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职场法则 > 正文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0-12-04 00:03:03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通过对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深入探讨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对“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研究与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整体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并在教学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 计算机基础教学

    [作者简介]包空军(1964- ),男,河南舞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沈高峰(1978- ),男,河南开封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数据库应用。( 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49-02

    一、教学背景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大学新生的一门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适度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将计算机技能应用到专业实际工作中。因此,如何上好高校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成为当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共同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根据多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会,我们发现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1)教学目标不明。教学以应试为主的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和教师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和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而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造成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差。(2)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新入校的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差距较大,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很难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给教学组织带来困难。(3)课堂教学枯燥。上机练习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兴趣不浓厚。相对于理论学习的枯燥,学生更热衷于上网、聊天、看电影等娱乐活动。(4)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易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实践能力差等令人尴尬的局面。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但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计算机课程理论性强、较抽象、晦涩难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缺乏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际项目的应用训练。因此,真正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显得十分紧迫。

    三、“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模式的概念。案例引导教学模式源于医学教育的问题导向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学习、研讨和探究等活动,通过案例使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明确思路,进而提高能力。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巧妙隐含在经过教学设计后的具体任务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探索式的学习。学生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传授,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来获得知识,途径既包含对新知识的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升华。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案例引导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结合两者优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原理是教师在讲授课程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设计挑选相对系统完整的教学案例,然后依据每次的授课内容,将案例设计、分解成多个具体而又相对简单的实例进行剖析。每次课后,教师向学生布置类似任务,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和消化性学习,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主动性学习将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并实现了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但解决了知识点多、实效差、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等问题, 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变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作用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2.案例选择与任务设计的原则。案例引导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否真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就在于案例的选择与任务的设计。

    案例的选择应以具体的实例为基础,注重体现探究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案例选择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如PowerPoint章节的学习,先给学生“学院宣传片”案例,其中涉及路径线的使用、动画音效、插入声音文件、对象精确定位、触发器、排练计时等知识点,呈现图、文、声、视并茂的演示文稿,提高学生对学习幻灯片的新鲜感和求知欲。选择一个好的案例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任务的设计是“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任务设计要根据案例中的每个知识点,合理巧妙地安排任务,并与案例具有80%左右的相似性。注意不同点和相似点在知识结构上要有一定的连续性,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有可模仿的材料,也避免完全模仿的可能。由于案例有很高的可参考性,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基础,对知识点较容易消化、理解和掌握,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拓展知识和技能,在完成任务中学会分析、学会主动解决碰到的问题。

    设计任务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真实性。任务设计要把学生所学习知识与生活现实融合于任务,使学生对任务的认知是真实的、有用的。如在Word中让学生进行自办刊物“校园先锋”简报的设计制作,使学生学会版面的布局,以及分栏、分节、段落格式的设置、查找和替换、选择性粘贴、图片及图片工具栏的使用等,真正感受到理论知识学有所用。(2)完整性。可以把任务细化分解为若干具体的容易操作的子任务。如在Excel教学中,让学生对班级“学生成绩统计分析”分为几个子任务:工作表的创建编辑排版,公式和函数的创建,图表的创建等,介绍工作组的概念及其使用、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制作,所以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3)开放性。任务既要涵盖知识要点,又要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发挥余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任务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结果也允许是多姿多彩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充分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3.“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步骤。为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先设计与教学内容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一系列案例,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设计成多个具体而又相对简单的实例进行讲解,然后向学生布置相似的任务。一般将这种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分为七个步骤展开:(1)展示教学案例。“案例”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课堂上,首先把与本节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效果图以及相关素材展示给学生,通过素材和效果图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2)分析教学案例。针对案例教师应讲解一些关于案例的操作技能,对案例进行模块化分析。分析案例时,对比利用以往知识和本次教学知识分别处理后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引导,让学生熟悉该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案例相对应的知识点。(3)操作教学案例。教师充分运用本次教学知识,以边操作边讲解的形式制作出前面展示案例给学生,增强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了解知识的实际用途。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分析案例”两方面的详细分析,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想象力。(4)案例总结、布置任务。教师要把案例操作中的新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进行详细的总结,并指出实际操作时的重点和难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对图形、图像、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功能布置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既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又寓教于乐。(5)学生完成任务。这个阶段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上机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查阅有关资料,形成完成任务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针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问题,教师应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力。(6)对结果的评价。在这个阶段,学生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创意创新、主题突出、技术处理等为主要标准,对完成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评价。采取教师、学生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以及之间的互评,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对部分难点教师要重新进行示范,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7)总结与提高。经过前面阶段的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但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任务的具体实践者,因此难免存在因学生基础或能力的差异,产生学生两极分化或对某些教学知识点疏漏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注意收集结果评价过程中掌握的情况,与学生共同解决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梳理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巩固提高应用能力。

    4.“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完成任务、评价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教学法不仅实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身能力获得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案例演示、布置任务、任务点评等各个环节,明确教学目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相关概念生动具体,教学任务有趣直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2)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增强。“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得以充分体现。(3)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最终形成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完成任务为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点贯穿于案例中,又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从对案例的模仿,到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最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包空军,尚展垒.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7(1).

    [2]艾明晶,王丽,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2).

    [3]陈明.案例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有效模式[J].教育艺术,2007(6).

    [4]郑燕华.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5]谭建伟.对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材的理解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26).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