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工作计划 > 正文

    斗门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1-08-23 10:38:2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斗门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征求意见稿

     

    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以及《珠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总要求,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史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场地设施布局、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健身服务、社会组织作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心构建体育事业与产业相贯通、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城镇与乡村相协调的具有斗门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夯实体育强区建设基础,努力打造健康斗门、活力斗门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构建覆盖全区、功能齐全、均衡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类人群提供均等、标准和便捷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更为健全,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更规范化、品牌化。全民健身体育设施更加均衡优化,体育健身设施举步可就;体育社会组织更加规范健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赛事活动覆盖全年龄段,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多样;科学健身更加广泛普及,健身指导服务专业常态;体育场馆与健身服务更加智慧化,公共体育服务智慧便捷。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体育强区、健康斗门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

    ——体育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体系更加优化,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维修更新、提档升级等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每万人足球场地数不少于1.1块,10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各类公共体育场馆100%开放。

    ——体育健身组织更加健全。体育健身组织培育和监管的政策法规更加完善,内部治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2025年每万人体育类社会组织(经主管部门登记和乡镇、街道备案)超过2个。

    ——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大力推广篮球、足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骑行、徒步等参与性强、普及面广、健身价值高的体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各类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打造覆盖全年、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斗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健身指导服务更加科学。提高区级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水平,体质测试和运动能力评估工作有效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团队更加优化,“体医融合”扎实推进,健康端口前移意识明显增强,科学健身方法有效推广。2025年,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区总人口的50%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不低于95%,优良率达到55%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5名以上,上岗指导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体育场地优化工程,构建更完善的场地设施体系

    1.推动体育场地设施扩容提质。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顶层设计,推进斗门区体育场地设施空间规划编制,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保障体育用地,新建体育场地设施优先列入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办理供地手续。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

    制定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推进政府体育实事项目,重点规划和建设市民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补齐区级、镇级体育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小型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等,并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全区至少新建成5个社区体育公园,2个全民健身综合体(中心)。探索体育设施场馆“5G”时代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推动体育设施场馆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试点打造智慧体育公园、智慧体育馆、智慧健身步道。共推“健走(缓跑)道+骑行道+登山(徒步)道的步道体系”构建计划,推动黄杨山健身步道建设,东堤滨河景观工程建设,打造西堤绿道、东堤栈道、尖峰山登山道示范步道为提升宜居品质、倡导市民健康生活提供载体,完成全区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

    推进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优化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布局,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向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延伸,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行政村、自然村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加快建设“10分钟健身圈”,构建方便可达的高品质运动空间,促进全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

    2.因地制宜增加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坚持需求导向,发掘各类场地体育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充分用好斗门特色的山地、河湖等优越自然条件,优化提升配套步行、骑行综合道项目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黄杨河、白藤湖等河湖资源,推进龙舟、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山岭、荒草地、河滩等未利用土地,以及公园、公共绿地、河湖沿岸、城市高架桥底等空间,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合理借助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盘活、挖掘城市空闲土地及各类未利用土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利用废旧厂房等现有设施,改造成健身休闲与商业服务融合发展的体育综合体。

    充分利用城市闲置空间和碎片化空间,盘活空闲地、边角地等资源,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功能运动场所。社区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要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不具备标准健身设施建设条件的,鼓励灵活搭建绿色环保的可装配式体育设施,充分发挥该类体育设施所具有绿色环保、可快速拆装、循环使用、可移动等特点,搭建多种形式绿色体育场地设施。

    支持旅游景区引入体育资源,增设体育消费项目,升级成体育与旅游高度融合的体育综合体。探索“商场+体育”建设模式,以大型商场为试点,增设如小型多功能球场、轮滑等新型运动健身设施,积极开展群众参与型、体验型体育赛事活动。探索复合用地模式建设健身设施,支持与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环保、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整合共建,合理布点布局,设计建设全域体育场所。

    3.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

    进一步释放体育场地设施存量资源,保证公共体育场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100%开放。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引导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所属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纳入这些单位社会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支持商业性体育场馆、民建民营体育场馆开展公益性开放。建立健全双向开放机制,有序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新建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在规划设计时,创造向社会开放的条件。推动专业机构集中运营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工开放使用安全检查,加强体育健身设施的迭代更新、维修和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满足开放要求、符合安全标准,保障使用安全。

