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报告总结 > 正文

    夏剧音乐浅说

    时间:2021-01-18 21:16:29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宁夏由于受历史和地理原因的限制,本土音乐大都是邻近省区流传进来的。建国初期,在一批文艺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和当地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创研了一种有宁夏本地音乐特色的新型剧种——夏剧。夏剧的出现对宁夏戏剧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有突破性的成果。本文介绍了夏剧的特色及发展状况。

    关键词:夏剧;形态;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20-03

    一、夏剧产生的背景

    宁夏回族自治区,不管是在文化、语言还是习俗方面与它邻近的陕西、甘肃、山西等都十分的相似。在戏曲方面,很多在宁夏流行的本土剧种,都是和这些邻近省区相交错流传的剧种。这种现象与宁夏为1958年新立省区以及历史上的地域变化和移民较为频繁的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

    宁夏自有史以来,一直是“秦”地的一部分,长期由关内道(陕西省)管辖。尤其是历代作为边防重地经营建设的固原地区,向来以“关中之屏蔽,秦陇之咽喉”(嘉靖《固原州志》)著称。《嘉靖宁夏新志》载:“国初,立宁夏府。洪武五年废,徏其民于陕西。九年,立宁夏卫,隶陕西都司。”记载了明初为了对付元朝残兵反扑,主动撤出宁夏境内的全部军民,造成一个真正的防御地带。后又派将领在陕西等地“徏五方之人实之”。大批陕西军、民、商、官到宁夏建设军屯经济。当地的语言、风俗、文化等无不受陕西的影响。所以说宁夏的地方剧种——秦腔、迷胡、曲子等明清以来长期与陕西交叉流传,是有历史根源的。

    在宁夏经历了数代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在1958年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一个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被创建出来,那就是夏剧。

    自治区成立时,中央和部队的文艺团体抽调了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来支援宁夏文化建设,区、地市、县三级都成立了戏曲剧团。当时,文化主管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地方戏实验小组,并派人购置了乐器,成立夏剧实验剧团。随后又决定将发展新剧种的任务交给自治区秦腔剧团来负责,由自治区文工团和京剧院调来熟悉戏曲的音乐工作者协助。

    1959~1960年,程宏、刘同生、龙九如等在银川、中宁、盐池一带找民间皮影艺人李占海、张猫头等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宁夏道情板腔的详细音乐资料。自治区秦腔剧团于1961年排演了《卖碗》《吹鼓手招亲》等一组折子戏。试演征求了意见之后,于1961年排演了《华庭会》《碾米》《八郎送饭》等一组折子戏。这两批折子戏是由民间艺人李占海与自治区秦腔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程宏、张继信等合作,并在甘肃省陇剧团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改革排演出来的。试演之后,得到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极力赞扬和肯定,也得到了全区戏曲剧团和民间班社的积极响应,其中中卫县秦剧团尤为突出。以作曲赵相如为首组成的新剧种(当时名为中卫渔鼓戏)实现小组,陆续排演了六部大型实验剧目。银川市、海原、中宁、青铜峡等地的秦腔剧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大演现代戏的热潮中,由陆续改编、创作了《闹年》、《新媳妇回来了》、《做案板》、《相亲》、《种糜子》等方言戏曲剧目,把新剧种的发展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1989年在全国第二届艺术节——西北荟萃期间,宁夏的大型夏剧《皇封乞丐》在西安演出。1991年5月份,《皇封乞丐》又重新加工排练,参加了山东淄博举行的全国“天下第一团”的汇演,荣获了六项大奖。《皇封乞丐》的成功演出,标志着以宁夏方言演唱的夏剧的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二、夏剧音乐的艺术特色

    (一)声腔

    夏剧,是在宁夏道情戏板腔和宁夏本地民间曲子戏的曲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其发展形成,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新板腔曲牌程式。

