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技术论文 > 正文

    唐代女性服饰形制特点及其成因

    时间:2021-01-12 21:06:2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从唐代女性的两种基本形制入手,分别介绍了唐代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特点,其中包括襦裙和胡服。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不同形制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唐代时期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可谓是为我国灿烂的服饰文明画上浓墨重彩的一个时期。此文就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进行分析,讨论其形制的特点和成因。

    唐王朝的服饰不仅种类丰富多变,而且风格非常开放。唐代刘昫的《旧唐书》中曾有过记载:“既不在宫廷,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其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可以看出唐朝服饰文化发展之蓬勃,尤其是在女性服饰方面。关于唐代女性服饰的形制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以襦裙服式为主

    不论是初唐,或是盛唐、晚唐,女性服饰都以襦裙为主要的形制特点。襦裙,最早诞生于先秦时期,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1.上身以襦为主

    《辞源》将“襦”解释为:“短衣、短袄。服于单衫之外。”《中国衣冠大辞典》则为襦的长度增加了具体的定义,即为“长不过膝的短衣”。唐初女子襦衫的袖子有窄有宽,但当时妇女为了便于活动,多着小袖,后又由于胡服的影响,小袖的形制逐渐流行开来。当时的小袖又细又窄,没有缘边。进入盛唐时期,袖子的宽度慢慢变大,贵族女性的衣袖宽度竟然超过4尺,为此朝廷只能颁布相关的法令来限制女装中的“奢靡之风”。唐朝末年,这种宽大的袖子更是发展到极致,达到唐朝初期衣袖的十倍以上。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描绘的两位仕女所着服饰的衣袖不但都很宽还特别长,长到拖地,不免让人区分不出到底哪个是裙摆,哪个是衣袖了。上述特点都能反映出晚唐时期女服,特别是贵族、官宦人家女性的衣着特点——奢靡夸张的大袖款式十分盛行,风靡一时。

    至于襦服的领口款式也是变化多端的。有圆领、直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总的来说,初唐襦服的领口较小,衣领较高,盛唐时逐渐变大降低,此外还流行袒领,反映出唐代开放、大胆的社会风尚。中晚唐后袒领的比例不似盛唐那样密集.领口有缩小的趋势。

    唐代女性还会在襦衫外加上一件“半臂”。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对半臂做出了解释:“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半臂通常为对襟,多穿在衫襦之外,衣襟上没有设置纽袢,只是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在胸前系扎。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半臂的衣领通常十分宽大,胸部几乎都可以袒露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当时女性服饰的大胆、开放和浪漫。半臂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2.下身着长裙

    唐代女性上身穿短衣,下身则束裙子。初唐时期,女性裙装腰节线一般较高,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高至腋下,束于短襦外,以丝带系扎固定,裙长通常及地。此种装扮能够增加下半身所占全身的比例,从而凸显女性修长的体态,凸显女性的翩翩风姿。

    还有一些裙装的款式更为性感大胆,即将腰上提到腋下掩住半胸,再将质地轻薄透明的薄型纱罗直接披于裙外。在唐代很多绘画作品或是文字作品中对于此种款式的描绘都是很常见的,其中比较出名的要数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盛唐时期,女裙随着襦服袖子的加宽加大,也向肥阔发展。不再着重修饰和凸显女性修长的身姿,裙形逐渐膨胀,下摆成圆弧形,加长拖拽于地。

    晚唐时期这种肥阔风气更厉,甚至呈悬垂钟形,不可窥见袜履。当时女裙用多幅巾帛拼制而成,宽度不受限制,有甚者裙宽可达到3至4米,裙子的宽阔程度可见一斑。女裙不仅变宽,还更为飘长,以至拖拽于地,加之当时女裙质地多为轻、细、软、薄的罗衫织物,这样宽大肥长的女裙轻盈后垂使女子走时如行云流水,魅惑迷人。

    3.女子多用披帛加以修饰

    唐代的贵族女子常常在肩背披上一块帛布,称之为“披帛”。“披帛”起源于隋代,流行于唐代,在唐代的许多美术作品中,经常可见女子披着长长的披帛的形象,使女性走起路来身体显得更加飘逸轻盈。

