0.

    4.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 ] . 中国翻译,2002 , (5) :24 - 26.

    5.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1995

    作者简介:王璨(1982-),河南省固始县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读在职研究生,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老师, 研究方向:外语翻译和英语教学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