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录大全
  • 励志语录
  • 情感语录
  • 名人经典语录
  • 经典爱情语录
  • 网络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语录 > 网络经典语录 > 正文

    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时间:2021-02-03 09:08:0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一、德国教师教育概况

    所谓教师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专业性或职业性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合格的中小学教师[1]。德国早期比较正规的教师教育体系,大约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威廉·冯·洪堡担任公共教育部长以后,对德国的初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建立起一整套教师培养、考核和聘任制度。这一制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逐步走向完善。二战后,师范学院除了重视师范性教育外,还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在教育科学理论和专业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能力。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同时也为了按照大学的水平和要求更好地培养师资,师范学院逐步地被并入大学,或成为综合大学的教育系。这一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其原有的师资水平[2]。

    德国的教师教育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处于世界师资培养水平的前列。教师教育质量决定师资水平,师资水平是国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德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程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其一贯重视发展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有很大关系。

    二、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述评

    1.职前教育

    1970年10月,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达成协议:在传统硕士和博士两级学位制度中,所有师范生在科学知识水平学习方面必须达到相当于硕士的程度,此为师范教育阶段Ⅰ;在师范职业能力训练方面必须有18个月以上的集中见习、实习期,此为师范教育阶段Ⅱ[3]。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应知”和“应能”两个方面的能力。其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师范教育阶段Ⅰ,也称为修业阶段。德国各州对师范专业新生入学条件都有严格的规定,即只有完全中学高级阶段毕业生才有资格申请高等学校的师范专业。要想获得完全中学的毕业证书,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学生要经过四年的基础学校教育,选择后被录取到完全中学的二年制促进阶段学校,经过两年学习,学习结束后如果不被淘汰,将成为正式的完全中学学生,再经过七年完全中学的学习,通过毕业考试,方能拿到毕业证书。也就是说,一名学生必须经过13年的学习,而且经过几轮筛选,才能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这一资格限定在德国是相当严格的[4]。因此,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得到了保证。

    学生从完全中学毕业后,要成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进入综合性或技术大学学习五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5]。学生可根据学校的课程情况和自身需求以及教职岗位的要求,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专业研究和辅修专业。学习期满后,学生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国家考试由大学教授、学校校长和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考试很严格,通过率约为90%。考试合格者即取得了见习教师的资格,进入下一阶段,即师范教育阶段Ⅱ。

    (2)师范教育阶段Ⅱ,也称为见习阶段。学生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由本人提交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证书以及大学文凭,申请担任实习教师,获得批准后才有资格到有教师培训中心的学校进行见习。在这个阶段,所有师范生要参加至少18个月的教育实习。根据中小学教育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对教师水平的不同需求,对师范生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见习教育。同时,师范生也根据各州教师法中对不同类型学校教师标准的不同规定,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实习前半年师范生要在大学接受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技能的培养,接下来的一年,师范生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听课、试讲和各种其他的学校活动。完成了实习工作后,师范生需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考试后,便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就能进入人才市场,参加教师招聘。

    除了上述两次国家考试之间的实习外,师范生从进入大学起,就必须联系一所中小学,每周到中小学听课半天,每学期到中小学实习2~3周,并且要完成实习作业或实习报告,这将计入大学学分。德国很重视教师的入职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师范生在正式走上教师岗位之前,还必须接受严格的且有针对性的入职培训。经过严格的入职培训,教师在任职前就已经具备了合格的教育、教学能力。

    2. 在职进修

    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继续教育”的概念在发达国家出现了。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在接受继续教育中更应一马当先,因而教师的在职进修受到了高度重视。德国全面而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在职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德国教师的在职进修途径有三种:一是在教师进修机构进行在职进修。教师进修机构由州一级的文化部组织,配有专门的校舍、教学设施、和专职教师等,相当于一所专门的学校。德国每个州至少有一所这样的教师进修机构。二是在区一级的教师进修点进行在职进修。教师进修点一般设在区教育局,采用课题法,教师报名参加,课题由教师自行选择,所选的课题基本都对学校具有指导性作用。三是参加校级的进修活动。校级的进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利用资料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设施为教师提供新资料、新信息和新的教学手段,一般是缺什么就补什么[6]。

    德国教师在职进修的内容包括执教方面、教育科学、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这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以完善。获得新的任课资格所需要接受的培训也是进修内容之一,如新开一门课程,教师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试才能任教。这些培训的方式很灵活,有讲座、实验、指导、网络等。而且教师在职进修主要是采用举办短期培训班的方式,一种是利用下午课余时间,还有一种是脱产培训,时间很灵活,解决了教师工作与进修的矛盾。

    上述三级教师进修体系提供的内容满足了教师教学手段更新、知识更新、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这样的培训并非通过制度的强制性要求教师参加,而是通过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来吸引教师参加,使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职业需要。教师能自觉接受继续教育除了与他们自身的职业要求有关外,还与政府有力的福利支持有关。如教师参加州一级的进修班时,路费报销,食、宿、资料免费,不但不扣工资,还因为教师离家进修给家庭生活造成了困难,州教育局还要给参加进修的教师提供工资补助。目前,德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人每年参加一次这样的进修班,这也是教育部门四年一次对教师进行督查的一个方面。

