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条据书信 > 正文

    教学型医学院校课程特点及评估方案的设计原则

    时间:2020-11-30 21:07:5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高等学校分类形式很多,作为其中之一的教学型医学院校,其课程评估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应有所不同。文章主要就教学型医学院校课程特点、评估方案的设计原则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型 医学院校 课程评估

    [作者简介]金连海(1972- ),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口腔影像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辛程远(1981- ),男,吉林松源人,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王柳行(1965- ),男,河北武邑人,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吉林 吉林 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十一五”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等医药院校本科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王柳行。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2-0135-03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完善和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手段。课程评估的顺利实施有赖于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方案。

    很多学者对我国高校的分类及定位做出了具体的划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在评估和排序时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中国大学分类标准。类是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医学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然后再用矩阵式的排列从两个维度来描述大学的类与型。教学型医学院校为教学型的医学类院校,由于功能定位和学科性质与其他院校不同,其课程建设与评估的组织实施、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侧重点等与其他院校也应不同。

    一、医学课程评估的特点

    医学课程评估就是对处在高等医学教育状态中的脑力劳动后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评估,实质是对其精神产品的评价,它不同于物质产品的评估,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和活化性。同时,教育效益的滞后性及教育评判中可能出现的主观性等,也都会反映在课程评估之中,使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评估的基础性

    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课程及其各教学环节是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课程评估能综合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管理水平、设备条件和学生素质等基本状况。无论是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还是专业学科评估,都与课程评估相关。同时,各类评估的目的、效果,最终也都要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因而具有基础性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相关性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现行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按其学科性质一般分为四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医学课程前后连贯性很强,故各门课程之间相互依存,具有承上启下、相互关联的特点,从而形成课程设置的有序性和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因此,在评估课程教学质量时,不仅要考虑对教学实施过程和受教双方状况的分析,也要考虑前后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后续课程师生对前期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以使评估的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三)强调评估的形成性作用

    当今,课程评估的目的,除了区别课程优劣程度、鉴定是否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以评促建。课程评估从改进课程的教学活动出发,将评估结论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从而加速教学活动改革的进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受教双方的积极性,真正起到增加压力、提高活力、激发动力的作用。

    (四)重视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有利于消除对评估的对立情绪和心理压力,有利于调动“课程”的整体力量,实现自我调节、发展及完美。通过自我评估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不足,寻求改进方法和途径,才能不断地提高工作质量,以至达到自我完善。

    (五)注意动态评估

    随着科技发展,带来教材不断更新,课程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之中,“动”和“变”的因素是难以摆脱的。这里既有外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也有内在主观因素的变化,都将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程,也影响着评估的结果。因此在评估中要特别注意贯彻系统论的动态观念,加强动态评估意识。既要评估一门课程现有的条件、水平和已取得成绩,还要评估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尤其要评估其所具有的不断调节、改进自己的教学状态和教学水平,以及适应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只有注意了课程动态评估,才能真正促进课程建设。

    二、课程评估方案的设计原则

    (一)遵从导向性原则

    1.目标导向。课程评估的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导向。课程评估目标的确定应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课程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建立课程评估标准的实质是分析和明确学生对课程的需要。教学型医学院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所以其课程评估目标应符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定位,其课程评估标准应以学生掌握医学实用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为基点。

    2.激励导向。评估是一种目标管理手段,其真正目的是推动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务必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所以课程评估必须要注意政策导向,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在课程建设做出显著成绩与贡献的教师,应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鼓励和引导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比如,设立各种教学奖项;把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成绩,载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学业绩和晋升职务考核的依据。

    (二)遵从科学性原则

    1.把握评估指标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教学队伍建设、教学文件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组成。评估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课程评估实际上是检查和判断课程建设的水平,所以评估指标的确定,必须能反映课程建设的本质特征,必须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建设情况,其评估结果必须是课程建设的真实写照和正确评价。

    2.把握评估指标的侧重性和突出性。评估指标权重的安排上应有侧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由于职能分工不同,在人员核编、经费投入、条件建设、教学重点、服务社会功能等方面明显不同,所以教学型院校在课程评估指标的侧重点与其他院校也不同。比如,在师资队伍方面应注重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程考核方面应突出医学高实践性特点,在教学改革方面应侧重应用性研究,在教学效果方面应加大授课质量的分量。

