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职业规划 > 正文

    微课助力教学变革,比赛提升教师能力

    时间:2020-12-04 15:09:58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总结经验,推广成果,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笔者对此次比赛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索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期为高校微课制作与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一、参赛教师分析

    参加本次比赛的教师共4232人,其中本科组1939人,高职组1215人,继教本科组341人,继教高职组737人,每项作品参赛教师可以有1—3人。

    (一)参赛教师的年龄分析

    参赛教师的年龄范围为22—62岁,主要分布在30—40岁之间,其中32—37岁的参赛教师数量最多,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中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初期,参赛积极性比较高,尤其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较为重视,这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相吻合。

    (二)教师性别及获奖情况分析

    在参加本次比赛的主讲教师(作品第一作者)中,剔除一条性别空白数据,共有2486条有效数据信息。其中,男教师900人,占总人数的36.20%;女教师1586人,占总人数的63.80%。在获奖的教师中,男教师513人,占获奖总人数的34.02%;女教师995人,占获奖总人数的65.98%,如图2所示。

    对男女教师的性别及获奖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如表1和表2所示。经计算卡方χ2(0.05,3)=9.237大于临界卡方χ2(0.05,3)=7.815,P(0.026)小于α(0.05),即参赛教师的性别对获奖结果有影响。其中,女教师在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数量上高于期望值,男教师在一等奖的获取数量上高于期望值。这可能也与参赛的女教师较多、男教师在技术手段的使用及表现上具有些许优势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三)教师职称及获奖情况分析

    在参赛教师的职称信息中,剔除数据空白项16条,剩余2471条有效数据,其中初级职称教师210人,占总人数的8.50%;中级职称1447人,占总人数的58.56%;高级职称814人,占总人数的32.94%。在获奖的1497名教师中,初级职称119人,占总获奖教师的7.95%;中级职称872人,占总获奖教师的58.25%;高级职称506人,占总获奖教师的33.80%,如图3所示。

    关于参赛教师的职称与获奖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如表3和表4所示。经计算卡方χ2(0.05,6)=7.587小于临界卡方χ2(0.05,6)=12.592,P(0.270)大于α(0.05),也即参赛教师职称和获奖结果之间是独立的,教师职称对获奖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可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并没有一定的优势,而刚入职或入职不久的新教师也不一定是弱势,只要能精心教学设计、用心开发制作,就会取得好成绩。近年来,由于重视对职前师范生及职后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这也是本次比赛中新教师表现突出的原因之一。

    (四)团队人数及获奖情况分析

    本次比赛中单独参赛的有1477个,两人组队参赛的有275个,三人组队参赛的有735个,近60%的作品都是独立作者。但对团队成员数量与获奖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如表5和表6所示。结果显示,卡方χ2(0.05,6)=26.386大于临界卡方χ2(0.05,6)=12.592,P(0.000)小于α(0.05),即团队有三个成员的作品在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上的获奖结果均高于期望值。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团队的力量还是比较大的,在比赛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建议教师们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二、参赛作品分析

    (一)地区分布分析

    参赛的作品分别来自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其中各地级市的作品总数、获一等奖的数量及获一等奖的比例统计分布,如表7所示。由于南京市的高校数最多,因而作品总数也最多;其次是苏州市、徐州市、常州市、无锡市;宿迁市和连云港市申报的作品数量较少。而获一等奖的比例最高的是泰州市,达到12.16%,南京市11.71%位于其次,之后是连云港市11.63%、徐州市10.53%等。由此可见,各市的学校数量不同、教师参赛积极性不同、作品质量不同,因此申报作品的数量与获得一等奖的数目并不具备正相关关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次比赛的公平公正性。

    (二)所属学科分析

    本次比赛各个学科参赛作品分布不均。本科组参赛作品所属学科前五位是工学、理学、艺术学、文学、医学。继续教育本科组参赛作品所属学科前五位是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文学。其中工学最多,分别达到33.11%和27.49%,而哲学、历史学和军事学则最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科组和继续教育本科组的教育学学科参赛作品比例均偏低,分别为4.40%和3.32%。可见微课作为“位微不卑”方便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资源,显然并没有在教育学科中引起足够重视,如图4所示。高职和继续教育高职组作品的学科分布中,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公共课程、教育与体育大类、文化艺术大类学科的参赛作品较多,如图5所示。综合所有参赛作品看,理工科多,文史类较少。

