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劳动法规 > 正文

    埃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

    时间:2021-01-25 09:10:5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埃及是阿拉伯世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继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埃及较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同时,其高等教育系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与挑战,如高等教育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与大学自治的矛盾,以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中心的双轨教育体制所带来的不平等和混乱等。针对其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埃及政府坚持实施教育兴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应对之道,努力摆脱困境。但如何使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然是摆在埃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埃及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武慧杰,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讲师,北京科技大学2 005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 3)。

    文章编号:1673—5161(2009)04—0054—08 中图分类号:G371 文献标识码:A

    一、埃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埃及高等教育在非洲国家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52年独立后其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埃及的教育政策主要表现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因材施教;迅速融入科技时代,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八十年代中后期,其高等教育较早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埃及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把教育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2000年2月举行的第一届教育发展全国大会是埃及高等教育实现飞跃的标志,为其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2002年国家启动高等教育改革工程(Higher Education Enhancement Proiect),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立法改革和建立独立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来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与效率。2007年埃及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政策,如重视非传统教育模式,开展开放式教育,利用信息技术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青年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据最新统计,2007/2008年度埃及拥有18所国立大学(包括6所分校及爱资哈尔大学),16所私立大学和8所工程技术学院。高校教师及辅助人员达到80966名。爱资哈尔教育系统1981/1982至2006/2007年度,院系数量从31个增加到64个,在读学生数量从3万名增加到134762名,累计注册数量从8.3万名增至620002名。2006/2007年度埃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总计376933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累计达192.6万人。私立大学就读学生人数总计124850人,接受过私立大学教育的人数累计达350175人。

    二、埃及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

    当前,埃及高等教育机构拥有的师资队伍和所采纳的教学方法不尽如人意,几十年的大幅扩招致使各高校人满为患,其质量严重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教育系统不断扩张,经费日益紧缺

    在穆巴拉克总统执政的27年里,埃及高等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政府为缓解全国就业压力而实施基本免费的高等教育使得大批适龄青年进入高校,埃及各高校均出现千人课堂。有资料显示:1996年至2003年埃及大学入学率增长9%,2007/2008年度大学入学率增长28%。1982年大学生注册人数为63700人,2005年达到22万人;教职员工由13000人上升到6万人。

    面临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埃及政府对其拨款的总数在逐年增加,但学生平均获得经费却不断减少。尽管埃及高等教育经费从2004/2005年度的12.406亿埃镑增至2005/2006年度的13.75亿埃镑,但由于教育人口持续增长及无序扩招,各大学均面临财政拮据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学校硬件设备陈旧老化且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图书馆藏书少且陈旧;教师待遇低且普遍缺乏进修和培训机会。

    (2)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松散、低薪严重影响教师积极性

    埃及各高校缺乏科学的定位,严重脱离自身及社会现实情况,不顾实际承载力纷纷扩招致使校舍人满为患。目前埃及大学师生比为1:600,相比合理的1:20的比例,埃及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为此,各高校从政府或其他机构大量聘请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授课。同时,在职教师也因大学物质条件严重匮乏、进修和培训得不到有利保障、缺乏必备的研究设施和经费,把更多的兴趣放在校外的兼职教学或行政工作上,无法积极主动地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不少中青年教师纷纷从事第二或第三职业,在本校无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因此也跟不上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进程。

    (3)缺乏学术自由,严重影响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埃及政府对高校管得过死过细,如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比例、招生规模等重大问题大都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决定,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埃及高教发展过程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办学积极性及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质量。大学的行政管理又严重干扰了教师的学术自由,只要学术研究不涉及敏感或有争议的问题,职称晋升很少出现被延迟或停滞现象。

    (4)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埃及高校普遍实行“宽进宽出”的培养政策。招生部门很少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一般按照中学成绩将高中毕业生分配进入大学。由于没有权利选择院系或专业,学生对标准化课程、“一言堂”式、“背诵记忆”式教学模式极为厌倦,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更谈不上创新。高校对千人课堂管理松散,逃课是埃及学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全年上课时数不足国际标准36课时,为了参加学期末的考试,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讲义,缺乏创造性思维。另外,教师强迫学生购买讲义复印件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高校办学效率低下

    埃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使教育人口也随之激增。2006年埃及全国人口总数为764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4%。从1981年到2007年,埃及的人口增长幅度虽不断缩小,但增幅缩小的程度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埃及高等教育持续扩大,意味着要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但目前埃及的各级各类高校都普遍存在着学生重修课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办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等教育结构总体失衡,导致学生结构性失业

    目前,埃及各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院校设置的专业课过多且覆盖面过窄,基础课薄弱,培养质量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专业人才因质量上不符合社会需求或数量上超过社会接受能力而失业。据官方统计,2006年埃及失业人口为204万人,失业率为9.3%,其中75%为高校毕业生。但实际失业人数比官方统计数据要高得多。尤其是当前埃及就业市场中对于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与管理、文秘,商务、法律、外语等人才需求已趋于饱和。除少量毕业生在政府职能部门获得就业岗位外,大量学生面临失业困境。他们只能寻找一些私营机构从事与专业不符的初级工作,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因此,能否向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基础类和创新类学科人才