    3.把握评估指标的可测性和简易性。评估指标应可测、可比,方便易行,以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评估项目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级评估指标不能出现包含关系,不能因为相关性太大而可以互相替代,避免指标体系冗长烦琐。对评价信息处理的方法必须科学化。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定量的要有明晰的打分标准,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科学处理。

    (三)遵从关联性原则

    医学单科性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对应性强,专业跨度小,主干课程多。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之间有很强的系统性、层次性、相关性和逻辑性,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较为稳定。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与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交叉在一起。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教学有关。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在课程评估方案制订时,要注意课程的相关性,要较好地研究并确定相关课程效果的界面,要区别不同课程在相关内容上各自的目标和要求,在收集信息时要作细致的区分工作。

    (四)遵从系统性原则

    1.评估范围的系统性。由于受到医学教育特点的限制,医学院校一般实行学年制管理或学年学分制管理。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课程评估的范围应是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必修课,又包括选修课;既包括公共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其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评估指标的系统性。在学校层面上,课程评估应使用一个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既能与上级部门课程评审(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指标相适应,又能在学校层面上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区分度。校级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合格课程等都应根据统一指标体系下的评估分数和项目得分来区别。这样既便于资料的积累和收集,又易于操作和掌握。评估指标应比较直观,不宜过细,又不能太笼统,指标过细通用性差,指标过粗区分度不好,过细或过粗都会影响评估效果。课程评估指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性指标,适用于所有被评估课程;第二类是特色性指标,专门为不同课程而设计。课程评估指标应涵盖对课程制定评估的指标,对课程实施过程评估的指标和对课程达到目标程度评估的指标。评估指标可分为三级:一级指标是主干构架和宏观控制点;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功能的延伸;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细化和分解,是围绕二级指标,又展开的一系列基础目标,是具体实现各项二级指标的评估要素和操作点。

    3.评估程序的系统性。评估程序应遵从“课程规划—评估动员—教研室自评—部、院、系核查—学校复查—评估总结—结果反馈”。如下图所示:评估程序不应中断,评估结果必须给予反馈,以更好地制定课程规划,调整课程设置。

    三、教学型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对策

    教学型高校是以培养本、专科生为主,以向受教育者传授技术和培养能力为己任,以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造就合格社会公民为目的,因此,它本身更多承担的是一种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职责。对于教学型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质与“精英教育”型高校的课程建设明显不同,它所侧重的并不是所谓的“高深”的课程知识,而是大众的、应用型的知识。因此,教学型高校应该抓住新形势,站在合适的高度,科学制定规划,充分把握评估的尺度和作用,形成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强化观念,深化课程建设内涵

    由于人事制度与职称评定等问题的存在,部分教师不愿意在基础建设上投入精力,而将主要精力倾斜到科研等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因此,高校要转变教师观念,将课程建设引向深入和持久,使课程建设不流于表面。教研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分层次落实责任,将课程建设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考核中去,确保课程建设健康地向前迈进。

    (二)优化设置,科学规划,创建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内容和体系,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重视系列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建设,创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要不断加大课程建设规划力度,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规划,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建设,促使课程教学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本身的要求,促进课程建设尽快地发展。

    (三)大力引进,重点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实质上很大程度决定于这个课程建设梯队的师资水平,教师的结构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因此,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在职培训、进修等手段,促使整个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四)加强合作,积极调研,实施目标化管理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这项系统工程中的各项因子,要引进目标化管理模式,通过量化考核标准,促使师资队伍、教学文件、教学运转、教学条件、考试制度等标准化,确保课程建设的深入和行之有效。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的办学模式所带来的优势,弥补学校课程建设的局限性。同时,作为教学型医学院校,加强与其他高校、医院、药厂的合作,利用医药企业的实践条件,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学习其他院校课程建设的优秀成果。对于教学型高校,尤其要加强合作,才能使课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2]高雁群.论大众高等教育课程评估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取向[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

    [3]王桂林,宋秀红.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的理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3).

    [4]黄应堂,段清宏,姚亚军,等.课程评估质量控制的研究与实践[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6(1).

    [5]刘在洲.教学型高校: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6]张翠芬.当前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

    [7]丁百林,焦文才,何叔愚.论高等医学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0(6).

    [8]冯超,张桢,石贵文,等.加入WTO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3(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