    宁夏道情是民间皮影戏采用的一种板腔,它的音乐程式比较简单规整。夏剧在道情板腔的基础上,采用加衬腔、装饰、扩展、垛句、甩腔、移调等方法,发展成一套可抒情叙事,又可根据剧情人物需要发展变化的苦音、花音两套不同色彩的新板腔系列。

    夏剧的板腔特点跟道情戏的基本板式相对比,有以下不同:

    道情:慢板(一板三眼)、二六(一板一眼)、飞板(一板一眼)、滚板(紧打慢唱)。腔随调走,两句一段,唱时不用乐器伴奏,一般一句唱分两小段,中间用过门串联,下句留板反复演唱或加“嘛簧”(帮腔)落调和转换板式。

    夏剧的声腔主要是以道情腔和其他一些宁夏本地小曲的声腔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在道情腔的基本板式基础上发展的声腔有以下几种:

    1.慢板,它的板眼形式是一板三眼,起落板规律是板起或眼起板落或眼落。独立板式,两句、四句或者多句式,一般叙事性的腔随词走,较少加衬腔或装饰。抒情性的唱腔,则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加衬、加腔、加垛来发展变化。

    2.慢中板,板眼形式为一板一眼。起落板的规律为板起或眼起板落。

    3.中板,板眼形式为一板一眼,起落板的规律为板起或眼起板落,独立板式,可慢可快,可长可短。主要用于叙事,也可以作为过渡板式用于慢板与其他板式之间,抒发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4.快中板,板眼形式为一板一眼,起落板规律为板起板落或眼起板落。

    5.快板,板眼形式为一板一眼或者有板无眼,起落板规律为板起板落或后半拍起板落,独立板式。可长可短,可抒情也可叙事,也可以做为过渡板式与其他板式衔接。

    6.散板,板眼形式为无板无眼,可长可短,可做导板用,也可以作过渡板式用,也可以作为抒情叙事的独立板式用。

    7.紧打慢唱,板眼形式为有板无眼,可长可短,可抒情也可叙事,也可作为过渡板式与其他板式衔接。

    还有其他一些声腔,有耍孩儿,牛牛歌调,放风筝调,送情郎调,数板调(又名义串铃调),天平年调,茉莉花调,九连环调(又名珍珠倒卷帘调)等,它们的板眼形式都为一板一眼,起落板规律都为板起板落。

    夏剧还在道情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当地流传广泛的民间小曲,所以,不像道情戏那样,单纯的作为插曲运用,而是将其发展为一种一曲多用的曲牌或板式,单独的与其他板式串联起来用。

    (二)演唱以及伴奏的发展变化

    道情腔,是由道教经韵发展演变而成的。演唱上讲究高腔大嗓,高亢激昂,却缺乏抒情委婉。夏剧在保留了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改为真假声结合、大嗓小嗓并重的演唱方法。通过多种行腔润腔手法的运用,高可响遏行云,低则柔美缠绵。根据剧情人物需要的行腔用嗓,在演唱风格上形成多种变化,增强了声腔的表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夏剧属于新剧种,所以在发展的途中除了道情腔之外,也难免不受宁夏本地流传较为广泛的秦腔和眉户的影响;同时,夏剧的音乐还采取了宁夏民歌,从风格上看,又与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区的民歌相近。如人们熟悉的“数花”,旋律优美动听,与秦腔、眉户的旋律有着两种不同的风格,也曾多次出现在夏剧中。

