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大全
  • 名言大全
  • 成功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故事
  • 励志名言
  • 励志电影
  • 励志歌曲
  • 高考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青春励志
  • 职场励志
  • 高三励志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励志 > 青春励志 > 正文

    榆中县青城小调的初步调查

    时间:2021-01-18 21:18:1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流行于甘肃省榆中县的地方小曲——青城小调的历史、演出形式、乐队组织、演出内容以及现状作了初步的介绍。

    [关键词]青城小调 发展历史 演出形式

    2006年5月3日,笔者对流行于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地方小曲“西厢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历时三天,主要考察了西厢调的历史、演出形式、乐队组织、演出内容以及现状。

    榆中县青城镇位于榆中县最北端,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白银25公里;总面积137平方公里,所辖14个村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6万,总耕地面积1.44万亩,人均耕地0.64亩。青城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狭长地带,属典型的黄河谷地;这里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0.2℃,年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190天。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

    青城在明清时称“条城”,曾有人口10万余人,为一大商贸重镇,山陕商贾云集,是西北商贸集散地。青城是黄河河湾中的一块绿洲,先民主要是明肃王时随部队移居的山东、陕西、山西和江南军士和商旅。文化教育发达,考取过10名进士、1名翰林。至今保留较好的达官和富商豪宅有54处,有200-340年的历史。青城古民居一条街保留有古典式四合院、三合院、条型院落等多种类型的古民居,风格各异,多有四垂花大门、门当、户对(石鼓)、砖雕装饰和影壁。它是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西厢调,又称青城小调,是青城镇流传最早的表演艺术之一。在北宋仁宗年间,由于漕运发达,外地的一些传统曲目不断传人青城。清光绪年间张小霞等地方艺人又编创了“西厢调”小曲,逐渐流传开来,并完善发展,成为本土特色的地方小曲而久唱不衰。该小调共创作唱腔24个,剧本27折,当时用该调排演了八折《西厢记》,故将该剧定名为《西厢调》。西厢曲调有越调、洛江岸、风筝调、三朵花、渐渐高、甘凉调等,《西厢调》小曲只有在青城地区流传,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委婉,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老幼皆爱听。

    我们正为如何能快速的找到我们此行的终极目标“西厢小调”而寻觅时,忽然听到断断续续的音乐声,凭着直觉和对音乐的敏感度,我们预感到:这种音乐很可能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西厢小调。循声而去,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前,由八人组成的文武乐队分成两排,面对面一字排开。中间的空地上,留给歌手演唱和表演的空间。于是赶紧停车,就在他们演唱的过程中,我们支起摄像机,拿出照相机、录音笔,抓紧记录这难得而又珍贵的演唱资料。为了不影响演出的完整性,我们没有去打断他们,而是任由他们尽情地去发挥。可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摄像机、闪光灯,艺人们还是不免露出了紧张的神态,在我们对每样乐器进行分别拍摄的过程中,有一位吹笛子的老艺人,本来坐在椅子上神情自若的演奏,看到我们要拍,硬是躲到了别人的身后,那一刹,我忽然想到,是不是我们突然的到来,打搅了这里原生态的表演、扰乱了本来宁静的小镇。

    演出间隙,找到刚才演唱的大姐,原本觉得会很难介入的话题,却被大姐那灿烂的笑容化解了。大姐名叫张秀林,现年42岁,是青城镇瓦窑村人,13岁就开始学唱西厢调,从她口中得知: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正是流传于此地的西厢小调。刚才她一共演唱了五个唱段,分别是《落江岸》《三朵花》《风筝调》《甘凉调》和《神仙调》,是即兴演唱。

    在采访中,据艺人周新莲介绍说,西厢小调最初为传统的民间演出,在每年的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这时候演员会身着戏装,演出传统剧目《西厢调》等折子戏。重要的节假日,戏班子也会自发的组织演出。青城镇戏班共有八个,主要分布在瓦窑村、城河村等村。演员全部是由喜爱青城小调的村民自发组织而成。今年71岁高龄的高启康是当时演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艺人,他告诉我们:西厢调是一种先有调、后填词的戏曲形式,曲调不作变动,唱词可根据现场情况创编,或演唱社会新风貌,但是词句有严格的句式要求,不得随意删除或增添。演唱西厢调,最讲究真、巧、实、妙四个字以及字韵和拖音的演唱。只有把握这些要领,才能接触到西厢调的真正境界。

