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跳槽注意事项 > 正文

    杜甫草堂导游词例文(12页)

    时间:2020-11-26 10:52:5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1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公元 759 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家由陇右(今甘肃

    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

    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草堂总面积有

    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 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他是草堂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步入正门,将看到的便是大廨,他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

    穿过大廨,徐行数十步,就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他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

     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 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第四重建筑——“柴门”迎面而开。步入柴门即可见草堂主体建筑的最

    后一重——工部祠。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 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 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 ,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

    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 ,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 、“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

    已毁坏。公元 761 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 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茅屋景区,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2

    各位游客,大家好:真诚欢迎您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欢迎来到

    文人故居——杜甫草堂! 我是您们的导游许楷成, 来自四川胖九。

     com 旅行社。我将以最好的服务来让您获取做大的快乐和更多的知识! 希

    望我的向导能给您带来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 1961 年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草堂的整个平面

    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游览线路为大门 -- 大廨—诗史堂—柴门

    ——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 50 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好了,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之前呢,让我先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生于 712 年,死于 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但出生在河南巩县。

     759 年因安史之乱被迫离开都城,经朋友帮助,从甘肃来到成都, 那么杜甫当初为什么要流亡成都呢?因为当时在安史之乱杜甫被罢官之后,忧国忧民,其实并无去处,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好友(严伍)在成都任官,为剑南关节度使,严伍听到杜甫被罢官的消息, 就盛情邀请杜甫到成都, 而且还推荐杜甫一个官职(工部元外侍郎) ,因此我们现在也叫杜甫为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称工部草堂、 又因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了将近 4 年写下了 240 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的。

    游客 们,经过了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

     () 大家可以看到。

     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

     杜甫在此间的所有诗歌

    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的无限韵味。

     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 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折射出唐王朝的腐朽, 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

     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样的悲叹再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一个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顷刻间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

    喊批判现实主义诗人。

     “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现代主义诗人郭沫

    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样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好了,游客们,拜读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3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我是杜甫草堂旅公司来的,大家可以叫我“小郝。

     ”

    成都杜甫草堂, 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

    759 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

    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

    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 心绪也较为宁静, 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 、《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 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恨别》、《病桔》 - 、《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 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

    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

    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

    位任姑娘不避让。

     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 任姑娘

    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

    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

    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 “其色如花”,

    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

    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

    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

    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

    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

    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 ”万

    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 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

    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

    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

     “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 ”

    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

    为这里水浅滩急, 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 又有人说是因当时

    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陆游诗)

    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

    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 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 712 年出生于河南巩县, 770 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

     他传世的 1400 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

    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所以后世

    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

    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

    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 上联”异代

    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意思是: 我(作者)与你(杜

    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

    众多诗人墨客中, 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 立志报国?但却不

    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 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 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

     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

     1958 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 765 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

    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

    丰年间( 11 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

    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

    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 年)和清代嘉庆十六

    年(公元 1811 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

    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

    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 240 多亩(包

    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 。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

    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 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

    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 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

     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 ,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

    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 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

     小桥左侧竹丛中, 有“水槛” 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

     “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

    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 、“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 “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 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 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 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 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 ,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 与下联 “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

    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 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 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 ,“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

    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 可以震动海内, 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 ,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 (“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 ,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 、“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 761 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 才使诗人

    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

    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

    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

    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 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许多

    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 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 为了

    弥补这个遗憾, 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 杜甫草堂博

    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

    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 。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

    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 、“清江一曲抱村流”、

    “卜居必林泉”、“柴 古道旁”、“野老 江岸回”、“草深迷市井”

    等杜甫 句描 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 ,左植“四松” ,

    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 竹上青霄,菜圃青青, 郁郁,

    人的老妻所画的棋 仍留在石上, 他的小儿女垂 的 倚靠在

    ,所有 一切, 都使人感受到 人生活在 里 那种 的田

    园情趣。而依川西 民居 格建造的 朴茅屋,又印 了杜甫“熟

    知茅 低小”的描写,令不 吟 出杜甫的《江村》 : “但有

    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

    参 杜甫草堂, 得一游的地方 有 道、 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 嵌、古雅 致的 “草堂”影壁以及 景秀 、 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 了。

    大家的参 。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