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职业规划 > 正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0-12-01 00:07:21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物流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从课程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等方面,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对高职其他专业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work integrated learning”train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vocational logistics teaching reform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Liao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from the deconstruct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taff optimiz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create a real workplace environment and other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impale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other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combined.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mbined; logistics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vocational

    随着经济的战略转型,现代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技能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技术和技能,还应具有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协作等职业素养和规范行为。针对这种变化,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加强职业素养、规范和技能培养,重视学生职业规范和心智技能的培养,实现企业需求、学生个人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1 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起点是职业和工作。因此,课程建设应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教学团队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走访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对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的层次进行分析,然后对已经实施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估,重新梳理物流管理的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职业能力进行重新序化,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内容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中岗位的划分,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化,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重新排序;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划分教学单元,形成融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于一体的能力培养单元,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实践化,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

    2 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优化教学团队

    一流的“双师素质”教师能够敏锐地洞察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了解物流岗位信息,准确把握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物流课程体系。“双师素质”教师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于市场的实际需求,使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2.1 推行“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的培养机制,教学岗位与企业挂职岗位锻炼的双岗交替培养方式,面向学校教学和企业技术开发岗位双向培养。建立学校与企业参与的师资建设协调小组,组织和协调校企双方的师资培养。制定校企双方双向师资培养计划,定时间、定岗位、定内容、定目标、定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轮训培养。

    2.2 实施四大工程,实现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团队结构整体优化

    (1)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通过到大型骨干企业挂职训练、积极参与高层论坛、高水平学术交流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专业带头人的凝聚力、影响力、学习交流能力和专业建设的领导能力。同时,做好带头人的梯队建设。从企业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从深度合作企业中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负责指导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就业指导等专业建设工作。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合作,共同带动专业建设和改革。

    (2)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落实“一师一企”制度,大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有计划、 分批次推进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双师”素质。鼓励专任教师选择一家物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实践之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一家物流企业的物流仓储、售后服务、技术研发等情况,通过实施校企结对工程,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学到真经。另外,还可以通过教师帮助企业制定物流方案、开展物流市场调研、物流从业人员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物流项目技术合作开发以及做好到企业开展实习学生的阶段教学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基地维护等工作,使得校企合作达到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3)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进一步突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中坚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实力,重点培养骨干教师。一是提升业务素质。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校内外、国内外高职教育理论的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鼓励主持或参与教改课题,用培训研讨、学术交流、项目承接、课题研究等方法和途径,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二是提升实践素质能力。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一线,研究、体验、学习企业经营运作流程,力争能更多地参与或协助企业完成经营项目,积累企业实际运作经验,从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努力取得国家级技能鉴定部门颁发的相应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更深层次融合。四是全面培养青年教师,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4)实施“兼职教师建设工程”。聘请物流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专业教研室主任,直接参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并作为企业代表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聘请物流企业的部门经理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项目课程开发及教学;聘请物流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骨干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2.3 推行兼职教师“分层聘任、多方式授课”,丰富优秀兼职教师资源

    聘请兼职教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师资队伍结构性调整的现实要求,是成为进一步扩大高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确立了兼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授课教师职责和聘任条件,分别以专题讲座、课程任务、实践教学关键节点任务方式参与授课,降低兼职教师“教学特长”、“大课时制”的门槛。授课教师以实践教学任务对应工作岗位技术职务/技能等级设立准入标准,扩大了兼职教师选聘范围。并在聊城交通运输管理局的支持下,开发了10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

    3 基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3.1 推行专兼结合的“1+N”教师协同授课模式

    “1+N”教师协同授课模式的1就是“1”名课程负责人与“N”名兼职教师共同组建工学结合课程授课团队,“1”名课程负责人“课程主持”,协同“N”名兼职教师共同实施“N”个教学单元或实践教学关键节点任务的教学组织模式。 通过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任务解读、协同授课”,促进专任教师成长。专任教师主持教学过程设计,全程参与教学;为兼职授课教师导读“量身定做、任务细化”的方案,协同组织教学、文件归档等,将兼职教师授课集中于专业技能/工艺本身,搭建了能工巧匠“进课堂、展技长”平台,实现了兼职教师“精彩一项”到“精彩一堂课”转化;兼职教师授课典型资料、专业经验、企业实践的业务指导,同样也促进专任教师专业成长。

