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录大全
  • 励志语录
  • 情感语录
  • 名人经典语录
  • 经典爱情语录
  • 网络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语录 > 语录大全 > 正文

    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1-02-04 15:07:3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农村教育县城化并不等于农村教育城镇化。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是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它可以使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和达到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实行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具有以下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初中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农民传统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农村家长及农村中学学生进城求读“意愿”强烈和教育公平的要求等。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87-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城镇化与县城化。“所谓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1]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农民职业及身份的转变;第二,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因此,城镇化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镇,而是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集聚资本和人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这就是说,城镇化并不是否定农村,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农村,从而使农民摆脱贫困,向城市靠拢,向文明靠拢。

    县城属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起着联系的纽带作用。“在中国的统计年鉴中,县城人口是城市人口,而不是农村人口,县城归类到‘城镇’,县城以下的农村归为‘乡村’。”[2] 县城在中国城镇结构的两个系列六个层次中属于“县镇”,仅比“县辖镇”(即农村小城镇)大。县城是县域的信息聚集与扩散中心,能够把大中城市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带到农村,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并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与县城化都是中国城市化的一种形式,只是范围和程度不同,城镇化的范围要大一些,不仅包括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县城这一过程,还包括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镇、大中等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这一过程。从城镇化角度而言,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逐渐改变着农村地区的空间结构,促使农村地区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人口随之调整空间分布与组合状态。因此,目前县城化是中国实现城市化的过渡形式,县城从空间上承担着吸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重任,发挥着在农村城镇化中的主渠道作用。

    2.农村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温恒福认为,“农村教育”这一概念有四种含义:“(1)农村教育是指县和县以下地区的教育;(2)农村教育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和县以下地区的教育;(3)农村教育是指县以下(不含县城)地区的教育;(4)农村教育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以下的乡(镇)、村的教育。”[2] 从对“农村教育”的这四种定义来看,农村教育都是和县城紧密相连,均以县城为分界线,把县城教育作为纽带来链接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笔者认为,从内容上来看,农村教育是指农村里的教育,主要包括农村初等教育、农村中等教育和农村高等教育。很显然,农村初中教育是农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的现实状况来看,农村初中教育主要是指农村公办初中学校对达到初中入学年龄的农村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同时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最高阶段。因此,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就成为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达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教育县城化不等于农村教育城镇化

    “农村教育县城化”与“农村教育城镇化”是两个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但又有所区别。“农村教育城镇化是基于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低下,教师流失严重等实际,拟将农村教育的主阵地由乡村逐步转移至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地区,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借离村离乡教育之手段,达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3]

    “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内容包括:(1)初中进城。即逐步将农村初中撤销,学生全部转入县城中学就读,实现初中教育的县城化。(2)小学进镇(乡)。一般的乡镇,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办寄宿制中心小学,有的因条件所限可在自然村办村级完小。县城近郊农村则可在城郊选址,联办中心小学,吸纳城郊农村及入城农民工子女就近读小学。”[4]

    由此可以得出,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范围要大一些,包含着农村教育县城化。二者都是以中国的城市化为背景,在加速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的。在此,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这里的农村教育县城化,主要是指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二是这里的农村教育县城化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指西部贫困山区。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的现实来看,随着“空壳”农村和“空壳”农村学校的出现,对于多数农村学生来说,初中教育县城化就意味着“农村教育城镇化”。

    三、关于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的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初中教育存在着学生大量转学、生源急剧减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学历结构、教师职称及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经费紧缺、教学设备短缺等问题,正面临着“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办学困境。在城镇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教育的萎缩,农村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正遭遏困境并面临艰难抉择。因此,实现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初中教育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他们使城市充满了活力,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农村,由于大量的农民工外流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越来越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空壳”农村由此产生。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沉寂一片,毫无生机可言。农村的边缘化、农村经济的衰退决定了农村初中教育的大规模萎缩,农村初中教育因此也处于弱势地位。“空壳”农村及“空壳”农村初中学校的出现,使得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成为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的一种可行性的选择。

    2.农民传统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农民逐渐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农民不得不承认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在社会变迁中占据一个比较满意或比较稳定的位置,他们不愿永远做农民或农民工,所以就把这种愿望寄托到子女身上。“他们想通过子女的升学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于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镇学校去。”[5] 农村初中教育的价值受到冷落,农民更加信任城市的教育。

    3.农村家长及农村中学学生进城求读“意愿”强烈。城市化促使社会流动骤然加剧,与“民工流”相伴随的是“学生流”。众所周知,随着中国农民工数量的增加,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学生家长或亲人随孩子进城读书。“陪读族”、“民工流”以及“学生流”的出现,充分表明了农村家长及农村中学学生进城求读“意愿”的强烈程度。

    笔者于2010年1月对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金盆湾中学和临镇中学两所农村初中公办学校的40位家长和40名初一、初二、初三不同年级的中学生进行了实际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农村家长中,多数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县城中学读书,除少数家长担心家庭经济困难,他们认为县城教育资源和质量都要优于农村,为了孩子的前途,只要是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就会考虑让孩子去县城上学并进城“陪读”。同时,他们还认为现在农村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的学业看做头等大事,将孩子送进县城中学读书也已经成为农村的一种风气。在受访的农村初中学生中,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表示愿意去县城读书,认为县城老师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学校环境优,可以开阔眼界长见识,只是多数学生担心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在谈到“你对‘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的改革措施有什么看法”时,他们多数认为“初中进县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公平,使自己享受与城里学生同等的教育,国家和政府应该采取政策大力支持。

    4.教育公平的要求。农村与城市的初中学生享受的教育机会是不公平的。“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6] 教育的不公平在城乡之间的表现是显著的。有人曾对中国农村初中教育中辍学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外部原因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7]。农村孩子去城里初中上学,大多面临两难困境:不进城读书,则升学无望,前途渺茫;若进城读书,又困难重重,往往无力排解。除了考试进入,还要承担比乡下就读显然要多的生活费用。此外,县城初中学生对转学的农村初中学生的歧视也是造成他们辍学的原因之一。

    “农村初中向县城集中,让农村中学生享受‘同城化教育’”已成大势所趋。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是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关键所在,使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和达到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因此,政府应根据城镇化的总体走势及农村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决策,不能搞全国一刀切。对于一般的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撤并,使农村初中向县城集中,逐步取消农村初中办学;凡继续保留下来的少数农村中学,应按照县城中学的标准,达到硬件要硬、软件要跟上的办学要求。而对于离县城或城市较远的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受城镇化影响较小,经济落后,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及孩子入城就读的种种困难,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于这些初中学校的投入,实行以城带乡“捆绑式”发展的办法,尽可能缩小这些农村中学与城镇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距,以确保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廉顺国.论县城在农村城镇化中的主渠道作用[J].河南科学,2005,(3).

    [2]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索,2005,(1).

    [3]李期,吕达.关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可行性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胡俊生,李期.农村教育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J].甘肃社会科学,2010,(2).

    [5]刘建荣.社会转型期农村基础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6,(6).

    [6]陈凡.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4,(1).

    [7]郑晓鸿.教育公平界定[J].教育研究,1998,(4).[责任编辑 魏杰]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