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定义
  • 成功的秘决
  • 成功的作文
  • 成功故事
  • 成功人士
  • 成功之道
  • 成功学演讲
  • 成功学书籍
  • 成功语录
  • 成功案例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成功 > 成功的定义 > 正文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文学史解读

    时间:2020-12-29 18:00:19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出来的,其涉及到中国诗歌尤其是山水诗的流变历程,是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说法。但是长期以来各路方家对此的论述莫衷一是,同是反对或赞成的也各不相同。为了真正理解刘勰的原意,进一步认识这条理论在诗歌史上的意义,把其放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中去全面的考察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庄老 山水 玄言 文学史

    凡论述中古诗歌史、阐述中国山水诗之发展流变,大多都会征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的这段名言:“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① 其中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八字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两句话涉及到了南朝宋初文学发展的变化,尤其是关涉到玄言诗和山水诗流变的问题。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中古文学研究,诸家对此语的解说颇为纷纭复杂。总体分为三派,第一派是从“山水方滋”的时间角度来研究,认为“山水方滋”不在宋初,他们主要是论述山水诗的产生年代;第二派认为“山水方滋,庄老未退”,他们主要从“庄老”和“山水”的关系出发,认为山水诗兴起的时候“庄老”并未消退;第三派也是从“庄老”和“山水”的关系出发,论述山水诗和玄言诗的关系,基本同意但又不完全同意刘勰的说法。

    认为“山水方滋”非在宋初的代表人物是钱锺书先生,他曾在《管锥编》中指出“山水方滋当在汉季”②。方勇先生亦认为:“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自然山水、景物为欣赏、描写、歌颂、赞美的主要对象的作品,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方滋了。”③ 魏宏灿先生认为“山水方滋,当在建安”④,从上面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三位先生研究的重点在于“山水方滋”的时间问题,提出了山水“滋”于汉季、先秦两汉和建安三种观点。

    认为“山水方滋,庄老未退”的研究者也很多。王瑶先在《中古文学论史》中说道:“他们发现以玄言来说理,反不如用山水来表理更好,更有文学的效用。因此山水诗便兴起了。‘老庄’其实并没有告退,而是用山水乔装的形态又出现了。”⑤ 罗宗强先生则认为:“刘勰所说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是不确切的,老庄之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⑥ 缪钺先生也说:“刘勰谓谢诗‘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亦非知言。盖谢氏诗中,庄、老不但未告退,并可谓以庄、老入诗至此始成功。”⑦ 葛晓音先生认为:“‘庄老告退’如仅指文学中玄言成分的消退,确乎不错,如果理解成思想界玄风的告退,则又未必然了。……山水诗在宋初大行于世以后,玄学佛学仍然契合无间,而且更加兴盛。玄谈之风直到隋初才稍见革除。”⑧ 从上述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四位先生或从山水诗的作用和形态的角度,或从山水诗的产生的条件的角度,或从山水诗的内容的角度,或从整个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论证“庄老未退”。

    基本同意“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学者也是大有人在的。曹道衡、沈玉成先生在《南北朝文学史》中说:“晋、宋之间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在诗歌中发生的一个明显变化是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过渡。这一现象在刘宋时代就已经被人承认。……之后不久,就有刘勰、钟嵘的著名概括。”⑨ 骆玉明先生也说过:“尽管‘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说得过于简单,容易使人误解为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演化,是一种机械的取代,不过总的说来,刘勰的概括还是相当精彩的。”⑩ 他们的说法主要是研究“庄老”与“山水”二者的关系,认为以“庄老”为内容的玄言诗告退以后,山水文学便开始滋生了,这是文学的一个发展过程。