    3.2 组织实施多轨交互并行的项目化教学

    由于大部分企业真实项目容纳学生人数少,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真实项目中来,因此采取多轨交互并行真实项目化教学组织形式、策略和方法,其中,“真实项目”是载体,“多轨”是组织形式,“交互并行”是实施办法。

    在多轨交互并行的项目化教学中,成立若干仿真项目学习小组与真实项目小组同时运作,并在项目运作过程的关键点上交互开展相关研讨会,以达到学生学习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的目的。

    3.3 引入ISO理念和“看板管理”拉动模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

    “看板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拉动式生产模式,简单的说就是生产客户需求的东西,根据客户需求由后向前层层拉动每道工序生产,从而达到按时按量提供所需产品,根据客户需求安排自己的生产,而看板是实现拉动生产的一种工具。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先是社会评价毕业生质量,由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质量拉动,由后向前层层拉动每一门课程教学,由后续课程教学程序评价前学课程质量,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达到后续课程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的培养学习,最终符合社会需求人才质量要求。借鉴ISO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理念,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制定工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严格执行,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并及时进行内审和绩效考核;对不合格项要及时整改,要按照ISO质量管理理念,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引入ISO理念和“看板管理”拉动模式,首先要建立评价制度,明确不同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将督导监控、社会评价等现有评价手段融入到新的监督评价机制中。

    4 基于企业管理理念,营造校内实训基地真实的职场环境

    4.1 按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标准,布局现代物流校内实训基地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计、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为与物流企业同步,学院按CIS标准,对物流实训基地进行统一、规范、系统的环境建设,包括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素养、品质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团队精神和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构建了物流企业文化环境和氛围。

    4.2 新建物流文化展示室

    物流文化展示实训室(区)是现代物流实训室建设特色之一,能够展示物流发展历史,物流发展过程中的景物、设备流程,说明物流发展渊源和演化过程,以及现阶段的物流运作过程。主要设备包括各种物流设备模型、物流实物图片、触摸屏及物流资料库,特别是物流影视资料,让学员通过影视信息了解物流发展以及物流运作过程。

    4.3 引入企业理念,推行“6S”管理

    在物流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理念,运用6S现场管理方法: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修养(SHITSUKE)、安全(SAFETY),不断完善物流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评估指标。为此,学院制定了“6S”管理标准,加强物流实训教学现场管理,实施全面管理,实行现场定置定位管理,保持现场清洁规范。同时,学校以学生素养作为“6S”管理的落脚点,规范学生日常操作行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4 建设平台化、动态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4.4.1 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整合优秀、特色教学资源,开放资源环境,将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化,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平台;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研究、共享资源提供平台;利用平台发布现代物流业发展信息,搭建学校、行业、企业开展物流业发展问题研讨环境等。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由硬件环境、软件系统、数字化专业资源组成。数字化专业资源是整个专业资源库中最核心的部分,集成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行业的各类标准、法规、核心知识、关键技术、最新观点、典型案例等,依托互联网,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课件等载体形式,构建先进、通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整合、管理和应用各类教学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学、研究资源服务体系。通过对物流知识重组,为“教、学、做”提供资源应用的整合平台。根据行业和物流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补充资源库内容,以满足助教、引学、导做的教学需要。利用这个资源库,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指导操作;有利于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资源库平台提高物流业务开发与管理的效率。

    4.4.2 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竞赛资源库,将技能竞赛与教学相融合

    技能竞赛是一个引擎,技能竞赛可以驱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的建设与发展。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专业的全面建设,是一项提升专业综合实力的好举措。以技能大赛与教学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实训室建设,能够使实训室建设的针对性更加突出,并且以技能大赛体系为基础,很容易开发出新的实训教学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技能的锻炼、职业素养的提高。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学生、教师、实训条件等内部要素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支撑要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有所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日鑫,陈晓松.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3):94-95.

    [2] 曾华,张华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实施途径[J]. 教育探索,2008(7):77-78.

    [3] 刘华.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探索[J]. 教育探索,2009(8):146-147.

    [4] 陈解放.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 中国高教研究,2006(8):22-24.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