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稿大全
  • 辩论技巧
  • 演讲口才
  • 口才技巧
  • 口才训练
  • 谈判技巧
  • 朗诵技巧
  • 练声方法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口才 > 演讲口才 > 正文

    皮影在艺术市场的价值探究

    时间:2021-01-18 21:09:10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传统皮影戏绵延两千多年,流传极广,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由于皮影制作、表演中的弄影技术、唱工、灯光、影幕、乐器等因素的地区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地域、各流派的不同的皮影风格。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就是两个典型,是中国皮影的代表。文章就中国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的历史、造型、颜色、所唱剧目、唱腔等方面予以比较。

    关键词:皮影;起源;造型;颜色;剧目;唱腔

    一、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所处地域概况及皮影的

    历史渊源

    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庆阳市环县、庆城、西峰等地以及平凉市部分县区。其中发展较为完善、戏曲种类较多、工艺制作精美、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当属环县皮影。甘肃环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北部,属丘陵沟壑区,境内黄土残塬、撑地、梁、峁和崾岘比比皆是,人们多分散居住在避风近水的沟圈湾坡的窑洞内,这些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形成了环县道情皮影一些独特的特点。环县是正宗陇东道情的故乡,是代表甘肃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陇剧”的诞生地。陇东道情的精髓正是别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它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成为戏坛曲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滦州皮影是河北省唐山滦县一带的民间地方剧种,今又称乐亭皮影,或冀东皮影、唐山皮影,在那一带也俗称驴皮影。滦州皮影距京城较近,所受外界影响也较大。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作影人是一种雕刻艺术。唐山皮影是河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是当地人民按照自己的语言特色、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经过改造、培育后形成的。

    皮影戏的形成有着久远的传说,隋唐时随着佛教变文的兴起,逐渐发展成较为完整的影戏,宋代的影戏影响很大,以后改纸人为皮人,逐渐演变成“皮影戏”,随着“绘革社”的出现,影戏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作为中国皮影戏其中的两个小支派也都相继产生。环县皮影形成、发展和成熟于元明清时代,兴盛于明国初期。明代时,今环县的芦家湾乡、四合原乡都出现影戏班;清朝时环县的环城镇、洪德、曲子镇都有专门的影戏台,道情皮影大师谢长春正活跃于此时;民国时候,环县木钵镇、毛井乡、虎洞乡相继有专门的皮影戏台;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途经环县,在洪德乡河连湾村休整期间,曾邀请敬廷玺戏班为红军指战员演出道情皮影戏。关于滦州皮影,在《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就有对明万历年间手抄滦州影剧本《薄命图》的介绍,可见滦县境内在明代已有影戏,并有一定影响力;清朝中叶,民国初年,滦县就有柏各庄杨荣久影班、东黄坨龙振刚影班、西新庄陈文礼影班等,那时民间小影班比比皆是,把皮影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一脉相传,形成了地道的滦州影。所以说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的历史渊源基本一致。

    二、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艺术风格之异同

    (一)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的造型和色彩各具特色

    環县皮影作为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的代表,影物色泽素雅,色调和谐,着色以大红、大绿、藤黄为主色,兼用少许蓝色和黑色,均用纯色点染,这样渲染而成的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浑然天成。影物造型更是精细秀丽,雕工精细,刀口流利。影人身段高在30cm以上,比例更夸张,两手过膝,身条纤瘦,莲指修长。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或者羊毛贴上去的,武生的绫子也是用鸡毛剪制好粘贴于盔冠之上。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但最具特色的要算神、兽、怪角,更是造型夸张,形象逼人。

    滦州皮影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传统皮影的代表,影物色彩艳丽,女角的服装多用红色,男子的服装多用绿色,颜色对比十分强烈。人物造型较为写实,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影人身段一般高25cm左右,身条浑厚,整体造型上窄下宽,外简内繁,十分有特点,手指若伸若曲,抽象简洁。并赋以不同的服饰纹样和雕工细密的图案,单纯中显丰富,对比中求和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装饰风格。人物的长须长发是用皮刻制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动静分明。

    (二)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具有相同的艺术特征

    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在影物造型上都采用平面化设计,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二者影物均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等部分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皮影人物造型,都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用色简练,主要用红、绿、黄、蓝、黑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可以达到剔透而艳丽的视觉效果。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都是用阴刻。二者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的设计基本相同。

    三、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制作工艺之异同

    环县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滦州皮影制作拿到驴皮首先就得用石灰面浸泡漂洗三四次,大约大半月后待毛除尽,再用刮片一遍遍刮皮子,等厚度合适了再放在木板上绷平钉好,让它自然风干,才有现在看到的呈乳白色的雕刻材料。刮驴皮的过程相当不易,手艺人手上经常会磨出水泡。不是所有的皮子都能用,吃饲料和吃草的驴子皮子也不一样。

    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选材不同,但是制作工艺却大体相同,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进行绘图样。再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保持影人的色泽,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然后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几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连缀起来,再用一根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四、环县、滦州影戏所演唱剧目、声腔

    和乐器也各具特色

    环县皮影戏和滦州皮影戏作为一种戏曲,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它们在唱腔上形成很大不同。环县皮影戏作为陇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独特的唱腔,它是道情和皮影结合的产物,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吸取了陕西道情和本地民歌、小曲,融合了陕西、宁夏、蒙古等地的民歌、民乐、说书等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悠扬激越的道情曲调。过去的影戏一般都出自一人之口和一人之手,生丑净旦一口道出,两手对舞百万雄兵,这一点在全国都不多见,到近几年才出现男女分腔。环县皮影戏音乐旋律开阔优美,节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飞板”“新板”。“滚白”等多种,并有“伤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即唱腔中幫腔)的运用,形成了环县音乐的独特风格,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二弦、鱼鼓、海笛、简板、唢呐等。

    滦州皮影戏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调、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四胡、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等。

    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作为中国皮影的代表,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虽然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的历史大概一致,但发展到今天各自的地方色彩则尤为明显,由于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图腾崇拜、影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两地在皮影的制作材料、影物门类、雕镂造型、色泽、所唱剧目、唱腔、所用乐器上,都不尽相同,使得皮影艺术具有极强的地域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沈珉编.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冯骥才主编.民间皮影[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3]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纂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5]薛麦喜主编.黄河文化丛书·艺术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6]田自秉编.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85.

    [7]郭文奎主编.庆阳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8][英] 赫伯特·里德编.艺术的真谛[M].王柯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