    从上面三方面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对刘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一语的讨论,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有的是从山水诗的产生时间的角度对刘勰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有的是从山水诗的内容和当时文化环境的角度认为“庄老未退”,有的则基本同意刘勰的看法,认为山水诗的产生是在“庄老”告退之后。我认为不论从哪个方面去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都要把这句话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当中来考虑,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刘勰的愿意以及整个文学发展的过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一句话中的“庄老”指的是什么,“庄老”和“山水”的关系是怎样的,“告退”和“方滋”又该如何理解?这些都必须用文学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也是本文要重新讨论的问题。

    道家崇尚自然,所以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庄发现了自然的山水,但是如果细读《庄子》和《老子》我们却发现事实不尽然。老庄笔下的自然大多数是为了表达他们的“道”,是为他们的思想主张服务的,和文学中的山水自然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摘引《老子》《庄子》中提到“自然”的文字,来看看他们的自然到底是什么。“自然”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五次: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

    “希言,自然。”(《老子》第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自然”一词在《庄子》中共出现八次: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庄子·天运》)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庄子·缮性》)

    “知尧、莱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庄子·秋水》)

    “夫水之于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庄子·田子方》)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

    从上面所引的原文来看,老庄的自然大多指的是“天然”之意,可以当做顺其自然来解释,指向的是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的状态,表达的是他们的“道”的思想,和文学中的自然,尤其是和自然山水有着根本的区别。钱穆先生认为“自然”二字,在先秦道家观念中,尚未成熟确立,因亦不占重要之地位可知。{1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老庄的哲学思想并不能直接导出山水文学,所以可以这样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庄老”并不是直接指的是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那么此处的“庄老”指的是什么呢?

    魏晋朝时期和“庄老”联系最紧密的当然是玄学。魏晋玄学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试图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东汉以来有很多人反对两汉经学,不同程度地宣扬老庄思想。自正始起,玄学托于《老》《庄》《易》,再到向秀、郭象时期,玄学成为了当时思想的主潮流。玄学所倡导的人生态度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当时名士反对虚伪礼教、崇尚自然。受到玄风的影响,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和开阔,其飘逸自然的特殊作用,使得魏晋时期的文学具有了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以及对自然的爱好与崇尚。

    在玄学思潮影响下,诗歌领域形成了以表现玄理为旨归的诗歌——玄言诗。《文心雕龙·时序篇》指出:“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勰在此论述了玄言文学的发展历程,随着玄学的盛行,谈玄的风气渐盛,玄学的内容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流成了文体,这就是玄言文学,其旨归是玄学思想,而不是直接指向的老庄的思想。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这一说法中,“庄老”指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秦时期的“庄老”的道家思想,其指的是在玄学盛行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玄言文学,特别指的是玄言诗。所以在这里讨论“庄老”同“山水”的关系我们主要讨论的应该是玄言文学和山水文学的关系,涉及到诗歌领域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玄言诗和山水诗的关系,而非庄老道家思想同山水的关系。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一个论断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玄言诗告退了,山水诗产生了,玄言诗对山水诗的产生起着阻碍的作用。其实从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前代文学对后代文学的作用,往往是有着双重的作用,玄言诗对山水文学的发展起到的也是双重的作用。

    玄言诗首先对山水诗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玄言诗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诗歌借助自然山水的描写来寄托诗人的玄学感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是为抒发玄学的感悟而服务的。这种采用以玄对山水的审美态度,观照大千世界,在体悟自然中抒发自己的玄学体悟。我们可以读两首这样的玄言诗,体会诗歌中山水和玄学的关系。

    萧瑟仲秋月,飚唳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壕上岂伊遥。(孙绰《秋日》)

    这首诗以“萧瑟”的秋景开篇,写出了山居生活中感受到的季节时序的变化,生发出歌咏自然之景的兴趣。诗人眼中的秋山是“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但是表现这样的秋景不是诗人的目的。在秋景里,他最终是以玄学之理来感受,“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领悟到荣华不会长久,不再兴起功名之心,只愿隐居林野的大道。在秋天的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想到了庄子与惠施于壕上谈“鱼乐”的情景,体悟了自然中本然的乐趣。这种乐趣则源于诗人对“澹乎无味”的玄理的领悟,是归于玄极、无待无求的安然心态。