    4.多渠道建设和运营体育场地设施。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体育场地设施,不断提升体育场地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依托社区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和扶持体育俱乐部,与场地主管部门,以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共同运营管理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场馆运营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提高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亲民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二)实施品牌活动提升工程,构建更丰富的赛事活动体系

    1.激发赛事活动新动能。

    在持续推动斗门区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基础上,大力发展足球、篮球、象棋、骑行、徒步、羽毛球、乒乓球、广播体操、广场舞等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力大的单项赛事;深入挖掘斗门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推广普及武术、八段锦、龙舟、醒狮、舞龙等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和民俗运动项目;鼓励发展帆船、赛艇、马术、射箭、露营、街舞、攀岩等引领消费的运动项目。结合地域文化、旅游休闲资源举办不同层次、类型和主题的全民健身运动赛事,培育市级品牌赛事,形成影响力大、受益面广、持续性强的粤港澳大湾区品牌赛事。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国全省全市、区域性、综合性群众运动会和节庆体育主题活动,鼓励群众参与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

    2.创建品牌赛事新高地。

    丰富完善斗门体育节”的内容体系、内涵品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相贯通、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城市与乡村相协调的高品质赛事活动体系。以“体育节”为抓手,结合斗门古村落、古驿道以及黄杨河、黄杨山、白藤湖等自然禀赋以及丰富旅游文化资源,举办定向大赛、徒步、骑行、趣跑等赛事活动,大力推广赛艇、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运动,增强体育旅游体验及城市居民休闲运动功能,创建具有斗门文化、旅游元素的品牌户外体育活动。深入打造“一镇(街)精品、一村(社区)一品”赛事品牌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斗门地域文化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赛事。继续办好斗门龙舟赛、舞龙舞狮邀请赛、拔河争霸赛、农民篮球赛等市级品牌赛事,并打造成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的斗门赛事品牌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依托社会力量和市场运作,引进或打造一至两个省级以上具有湾区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扩大活动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扩大覆盖率、提高参与度,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新引擎,吸引更多的群众自愿参与和支持全民健身事业,推动斗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3.构建城乡和谐健身方式

    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专业体育健身组织,在区镇两级积极组织开展覆盖全年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促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形成全区联动效应。加强全民健身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结合乡村旅游资源、传统节庆和文化旅游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推动乡村群众体育发展,发掘建设美丽乡村体育之路。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及健身项目推广培训,定期举行职工运动会,推行广播操(工间操)健身,加强职工健身服务,促进职工身体健康。根据妇女、儿童、少数民族、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健康需求,普及开展覆盖全人群全周期健身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力推进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创新促进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保障和监管机制,使参加体育健身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三)实施社会组织化工程,构建更健全的健身组织体系

    1.加强党对体育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

    把党的领导贯穿体育社会组织工作始终,引领体育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激发我区各级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全面推动党建入章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监督,全力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治机制,健全相关奖惩办法、监督条例、问责机制、评估平台等,为体育协会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的落实。

    2.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引领作用。

    整合现有体育社会组织资源,推进区、镇(街)健身组织网络建设,逐步形成以区体育总会为引领,以各类人群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体育俱乐部等为骨干,以基层社区体育健身团队、草根组织、网络组织等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为支撑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发挥区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健全体育总会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对各级社会体育组织开展“评星定级”,通过“星级管理”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和规范网络健身组织、草根健身组织等健康发展。鼓励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承接符合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中小型体育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促使各级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责任,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改革迈出实际性步伐。

    3.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做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顶层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采取给政策、给项目、搭平台、建机制等不同措施,全面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活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引领和带动各级体育类社会组织志愿公益开展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指导体育社会组织健全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推广体育运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多样化项目,加强区域内各体育社会组织间的互动,提升业务水平。鼓励和支持各单项体育协会建立服务平台,坚持信息公开,建立高效合理、类别清晰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及时了解单项体育协会的发展动态,参与到单项体育协会的监管工作中来。

