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礼仪
  • 商务礼仪
  • 职场礼仪
  • 饮食礼仪
  • 鲜花礼仪
  • 送礼礼仪
  • 婚宴婚庆礼仪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礼仪 > 个人礼仪 > 正文

    浅谈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异同

    时间:2021-01-24 18:08:3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近年来,翻译文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但人们常常将其与文学翻译混为一谈。从字面构成来看,两者都含有翻译和文学,由此也可以延伸出两者都关系到源语文本作者与译者。文章将尝试着从两者的概念、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史等方面进行一番比较。

    关键词:文学翻译 翻译文学 比较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用目的语语言符号将源语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信息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活动。文学翻译更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活动,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是读者也是一名创作者,既要将源语文本理解透彻,又要努力将原文内容信息,特别是其文学性,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而那些能够成功传递源语文学文本信息和源语文化,特别是能够在译入语文化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翻译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翻译文学”。可见,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二、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概念比较

    “文学翻译可以简单定义为文艺创造性翻译”,因为它不只是两种语言符号的一种转换,还要求译者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再现源语文本的文学性、源语语言的艺术感,展现源语文化的魅力。而翻译文学是指译者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植入了本土文化的色彩,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即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用流利优美的目的语语言来展现原作的情感和基调,追寻一种更高的审美追求,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对译入语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学倾向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简单来讲,“‘文学翻译’是‘对外国文学的翻译’,而‘翻译文学’则指‘翻译成本国语的文学’(广义地说是‘文字’)”。从定义来看,翻译文学是作为文学翻译的结果来看待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翻译作品都能成为翻译文学。许渊冲在《红与黑》译本前言中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在于成为翻译文学,翻译作品本身首先必须是文学作品。”杨武能进一步解释道,“文学翻译定性于原著的性质,与之对照的是其他门类的翻译,如科技翻译、军事翻译等等;翻译文学定性于译著的质地和水准,即本身必须仍旧是文学。因此,后者并非前者的必然结果,而只是其成功的高水平的结果。大多数文学翻译的出版物,离文学的要求甚远,难以纳入翻译文学的范畴。优秀的翻译文学,意义和价值不下于创作,是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葛中俊也认为,“翻译文学是目的语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其价值持有者和承担者是译者,在属性上与外国文学有所区别,与文学翻译则分属不同的范畴:文学翻译规定的是如何做,而翻译文学描述的是做了什么以及做得怎样”。可见,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在本质上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前者重视的是对翻译文本在翻译方面的研究,即具体分析其是否遵循一定的翻译规则和翻译原则,是否能够忠实地再现文学原著的风采;而后者则关注的是翻译成目的语之后的译作分析,即该文学翻译作品在忠实于源语文本的基础上,是否具有高度的目的语文学艺术性,是否能受到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是否能给目的语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比较

    文学翻译所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茅盾所讲,“这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要能够重现原作家通过他的形象思维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所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6]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反复阅读原作,将原文内容理解透彻,然后再用目的语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处理民族色彩浓厚,中外文化差异大的信息时,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产生跟源语文本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译者就必须要在目的语读者的语言环境里寻找能和源语文本中起着相同或者相似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中外文化在语言表达、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众多差异,很多时候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文本相同的语言表达,这就需要译者在忠实于源语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运用替换法、注释法等翻译手段介入翻译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翻译也就不再仅仅是不同语言字符之间的转换了,而是成为一种创作性活动了。从翻译文学的含义可以看出,翻译文学作品的产生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与文学翻译不同的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它对译者的主体性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求其将原文进行语言符号和文化信息的转换,还需要其最大限度地追求目的语语言的文学性,即译者用目的语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的能力。更明确来说,翻译文学作品其实具有浓厚的目的语文学语言色彩,它要求译者在源语文本基本结构之上,充分运用目的语语言进行创作。译者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不仅要对原著内容进行仔细推敲,细细琢磨源语文本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等文本信息,还要结合目的语的文学语言特点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文学审美特点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作,这样译者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影响译入语社会文化的翻译文学作品。

    四、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比较

    纵观我国各类文学翻译史,基本上都是以描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事件,介绍翻译家的翻译活动、翻译作品及其翻译风格,总结翻译家们的翻译观点以及与翻译文本相关的翻译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而翻译文学史则应当包括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以及对翻译文学作品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的分析和评论。概括来讲,“翻译文学史所处理的作品,主要考察译作的题材、形象、写作手法对译入国的影响和接受;而文学翻译史则着重关注语言、风格等文本内的不同的翻译方式”。[7]因此,文学翻译史中可以具体分析翻译文本,对比不同译者的文学翻译作品,归纳和总结具体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翻译文学史则应从更高角度来研究文学翻译题材的变化、文学翻译写作手法的演变以及同一翻译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程度演变等。可见,文学翻译史和翻译文学史也是有着其密切联系的,但彼此又有着区别。目前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成熟,不仅对翻译文学史的编纂工作,即使对文学翻译史的编纂在谢天振教授看来也不完善。因此,他呼吁这两方面的编纂工作都要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五、结语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都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源语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但是,翻译文学对译者的主体性要求更为严格,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深远,需要更多人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阐述和解读。特别是在翻译文学史的研究上,还是需要有更多人能从区别于文学翻译史的角度上对其进行编写,这样对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佘协斌, 澄清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几个概念[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2):52-54.

    [2] 马红军, 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 葛中俊,再论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A]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 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Z]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5] 葛中俊, 语言哲学关照下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A]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 谢天振, 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谢天振, 宋炳辉, 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39-46.

    作者简介 :李晓艳(1988—),女,汉,山东淄博人,滨州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法语语言文学。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