    (三)作品时长分析

    微课是短小精悍的教学资源,一般时长建议为5—10分钟。在此次参赛的作品中,本科组作品以10—11分钟阶段的最多,高职组作品以8—9分钟最多,继续教育组作品以9—10分钟最多。整体可见本科组的作品普遍时间偏长,高职组和继续教育组的作品较短,这与本科主要是陈述性、理论性知识为主,而高职与继续教育以应用型、实训性内容为主有关,如图6所示。

    (四)作品内容分析

    微课体现了教师针对特定教学任务,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并将教学的过程制作成为学习资源的能力。微课体现的是以学生认知学习和知识建构为主线的全新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是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笔者对参赛的2487个微课作品从微课类型、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三个类目进行独立分析,并将微课类型分为讲授型、答疑型、实验型、讨论型、其他五个子类目,将教学资源分为多媒体素材、课件、软件工具、教学平台、仪器设备和混合共六个子类目,将教学模式分为讲授演示模式、讨论模式、合作学习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五类,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讲授型的微课所占比例最高,为93.76%,而答疑型、实验型、讨论型、其他型微课所占比例非常少。虽然参赛学科之间的差异较大,但是不论是本科教师、高职教师还是继续教育的教师都偏向选择讲授型的知识点作为微课的主题。在本次比赛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采用了课件资源,占总体资源的55.58%,而软件工具、仪器设备和教学平台的使用较少,高校教师在制作微课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资源与手段还比较单一。另外,采用讲授演示教学模式的微课占总体微课的93.03%,案例教学模式占5.56%,讨论模式占0.85%,合作学习模式占0.36%,自主探究模式仅仅占0.20%。可见教师仍然喜欢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没有充分体现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理念。

    (五)作品技术分析

    笔者对本次参赛的微课作品按照录像、动画、录屏、混合及其他共五种表现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本次比赛中采用最多的表现方式是混合式,也即混合使用了录像、动画或者录屏等多种技术手段,占作品总数的43.70%;其次是录屏形式,占34.75%;之后依次是录像形式19.09%、动画形式2.42%及其他0.04%。大多数的作品进行了后期加工,并符合了多通道原则,尽量多地使用多种形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作品全程采用直接录播满屏文字的PPT或者简易的教师及白板的画面。

    三、评审组织与实施

    (一)比赛流程设计

    本次比赛活动分为报名申请、学校推荐、作品提交、作品审核、专家评审、复核评审、作品公示等环节。首先,参赛教师需根据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及比赛要求等内容进行设计与制作微课,学校根据推荐名额进行校内选拔与推荐,作品提交后由评审工作小组进行初步审核,再实施评审及复核评审。

    (二)初审及分组设计

    为了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此次比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除参赛报名表之外,赛事作品提交的视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教案)等参赛资料的任何地方不得出现院校和教师的信息。参赛作品提交之后,由工作小组根据学校提交的盖章版纸质申报材料,结合电子版汇总表,对平台上提交的作品数据进行多次核查,对作品的名称、团队成员、时长等详细信息进行核实,并将文件名称统一另行编码,以便于匿名评审。根据学科分类,将作品共分为42个学科组,其中本科22个组、高职10个组、继续教育10个组。

    (三)专家评审及复审

    专家评审采用专家集中观看作品、独立评审打分的方式。评审专家都是从各校推荐的专家库中抽取的知名教育学专家、学科专家、技术专家,本科组110个专家来自54所本科院校,高职组50个专家来自49所高校,继续教育组50个专家来自48所高校,加上40多位工作人员,共分了42个学科组进行评审。专家们评审前都进行了专门培训,学习评审标准,掌握微课评审方法,要求在评审中对每一件作品认真观看,认真评审,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负责。在评审过程中所有专家手机上交,所有作品匿名评审,专家独立打分,不评议、不讨论、不推荐,不为作品说好话,也不传递信息,不搞学校平衡,只关注作品质量,直到评审完成才取回手机。为了保证比赛作品能够体现江苏省整体设计与制作水平,教育厅又组织了微课专家对所有一等奖作品进行了复核评审。

    评审结束后,通过纸质反馈的形式,收集专家对本次微課教学比赛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专家们在反馈意见中表示这次评审质量高、组织严、作品好,整个比赛活动程序规范、过程严格、评审仔细、审核准确,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丰富生成性课程资源,对促进全省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形成的“匿名参赛、库选评委、回避评审、全程监督”的省级竞赛机制为微课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省市的微课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