    厘清单项体育协会与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强化单项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规范和领导运动项目发展方面承担重要责任。不断提高单项体育协会竞赛组织能力、技术培训能力、资源的分配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大型赛事的举办能力,努力打造单项运动品牌赛事;加强与港澳在赛事方面合作交流,寻求与港澳地区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相对应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员等负责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好俱乐部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在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实现科学化、公平化,做到根据俱乐部的各项特征进行资源分配,充分调动资源,形成多方联动的体育治理体制。

    4.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

    培育一批具有活力、管理规范的民办非企业社会体育俱乐部和面向青少年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完善体育俱乐部社会组织法人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体育俱乐部成为权责明确、运转高效、依法自治的法人主体。鼓励支持体育俱乐部依托经营性体育场所、体校、学校、公共体育场馆、运动训练基地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等,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培训,为群众就近就便安全科学健身提供服务。鼓励体育俱乐部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培训以及对外交流,不断提高俱乐部人才规划管理、团队建设、赛事活动组织等能力。

    (四)实施健身指导服务工程,构建更科学的健身指导体系

    1.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专业结构,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力,打造标准化、年轻化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积极引导各体育社会组织教练员、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体校教练员、健身俱乐部教练、医护人员、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生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益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培育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为依据进行等级评价,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指导率,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水平。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开展科学健身讲座、健身技能培训、体育设施规范使用、小型赛事活动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活动,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上岗指导率和市民满意度。开展科学健身的线下指导与线上指导相结合模式,推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形成的简便易行、科学有效、易于推广的居家健身方法,丰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学健身方法的选择,促进人人掌握科学健身的技能。

    2.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工作机制。

    强化区级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组织建设,提高区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服务水平,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提供标准化体质测试服务,运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推广个人健康档案和运动处方服务,不断提升国民体质合格率、优秀率。建立全民健身常态化监测机制,从场地、人员、器材、经费等四方面保障,为市民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服务,每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服务3000人次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超过95%。加强数据测试与评价的监督管理,提升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的服务质量,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全面提升区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运行效率。

    3.深化“体医融合”模式。

    以大健康发展为理念,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导向,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端口前移”意识。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实现体育健身与养生、医疗、保健、康复等融合发展,完善“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体育健身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引导医疗人才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发挥医生对群众参与科学健身的推荐、咨询和指导作用,研制针对常见慢性疾病、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运动指导方案、处方库,提升群众科学健身的效果和安全性。

    (五)实施学校体育促进工程,构建更全面的体育发展体系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建立体教思想、目标、资源、措施融合的“一体化”青少年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推进优势特色项目进校园,在普及基础上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推动社会化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探索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区少年业余体校在青少年体育发展工作的“龙头作用”,整合区少年业余体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社会组织的优质资源,形成以区少年业余体校为“龙头”、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主阵地、体育社会组织课外培训为补充的“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提高斗门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

    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工程。以预防与干预相结合、自助与援助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为原则,深入推进青少年健康工程,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开展针对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等突出问题的科学预防和运动干预,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运动习惯。鼓励中小学聘用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者担任校外体育辅导员,推进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切实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严格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制度,有条件的学校提倡每天1.5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广泛开展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1至2项体育运动技能,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充分融合学生综合性运动会、学生体育单项锦标赛和青少年儿童锦标赛,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六)实施体育文化融合工程,构建更自信的体育交流平台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传承推广发展龙舟、农艇、武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龙舟、武术、舞狮舞龙等运动项目融入特区里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成为市民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加强优秀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斗门特色文旅体育IP,助力打造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托现有新媒体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传媒产品,充分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推动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为体育运动注入更多文化要素,讲好体育故事,传播正能量,让体育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使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百姓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用体育滋养精神和心态。

    积极参与搭建大湾区全民健身合作平台,增强区域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创办更多独具特色、差异化品牌赛事。加强与澳门体育的交流合作,实现澳门居民免费订场、参加“斗门区市民体育节”赛事活动、体质测定等同等享受公共体育服务市民待遇,促进珠澳两地体育和谐共进、共同发展。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牌赛事,每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龙舟赛、拔河赛、篮球公开赛、舞狮舞龙邀请赛等。加强大湾区区域城市体育社会组织合作交流,鼓励开展多样化的体育交流,促进体育文化深度融合,增强我区软实力,提升斗门影响力。