    唐代时期女子所着的衣装就是沿袭了两汉以来的形制并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有所发展。一般呈上敛下舒式,衣袖较肥大但衣身较紧,不仅能修饰和凸显出女性身体的线条,而且可以显得更加得体。下裙时兴的多为褶裥长裙,长度一般可及地,裙摆摇曳而舒展,从而体现出女性所独有的偏偏风姿。

    总而言之,该时期的襦裙服,以多变的款式,典雅华贵的风格著称,大胆浪漫不失风韵,体现了大唐王朝博大精深的时代特征。

    4.女子襦服裙形制的成因

    唐代的女性服饰充分地展现了那个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到乡野庶民的自信、开放、大气的风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印记。这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昌盛的一个朝代。服饰发展的动力,取决于该时期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明的政治带来了扎实的经济实力,使得人民生活富裕,生产力发展迅速,从而使服饰也在其推动下快速发展,服饰的材质和色彩都较之前有了质的提升。

    不仅如此,唐王朝还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王朝。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通的畅通和发达,唐王朝成了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已是中外文化长期频繁交流的地方,而长安到盛唐时人口已达百万。那里居住着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王侯、留学生、求法僧,以及美术家、舞蹈家、音乐家,还有大量的外来商人和外国使臣。有些外国人还供职于唐王朝。强盛的大唐帝国不以大国自居、自傲,积极推行开放性的对外政策,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唐代女性服饰款式丰富,形制多样,与这种兼容开放的社会风向也是不无关系的。

    女着胡服

    1.胡服的基本形制

    唐代女性服饰不仅仅是在襦裙的基础上进行如领形等细部的变化,甚至在整体上都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颠覆,如胡服的出现。“胡”是古代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对周边其他民族的统称。由此可知,“胡服”原本是周边少数民族的服饰。由于文化的交流,流传到中原地区,并加以传播开来。

    唐王朝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这在女性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唐贞观至开元年间(627年至741年)盛行胡服新装,女子常常头戴金锦浑脱帽,身翻领小袖齐膝长袄,下着小口裤,或着男式圆领衫,作男子装扮。《新唐书·五行志》中有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新唐书·车服志》中也记载到:“开元中,初有线鞋,侍儿则著履,奴婢服裥衫,而士女衣胡服。”

    2.胡服盛行的原因

    胡服的盛行,与当时唐王朝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是分不开的。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并不同于之后王朝的闭关锁国,在服饰文化上也体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种边塞胡人带来的服饰文化使唐代女装耳目一新。与中原服饰相比,胡服装饰自由,舒适且灵活方便,因此博得广大汉族妇女喜爱。此外,胡服的风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胡舞的流行。唐代前期的太平盛世里,百姓们不会再为能否吃饱肚子而忧愁,娱乐生活也占据了寻常百姓生活的很大部分,且娱乐生活也是相当丰富的。人们经常在街头、广场、酒肆里尽情歌舞。宫廷是唐代舞乐的中心,各地各国的舞乐艺术在那里汇聚一堂。“唐玄宗在位时,各国献乐舞之事十分繁盛,康园、波斯、室利佛等国都曾派使者到长安献胡旋女,玄宗爱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俱以善舞‘胡旋’著称。”而封建时期的流行模式多是由上而下传播的。流行的领导者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实力的上层阶级,对于唐王朝来说便是皇宫内的统治阶级,而流行是通过下层阶级的模仿之间渗透和扩大到整个下层社会的,并在寻常百姓中流传开来,兴起一波热潮。

    总之,唐代女性服饰华丽开放,是中国女装史上的辉煌时期。单从形制上来看,在襦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演变,华美奢华,绚丽多姿。而胡服的流行更说明了唐代服饰文明极度发展,体现出其开放兼容的特性,归根到底是与唐王朝发达的经济水平、开明的政治以及包容和开放的文化分不开的。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通讯作者:郝瑞闽(1964-)女,教授,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教师,研究领域包括服装版型技术等。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