    宁夏地区各地的语音多有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四声调值上的差异上。宁夏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官话)系统,其内部可以划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大区域。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宁夏北部川区话属于兰银官话银川片和银吴片,南部山区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陇中、关中片。今天的宁夏方言,从语言面貌上看,除固原地区、泾源、盐池话外,语音一般分为3个声调,阳平(二声)和上声(三声)合在一起,入声消失。声母系统与兰茂的《早梅诗》(《早梅诗》是明朝兰茂在《韵略易通》里作的,它给出了明朝官话的全部声母)大致相同;话语中保存了一部分古代汉语和比较多的元明清词语,如“社火、口外、支应、营生、怪道、包弹、待诏、迭办、赍发、耳风、路数、剪绺、一世界、打平伙、不上串、白眉赤眼、爱口识羞、不当豁豁”等。语法和西北其他方言大同小异。由于有了这种差异所以各地民歌的演唱音调又有所不同,由此产生了各地音乐不同的特色。所以夏剧的创作艺人在创作时试图既能融汇各地的曲调特点又能同各种不同的音乐曲调相结合创作新的曲调。夏剧作品《皇封乞丐》和《小两口算账》的演唱中都可以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宁夏语言特色。

    传统的皮影戏乐队,用叽呐子为主要伴奏乐器,用二股弦或板胡,四胡或二胡、梆笛、三弦、月琴、大胡配合,击节乐器用渔鼓、简板,锣鼓用大小两套。夏剧除了保留了原有的乐器之外,增加了民族弹拨、拉弦乐器和西洋吹管乐器,有的还将渔鼓改为按五声音排列的五支银筒组成的定音渔鼓。改变了传统乐队不跟唱腔,只奏过门、伴奏、帮腔的固定模式。主奏乐器改为板胡,用丰富多彩的托腔伴奏的手法,充分地发挥了乐队的托腔伴奏,烘托气氛、表现不同剧情的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三、夏剧音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夏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充着鲜活的生命力,正因为它的年轻也使它缺乏成熟。夏剧与宁夏本地流传的其他的剧种有着太多的雷同之处,秦腔、眉户、道情等在宁夏已有一定的历史,经历艺人们长期的演唱和加工,已经十分有宁夏当地的特色,已被大众接受。而夏剧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不仅要受到传统剧种的排斥,同时也受到时代对戏剧音乐冷漠的冲击。

    尽管如此,宁夏的戏剧艺人仍旧努力地将其变得更为完善。在《皇封乞丐》演出标志了夏剧的产生和成熟之后,相继在1993宁夏秦剧团又创作了《豫海英魂》,该剧唱腔既符合人物个性,又有夏剧音乐的共同点,进一步发展了夏剧音乐。至此,夏剧作品现在以有几部大戏,若干个小折子戏,虽然作品并不对多,但积累了大量的音乐材料,这就是基础,是继续发展下去的有利条件。以流行于宁夏地区的道情、坐唱、数花、民歌小调为基础创作出的有板腔体、曲牌体,有时代气息的夏剧日趋成熟,它表演形式活泼多样,既能表演历史传统戏,又适合表演轻快、活泼、诙谐的现代戏。相继在1999年创作出以1998年长江抗洪为背景的大型现代夏剧《中秋月》,受到各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夏剧作为戏剧艺术中一朵初绽的蓓蕾,还很稚嫩。夏剧音乐体系的完善,离不开艺人的努力、政府的支持以及艺术团体的关心。其中,人才是关键,各方面的支持是夏剧发展的保证。对于已有的成果要总结经验,勇于突破,使夏剧发展为更加完善的音乐体系,真正成为能够代表宁夏地方戏的实力型戏剧。

    夏剧,现在对于流行在宁夏本土的传统戏剧来说,还很不成熟,也没有传统戏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是它的出现对于宁夏这个戏剧音乐与邻近省区相交错的情况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虽然它的音乐体系在逐步变得完善的路途中会十分的艰难,受着传统老戏和现代音乐气息双重的冲击。但具有着宁夏本土特色的音乐、语言特色的夏剧,对于宁夏的戏剧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有突破性的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宁夏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2〕夏剧音乐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戏剧,2000(4).

    〔3〕中国戏曲曲艺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4〕胡迅雷.宁夏戏剧史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5〕张涛,王西平,等.红伶:侯燕的艺术人生[M].阳光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