    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玄言诗并不是一味的谈玄论道,诗中有相当的笔墨用于写自然之景色,但这种自然之景又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玄理的抒发,服务于大道的阐释。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在玄言诗中山水描绘的意义,这样的山水描绘无疑增加了玄言诗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山水文学的写作方法,为山水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山水文学脱胎于玄言文学,可能论者就是从这里得出这样的结论吧。玄言文学中的山水成分对山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美学的借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很容易看出玄言诗对山水诗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是玄言诗对山水诗的发展无疑起着另一方面的相反的作用。玄言诗中山水处于从属地位,山水并不具有真正独立的美学意义,虽然有少数的玄言诗中山水描绘优美,和玄理的结合也很自然,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玄言诗中的山水是为了玄理而山水,山水同玄理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这样的诗歌对山水诗的正常发展无疑会起着阻碍的作用,不利于真正发现山水之美,抒发山水之情。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玄言诗对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双重作用,现在我们把“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放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解,来探讨山水文学的发展演变史。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此处的“庄老”不是指先秦时期“庄老”的道家思想,而是指的是以“庄老”为内容兴起的玄学之风所引发的玄言文学,主要指的是玄言诗。而玄言诗对山水诗的发展又起到了双重的作用,而不是一个单向的发展过程。“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从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到先秦的道家思想,这种思想为玄学的产生起到了一个思想基础的作用,而玄学的勃兴直接促成了玄言诗的兴起,在玄言诗的发展过程中玄言诗和山水诗又发生了双向度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山水文学也得以发展。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刘勰的原意呢?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用当时的语言解释当时的话语。“告退”“方滋”在现代汉语里的基本意思是消失和产生的。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意思理解刘勰的意思很明显这条论断显得很武断。“退”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义“却也。一曰行迟”。“迟”于《说文》中释义曰“徐行也”,于此有“减除”“删节”“渐少”之意。由此我们得知“庄老告退”的“退”字并不是消失的意思,而是逐渐减少的意思。“滋”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益也,从水兹声”,段玉裁注释曰“凡经传增益之义多用此字,亦有用‘兹’者”。因此“山水方滋”之“滋”在此含义为“逐渐增加”之义,而绝非“产生兴起”之意。

    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了“退”和“滋”的本意,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翻译刘勰的这句话:“玄言诗逐渐减少,而山水诗逐渐增多。”把刘勰的语言放回当时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就大体理解了他的本意,然后把他的论断放回到文学史的大背景中,我们就更能清楚刘勰的论断的文学史意义。刘勰的这条论断不仅看到了玄言诗的来源,它来源于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也看到了玄言诗对山水诗的双重作用,在这种双重作用中玄言诗逐渐减少而山水诗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是文学内部发展的必然。所以说,如果从整个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刘勰的论断基本概括了从老庄到玄学,从玄学到玄言诗,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发展变化历程,刘勰的论断无疑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而回过头来看,从“山水方滋”的时间来讨论刘勰的论断,或者从“山水方滋,庄老未退”的角度来讨论刘勰的论断,这两种研究无疑都是缺少文学史的眼光的,甚至是对刘勰的误解。

    ① 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2.

    ② 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26.

    ③ 方勇.中国山水诗从产生到发展之我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02):1.

    ④ 魏宏灿.山水方滋,当在建安[J].阜阳师院学报,1992,(01):1.

    ⑤ 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70.

    ⑥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186.

    ⑦ 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

    ⑧ 葛晓音.山水方滋庄老未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系[J].学术月刊,1985,(02):1.

    ⑨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0.

    ⑩ 骆玉明.南北朝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64.

    {11} 钱穆.庄老通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426.

    作 者:赵 琳,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作理论与文化研究。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