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选
  • 作文大全
  • 话题作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作文 > 话题作文 > 正文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21-01-23 12:08:5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一个不断从实践中提炼出经验,然后又把经验或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学科体系,它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论渊源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成果,之所以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它是否区别于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是资本主义?如何正确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资本主义

    一、中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理论形成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比较通俗的“始于毛而成于邓”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始于邓小平,认为邓小平理论才是中特体系的基础,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曾明确地说过“邓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所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就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属于任何一个理论,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实事求是为精髓,是经过漫长的实践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属于体系的归纳建构阶段,十五大到十七大属于深入总结和丰富发展阶段,最终提出于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建國以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49年至1976年,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奠定阶段(1949-1956年)、曲折发展阶段(1956-1966年)和重大失误阶段(1966-1976年)。

    1949至1956这七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毛泽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阶段,毛泽东在“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为后来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956至1966这十年,是毛泽东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十年,在1956年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正式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两篇报告都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成果。1958年之后,毛泽东的探索路线出现了偏差,忘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60年代后期,“左”的错误依旧存在并逐渐占据上风,“文化大革命”被发动起来,这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失误。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的探索,至今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的失误也同时警醒着我们,吸取经验教训。

    新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划分,也可分为三个阶段,转折阶段(1978-1988年)、基本形成阶段(1988-2002年)和深化拓展阶段(2003年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十三大宣布,我们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在1988至200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党的十四大论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形成,更加全面的深化和拓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要求,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同步、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于20世纪落后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具有指导意义。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世界各国想要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落后国家为大家作了良好的榜样。中国的和平崛起,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人类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我国长期的指导方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导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努力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的科学揭示。

    二、如何理解中特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成果,之所以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区别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是资本主义?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实践,俄国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落后国家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这点,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需要社会主义国家自己探索。随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国情相结合,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随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称为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等。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期时,也在效仿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对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之路起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对苏联模式的完全照搬,在前期学习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在中国发动革命,随后,毛泽東在实践中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在模仿俄国的革命道路中找到自己的革命道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毛泽东在1956年作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不再是只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而是把马克思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苏联模式相似的是,苏联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国情相结合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结果,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区别于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经济成分的存在,因此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能简单的用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来划分,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但是,在经济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就既避免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而造成的经济效率和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状况,同时又避免了以私有制为核心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严重不公所造成的社会裂变。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政治、文化都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建立,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实现现代化、商品化、工业化、社会化之前,我们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仅仅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取缔所有私有制,市场经济就会失去活力。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只是理论,还不太涉及到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的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致要经理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最高阶段。但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发展和实际建设,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认识国情,根据具体国情来分析、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的把握了我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实行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代表就是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导层面仍旧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

    近年来,由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国也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私有制成分的存在也造成了一定的剥削的存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警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实践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出现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剥削等问题,都只是暂时的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带领人民共同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将在不断解决新难题和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體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19页,109页

    [3]李文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成果的发展观研究[D]. 2013

    [4]王向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5]张淑珍,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 2016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