    德国社会重视各种成人教育。多元、开放的社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这些成人教育机构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以知识更新为目的的“再学习”,强调功能的实用性、内容的多样性,并十分重视学员学习的兴趣,其运行模式与州立教师进修学院差不多,只是更开放,自由度更大,无须控制和调节。这些教育机构同样也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以满足教师在本人学科外的进修兴趣与需求,使得继续教育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三、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启示

    德国重视教师教育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高水平的师范教育事业就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国民教育事业,没有高水平的国民教育事业,就没有高素质的国民,整个社会的总体水平也就难以提高。德国之所以能在两个世纪内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与重视教师教育不无关系[7]。德国教师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1.注重教学实践

    德国的教师培养体系注重实践性。这体现在教师培养的教学与实习过程中。学生从上大学起,就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另外,严格的见习与实习制度,使得他们在获得教师资格成为真正的教师之前,就具备了合格的教育教学能力。相比而言,我国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教师数量的基本满足,对教师的质量要求愈加突出。教师培养必须在具有更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学科平台上,根据专业化的要求培养教师。为此,部分师范院校或并入综合性大学,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或升格为更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打破传统模式,建立新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目前部分重点师范院校设立教师教育学院,采用“2.5+1.5”“3+1”“4+2”等分阶段培养模式,将学术性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来教学。这种分开教学的模式可以改变以往混合教学时学生不重视教育专业课程而导致教育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摆脱了以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况。

    虽然新的模式通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为未来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育背景和经验,跟以前相比已经取得明显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实践时间短、理论知识陈旧而不能满足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师范生得到有经验教师指导的机会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致使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不高,难以很快适应入职后的教学要求。同时,这种模式目前只在一些重点师范院校实施,尚未得到普及,一些普通师范院校的情况更不容乐观。这些院校多数仍采用过去的老模式,学校对实践环节不重视,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缺少组织和监管,也欠缺考核机制,任由学生自由发展,不少学生应付了事。学生实践时间不足,得到专业的教学指导不够,教学能力普遍低下,难以符合岗位要求。

    2.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对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控制而进行对教师市场的管理。德国更因考证难而使得教师成为“三大艰难职业”(其他两个为医生与律师)之一。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了教师质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资格的获得逐步有制度保障,但因为起步较晚,很多地方仍不完善,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师认证准入条件过低,程序也相对简单,认证机构的资质也不具有权威性。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一直实行直接资格认定,缺乏对其专业能力和实际教学能力的考核。师范生一旦获得教师资格证,其后就没有相应的针对其是否具备实际教学能力的考核和评审,他们可以终身任职。认证工作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缺少科学性。因为考试容易通过,考核相对简单,近几年,面向非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认证吸引了很多社会人员参加,其中包括一些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的人,这些人如果获得教职,势必影响教育质量[8]。因此,完善教师认证制度,提高教师准入条件,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3.重视在职进修

    德国教师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在职教师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新技能,能扩大教师的视野,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对他们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深化,教师在职进修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许多继续教育活动相继开展。这些活动,旨在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学在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因人力、物力、财力不足而无法开展在职进修活动的问题,成为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

    虽然教师在职进修的受重视程度高于以往,但我国的教师在职进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制度,也没有有力的激励措施来保证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时无后顾之忧。目前不少教师在职进修活动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学历层次,而忽视了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许多培训活动流于形式,仅为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有的教师仅为了增加自身资历,未能真正从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角度去进行在职进修。在充分考虑地方差异的前提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在职进修活动,要重在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的扩张和学历的升格。

    4.提高教师待遇

    在德国,全民族都很重视教育事业,教师职业备受推崇。一旦成为正式教师,就是国家公务员,终身不会被解雇,享有居于社会中上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并享有带薪假期和带薪培训期,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我国近几年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逐渐完善,并依法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水平。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与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有关。但是,在很大一部分公众的印象中,中小学教师仍不是一个理想的职业。在2011年教师节前夕,央视开展了一项关于教师职业的调查。调查表明,虽然教师待遇提高了,但大部分人仍然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认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高。这种现象跟历史上教育工作不够受重视,教师职业不够受尊重而导致教师地位低下有关,也跟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职业并没有明显的优越性有关。

    要想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一方面,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尊师重教,保障教师的权益,重视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教师要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获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竞争加剧的社会现实中,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必须从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连贯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有机地统合教师的职前培养教育和在职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4]黄亚妮.严格的教师职业教育——德国的师资培养和教师进修评介[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7-41.

    [2]李其龙,孙祖复.战后德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212-213.

    [3]高春香.德国教师培养培训透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59-62.

    [5]董亚杰.德国教师地位之高的背后[J].教育,2009(31):62.

    [6]刘丽红.德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02-103.

    [7]牛道生.德国师范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28-32.

    [8]崔红英.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9(3):146-148.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龚道娣)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