    已成为埃及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高级人才外流严重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大量的人才外流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物质资源浪费和智力资源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发展与建设。1986年以来,埃及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失调,高教过度膨胀使毕业生供大于求,社会就业水平低,致使大批高级人才外流。外流的主要去向是美、英及海湾石油输出国。高级人才外流不可避免地给埃及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带来严重损害。据统计,2004年埃及暂时迁徙到国外的劳动力达到190万左右,外流人员中70%是持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科研人员,58.3%是工程师和科学家,17.5%拥有硕士学位,流向如下表所示:

    (四)教育不公平现象较为严重

    埃及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存在城乡差别、阶层差别、部族差别和性别差别等不均衡发展问题。女性、贫困家庭子女、少数民族、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以及社会底层民众无法获得充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首先,在埃及,占全国人口87%的阿拉伯人受教育机会程度最高;占总人口10%的科普特人,主要居住在开罗、亚历山大和艾斯尤特等大城市,一般比较富裕,大多为商人、律师、医生、教师、工程师和政府职员,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埃及还居住着贝都因人,努比亚人、苏丹人和柏柏尔人。贝都因人约10万,是在西奈和沙漠地区逐水而居的古老游牧民族。努比亚人约15万,主要居住在阿斯旺一带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他们除使用阿拉伯语外还保留着努比亚语和一些民族特征,主要从事农业和小手工业,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因此很难在社会上提升地位。

    其次,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现实政治原因,埃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仅限于下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和地中海沿岸城市,而上埃及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多。埃及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加以调整。据统计,2006/2007年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已增至49%。

    最后,埃及的高等院校大都集中在下埃及地区。如负有盛名的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爱资哈尔大学、开罗美国大学等。为解决学校规模过大和接受能力不足的问题,埃及政府在上埃及地区建立政府大学,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分布不均的矛盾。

    (五)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互相对立与渗透

    近代以来,以爱资哈尔为代表的宗教教育基本上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开设现代技术课程,强调伊斯兰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以开罗大学为主流的世俗大学在追求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也强调在伊斯兰价值观中寻求新的文化认同。但是,无论如何,宗教与世俗的矛盾是近现代埃及一直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首先,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思想体系中固有的僵化和保守意识妨碍了它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其次,由于伊斯兰教天生具有涉世性,使伊斯兰教本身易被权势集团利用而引发社会政治动荡。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带给学生许多现实冲突。埃及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原教旨主义组织是埃及教育伊斯兰化的中坚力量,也是埃及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之一。许多穆斯林激进分子在学习现代科学的同时,积极参与宗教活动,世俗大学不可避免地成为穆斯林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目前,埃及教育中面临的这种宗教与世俗的冲突还远未得到妥善解决:一方面,只有当伊斯兰教主动将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真正融合起来,才能促使伊斯兰教从封闭、排他的状态逐步转变为开放、兼容的文明体;另一方面,世俗教育在强调科学和理性的同时,要重视人格教育,同时传授传统价值,尊重并汲取伊斯兰文化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埃及政府的应对措施

    为迎接来自就业压力和社会经济、技术结构调整的挑战,埃及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及其执行计划。2002年高等教育改革工程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埃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依然面临着广大农村基础教育状况落后,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较高等现实的严峻挑战。针对其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埃及高教部近年来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涉及教育目标、教育思想、知识创新、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等若干方面,旨在实现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国际化,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重视高等教育结构和层次的多元化、多极化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埃及政府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合理定位。目前,埃及的大专院校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有规模大到数万人的大学,也有规模仅为几千人的学院;有以研究为主的重点大学,也有以职业培训为宗旨的普通学院;有世俗大学,也有宗教大学。综合来讲,埃及公立高等院校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直属大学最高委员会的公立综合大学(Universities),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17所大学和6所分校。如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赫勒旺大学、艾斯尤特大学、南河谷大学、法尤姆大学等科研型高校。这类高校师资力量雄厚,生源较好,科研力量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高级尖端人才,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代表埃及高等教育的超一流水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这类大学设有本科生部和研究生部,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学制4~6年,其毕业生具备为国家和社会各个职能部门和领域服务的能力。同时这些高校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增设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

    (2)各部委直属院校,即高等、中等专科院校(Academies),共12所,学制4~5年。这些院校侧重本科教育,主要提供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领域的基础课程,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如文化部直属的艺术学院、内政部直属的警察学院、人力资源部直属的劳动大学、信息部直属的今日消息学院及国防部各直属学院等;

    (3)直属高等教育部和各部委的短期培训学校(Institutes)。这些学校是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的本科教学型高等院校,学制2~4年不等。可授予学士学位,主要提供财会、护理、家政、导游和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职业培训。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推进,埃及政府积极鼓励建立各级各类的高等私立院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1)建立私立大学

    1996年以前埃及国内只有一所私立大学(1919年建立的开罗美国大学),没有私立高等院校。到2007年底,高教部下属的私立高等学院数目多达109所。

    (2)建立开放型大学

    发展开放型教育是埃及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继续教育的发展,重新回到高校再学习以及要求接受学历与非学位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埃及在实现社会现代化、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断与世界上成功举办开放型教育的国家全面合作,联合举办短期高等教育培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