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稿大全
  • 辩论技巧
  • 演讲口才
  • 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
  • 谈判技巧
  • 朗诵技巧
  • 练声方法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口才 > 练声方法 > 正文

    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思维的更新

    时间:2021-01-19 00:18:2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音乐范畴来看,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音乐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无论是文化艺术教育,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状态。如今,跨文化多视角的音乐理念不断更新,各地域、各民族间的音乐融合创新,是艺术家们共同寻求的新型音乐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音乐意识的更新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展示“新型”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思维;音乐意识;发展趋势

    在中国音乐大系中,少数民族音乐独树一帜,自五千年前,黄河与长江流域汇聚成了华夏文化的开始,少数民族紧随汉族音乐文化,不断吸收与摒弃着与本民族相融或相斥的异族元素,经过长期的更替,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音乐形态和体裁,如赫哲族的伊玛堪、蒙古族的长调和呼麦、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伴随社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与国家开放的民族政策,充分展示少数民族音乐独特个性的同时,源源不断得吸收新的音乐元素配合到自己的音乐中,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逐渐更新并形成一种新型少数民族音乐形式。

    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原因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所以可以发展到现有的广度和深度,客观来说,一方面,开放的民族政策鼓励着少数民族坚持自己的音乐热情,积极主动得与汉族人民分享他们的文化果实,尽管种族之间的特殊性不可避免,禁忌与传承并存,但都展现和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意志。另一方面,其一,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范围及力度明显加大,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均设有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或者少数民族研究方向,并积极倡导参与民族文艺活动和研究会组织等。其二,就少数民族音乐中各个细小的分支进行专门研究的人逐渐增多,其中包含了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和民族成分三个方面,以此形成的创作性成果纷繁各异。例如,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对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或音乐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高校蒙古族马头琴专业;小学葫芦丝、竹笛等业余课程;2015年11月,“新北方少数民族研究学会”在哈尔滨成立;2014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风格室内乐新作品比赛颁奖仪式暨获奖作品音乐会”; 2015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主办首届中国民族音乐节;2014年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中以“茶马古道”为线的少数民族音乐首次被引入,作为其音乐项目等等,这些都为传播中国文化搭建了优秀平台。另外,电视媒体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专栏逐渐增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逐渐转变为实际行动,国民音乐意识的从众化心理减弱。主观来讲,少数民族本身拥有信仰,以及同汉族一样的情感价值观,他们对于本民族音乐的挖掘与研究,都是结合其特有的音乐属性和文化底蕴,完成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少数民族音乐体系。

    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思维的更新表现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大自然的考验与挑战,我们拥有的55个少数民族,也在不断更新着自己的音乐思维意识。

    首先,类型方面。少数民族的音乐思维模式逐渐走向多维,他们不再独立得演唱或演奏本民族音乐,齐唱(奏)、轮唱(奏)等类型逐渐被注入新元素,且与汉族音乐相融合,形成新型的表演形态。其次,表达方面。少数民族对于故事的发生或进行有着天然的洞察力,没有过多的理性思考,且不节制情感,音乐表达逐渐由“自我解决”转向“对外抒发”的大胆、感性宣泄形式。例如,白族舞者杨丽萍,从她主演的民族舞剧《孔雀公主》到她自创独舞《雀之灵》,再到她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正是因为音乐思维逐渐放开,不拘泥独立或者个体的表演形态和音乐配合,借鉴歌剧的舞台配置,视觉、听觉的单一效果才变化,由相对羞涩、封闭转变为大胆、开放的抒发方式,这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无疑不是一种音乐意识的更新;再如,2011年9月,“中国张家界乡村音乐节”,当地少数民族主动与来自28个国家的和地区的乡村乐者进行舞蹈配合,形成了一场超越国界和种族的音乐盛宴。第三,主题方面。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对于自己的表达与展示,开始把“人”作为艺术永恒的主题,讲究形象,注重典型。正如现阶段研究成果显示,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民歌、民俗风情等研究远多于对某项仪式、宗教或者乐种的研究。

    三、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现在的少数民族音乐与以前大不相同,我们选择着适合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异族音乐思维内容,形成了新兴舞台表演形态。

    第一,科技的推进代表着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开始注入新的“DNA”,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与之配合,包括现代演奏技法、现代电子音乐等,少数民族音乐的神秘感与时代感便随之发生,同样也是少数民族音乐正在追求的一个发展方向。例如,2015年5月,以“新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的作品音乐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厅举行,这场音乐会旨在传统少数民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相结合,也就成为转变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的一次重要尝试。再如,王潮歌导演利用中华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形成了“印象”、“又见”系列大型实景剧,交响诗式的音乐技术配合着传统文化典故的重现,成为少数民族音乐结合科技发展的实例。

    第二,少数民族以乐器为重要媒介的音乐交际方式,比如口哨、口琴或者指哨等,日益发展成为“乐器说话”文化现象。通过对本民族乐件创新,利用某些外族乐器为基本乐件,改变其运动方向、运行方位或演奏习惯等,进行非常规演奏、模仿性得新形式演奏,这也成为达到新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华泱泱大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思维意识,注定其少数民族音乐是广阔而有内容的,加之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和谦逊进取的民族精神,少数民族积极对其音乐创作进行调整并创新,与时俱进,呈现出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和社会市场效应。

    参考文献:

    [1]杨燕迪,钱亦平.《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外国音乐研究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1

    [2]柯琳.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J],民族音乐研究,2009,20(2)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