    (七)实施产业发展升级工程,构建更多元的体育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依托“全民健身日”、“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充分释放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推动网球、路跑、骑行、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公共体育场馆、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俱乐部拓展科学健身产品供给,不断为市民提供更多时尚、个性、品质的体育消费选择。支持各镇(街)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独有自然资源禀赋,开发体验类“体育+旅游+文化”的体育休闲活动和项目。白蕉镇、白藤街道充分利用“绿水”资源,开展亲水乐水休闲活动,开发滨水休闲项目;乾务镇、斗门镇充分利用“青山”资源,结合辖区革命红色资源、古驿道资源、文物遗产资源等,打造横跨两镇的红色之旅线路,探秘打卡徒步活动;莲洲镇紧抓生态农业、休闲康养资源,探索趣味农运会、运动度假综合体等项目。井岸镇依托主城区场地优势,探索引入电子竞技、街舞大赛、击剑等时尚新潮的休闲运动项目。

    推动完善体育产业升级,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激发包括国有、民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活力,盘活各类体育资源,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体育休闲健身园、功能区。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利用旧厂房改造、公共体育用地、产业园区、各类商业设施、仓库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资源,新建或改建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健身运动中心,探索“体育+文化+教育+商业+旅游”等多元化运营体育产业。

    培育体育产业发展新载体,加快推动“体育+”跨领域融合发展,促进健康、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大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支持引进高水平重大赛事,吸引国际、全国性、广东省体育组织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参与培育或赞助斗门知名赛事、场馆、俱乐部等体育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支持公益性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打造集运动体验、观赛参赛、运动社交、主题活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消费场景,激发体育消费热情。引导相关机构或社会组织积极参加体育产业发展论坛和体育博览会,鼓励企业参与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一批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和运动休闲特色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全民健身工作

    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建立完善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通过“体育+”“+体育”工作模式,形成部门联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加强全民健身安全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评估工作。

    (二)拓展经费渠道,加大全民健身资金投入

    保障全民健身财政资金投入,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建立健全政府发展全民健身的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优先支持补短板、强弱项项目,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全民健身重点项目。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工作,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鼓励社会众筹,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方式。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向体育社会组织举办的公益体育活动赞助和捐赠活动经费。强化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结构、绩效与全民健身发展目标相匹配。按规定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水、电、气价格不得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按规定落实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场馆等税收政策优惠。

    (三)畅通人才渠道,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吸引中小学校、体育院校、体育机构及组织中的体育技能人才加入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规模。加大对全民健身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按规定落实好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坚持基层服务导向,落实斗门黄杨英才系列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社会体育特派员制度,畅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动渠道,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培训,推进全民健身服务职业教育,提升人才队伍技能水平,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

    (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移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全民健身服务管理,提升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测定、运动处方、志愿服务等基本信息服务。推广公共服务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体育场馆智慧化升级改造,探索体育设施场馆“5G”时代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无人技术对体育场馆、健身房等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升级,推动设施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应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全民科学健身意识。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支持与高校合作提升技术创新科研力量。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区、镇两级要把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确保有效推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要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列入政府年度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统筹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动员,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常抓不懈地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针对短板弱项,细化配套政策措施,确保重要指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地落实。

    (二)建立考评体系,抓好监督指导

    建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监管考评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组织对本实施计划执行情况的中期和终期评估,并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发挥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在2025年对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做好计划执行职责的部门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加强对实施情况的督查和评估,每年对本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实施情况进行评估,2025年上报全面评估报告和评估核心指标数据汇总表。

    (三)加强宣传引导,抓好氛围营造

    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全民健身宣传新矩阵,线上线下齐动员,宣传普及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科学健身知识方法、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先进人物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益宣传。充分挖掘全区体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品牌特色,有效整合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名人、品牌赛事等,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体育强区。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