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论文格式模板
  • 职称论文
  • 政工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技论文
  • 技术论文
  • 学术论文
  • 学科论文
  • 毕业论文
  • 其它论文范文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论文 > 管理论文 >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1-01-28 06:01:3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走出课堂后,不能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自己的实践行为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必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做到:体现以学生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情动人。

    关键词:知行合一 《思修》 公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4-0081-02

    1、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案例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走出课堂后,并不能将老师课堂上的要求与自己的行为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如何实现知到行的转化,实现知行合一,下面笔者结合所教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一课为例,谈谈在思修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知行合一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是第五章第二节第三框的内容,本章是通过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第二节主要是介绍道德规范这一手段。本框是第二节第一框介绍了社会公德是什么(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本框则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何实践和养成社会公德),因此本框起着承上的作用。第三框又是介绍大学生在网络中如何践行公德,因此是有着启下的作用。《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也是第二节的落脚点,因为学习了社会公德是什么之后,最重要的是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行为上,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因此本框是本章节的重点,所以选择这一内容对实现学生知行合一有实际意义。

    社会公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是我们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实践社会公德规范的依据,如果说不清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就会使后面提高公德意识,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失去了依据。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本节课要实现的最终教学目标,是第二节整节内容的落脚点,地位重要。是重点。说它是难点因为本节课是理论课,而将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的统一,将课堂的学习带人生活中是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课堂讨论

    本节课教授的对象是2010国贸一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思想活跃,有着良好的个人素质,所学专业特点使学生十分关注社会,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个人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对社会公德重要性认识存在差异,在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上也有差异。

    1.1 设置情景,在感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引用了亚运会十大感动瞬间之——射击冠军为礼仪小姐拭泪这一事例。在导入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照片,设置了一个感人的情境。拭泪这个动作很简单、也很朴实,但是传递出的感觉是温暖的。这个简单动作的最后成为亚运会十大感动瞬间,背后所传递出的信息耐人寻味,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后面阐述社会公德在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形成呼应,实现顺利过渡。

    1.2 案例分析、视频赏析,提高对社会公德重要性认识,突破重点,奠定理论依据

    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重要性的认识、理解,最终实现认同社会公德的目的,我采用了案例《哭泣的月亮熊》和视频《感动人物——青岛微尘》这些感性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设计意图):《哭泣的月亮熊》令人反思,发人深省,通过这一震撼的事例让学生对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遵守社会公德达成共识。

    1.3 认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奠定情感基础

    在本环节中通过播放视频回忆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的感人场景和展示上海世博会中的不文明现象,认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回忆2008年汶川地震感人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多同学都游览过上海世博园,展示图片能够引起共鸣,对不讲公德的行为形成明确的态度,这一正一反两个情境为最后践行社会公德奠定情感基础。

    1.4 课堂讨论,明确态度,落实目标,突破难点

    课堂时论:在校园中,你最厌恶的三种不文明行为是什么?

    面对这些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讨论让学生明确态度:即在公共生活中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意识到践行社会公德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开始做起。

    1.5 课堂小结

    1.6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以3-5人为小组,以“文明校园大家创”为主题。同学们充分捕捉校园中文明和不文明现象,倡导文明之分,制止不文明行为,制作一份小报,在班级和校园中进行展示,让我们大家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作出一份贡献。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校园生活中存在的违背社会公德现象进行挖掘,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就在身边”,“践行社会公德可以从自我和身边开始做起”。课后作业让学生制作文明小报。是对课堂的学习的延伸,也将学生的学与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行统一目标的思考

    教学结束,通过课后反馈,本堂课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此节课的教学设计,笔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行统一的目标有如下思考:

    2.1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每个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学的目的也是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接受、理解、掌握最后将知识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如何使学生实现知识到行为的转化,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现代大学生崇尚平等、注重自主、个性张扬,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主体意识的个性特征越发凸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我们现在说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个头脑移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要抓住学生的心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与学生产生共鸣。

    2.2 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情动人

    政治课往往给人感觉枯燥、空洞。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能否以情动人十分重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让学生产生感动、愉快等情绪,能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学生。

    2.3 教学设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冲击着当代的大学生,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使得大学生会产生疑惑,迷途不知所向。枯燥的照本宣科已经不适合当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课堂让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失去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思想政治课堂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课堂本身也失去了生命力,也无法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也无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