    现在的乐队组成,主要是由三弦、二胡、扬琴、竹笛、干鼓、锣、梆子和碰铃组成,据镇文化站王天恩站长介绍,西厢小调最初形成阶段,只有二胡和三弦两样乐器,后来的艺人将乐队逐渐改良,才形成了今天文武乐队的简单阵容。平时在自娱自乐的演出中,一般对于曲目没有过多的规定,主要依照演唱者的兴趣,演唱者先开口唱,乐队随之,由于二十四调有固定的调名和唱词,所以演唱者一开口,乐队就听得出她要演唱的曲目,随即加入伴奏。

    传统曲目《西厢记》一共八折,平时由村民组成的业余戏班进行排练,在大型的节日期间,就着戏装在村上和镇上的大舞台进行演出。《西厢记》的八折唱段是他们经常演唱,也是流传最广的唱段。这八折分别是:

    一:游寺。二:接厢。三:酬韵。四:请宴。

    五:传简。六:送简。七:越墙。八:拷红。

    演唱所用唱腔“二十四调”为:

    1.神仙调  2.闪断桥  3.银钮丝  4.南方调

    5.么曰调  6.撑船调  7.桃玉莲调 8.三杯酒

    9.河南调  10.慢河南 11.階州调 12.打拉调

    13.梨花调 14.越调  15.太平调 16.降香调

    17.风筝调 18.三朵花 19.洛江岸 20.甘凉调

    21.渐渐高 22.紧南方 23.横云  24.慢署川

    《西厢调》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据当地艺人和王站长称是由张晓霞先生首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曲调多多少少存在其他戏曲种类的影子,从曲调的调名我们就会发现,这中间有许多就与我国北方其他剧种中的调名相一致,据资料介绍,西厢调融合了秦腔、眉户戏、陇剧、江南采茶调、陇东道情、花儿等多种戏曲的特点,独具风格,反映出首创者雄厚的艺术功底和本地移民杂居的文化特色。通过本人实地采访的音响资料中来看,并未表现出如此多种曲调的元素,我想通过进一步深入的考察研究,或许可以探寻到一点西厢调与这些剧种之间的关系。

    据王站长介绍,西厢小调在青城镇的发展经历了三段起落,最早在张晓霞先生创编之初,西厢调在此地广为流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并且男女老幼皆能哼唱西厢小调,充分说明当时此种艺术形式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及普及率之高。后由于战乱、时局动荡,这种艺术形式也被淹没在滚滚的战争硝烟和历史的尘埃之下,所幸,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另一位艺术家刘自重先生的大力倡导和发扬下,西厢小调又一次抖掉了历史的尘封,展现在世人面前。可是一场文化的浩劫随之而来,人们只好把传唱了几十年的曲调强压在心中,任岁月去冲刷它留给人们深刻的记忆。当我们再次看到西厢小调活跃在榆中县青城镇的舞台上时,已经是它经历过两次浩劫后的情形,具体现在的西厢小调究竟还是否完全反映了一百年前张先生创编初期的艺术形态,我们不得而知,同时也为它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所经历的种种厄运而扼腕叹息。

    在2005年由镇政府组织的青城艺术节上,文化站组织排演了八场西厢记,进行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同年他们还参加了由兰州市文化馆主办的兰州水车节活动,为兰州市民演绎了非常精彩的节目。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后,他们的“农民艺术团”还受到了第二届兰州市农民运动会的邀请,作为开幕式节目一展风采。这一步步地走向市场,充分说明了从2004年起,榆中县青城镇政府和文化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西厢小调的活动中,在农民中间大力宣传和扶持西厢小调的发展,使得这一种濒临灭绝的传统地方曲种,再一次在人民中间传播开来。

    参考文献:

    [1]榆中县志[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6.

    [2]乔建中.中国音乐年鉴[Z].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

    [3]中国民间曲艺集成甘肃卷[Z].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7.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5级研究生)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