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 散文欣赏
  • 故事大全
  • 随笔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课外必读书目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阅读 > 随笔 > 正文

    中上古蜀人的来源、结构与层次

    时间:2021-01-12 15:07:4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中上古时期蜀地是一个移民社会,由传说、文献、考古三重证据可得确认。中上古蜀地居民呈多元混生形态,因移民、融合而产生历史层次性,其底层是上古蜀人;秦汉时期的移民,是蜀人的第二层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蜀移民,成为蜀人的第三个层次。秦汉移民有十二种模式,所形成的接触与融合,致古蜀人的結构呈动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氐羌僚等少数民族入蜀、侨置郡县,古蜀人的面貌基本定形。蜀地自古以来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聚集区。移民的主要成分来源于与蜀地相毗邻的西北、荆楚及周边的少数民族。

    〔关键词〕古蜀;蜀人;移民;蜀语;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H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9)03-0171-12

    蜀地、蜀人、蜀语都是发展的概念。不同时代,蜀地有不同的范围,蜀人有不同的构成,“蜀语”有不同的含义。历代传承的涉蜀文献往往歧解甚多,又夹杂一些神话、传说,使蜀地、蜀人、蜀语研究迷雾重重。例如《蜀王本纪》:“七国称王,杜宇称帝。”任乃强先生校注:“七国称王,在周显王世,距灭蜀只数十年,杜宇死已四百余年矣。‘七’字,应是‘巴’之讹。形近,时间亦合。”然古时“七”可为虚数或多数,常不确指,即所谓“以定数代不定数”。联系下文“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且战国虽有七雄但非只“七”国,则任先生以此“七”为春秋战国七雄之“七”,可商。下文杜宇“自以功德高诸王”的“诸”,说明这七王肯定不是中原的那些“王”,而是蜀地疆域的“王”。如果“蜀人”指的是杜宇部落,则“七国”是他周围的其他群落;如果七个称王的“国”也是蜀人部落,“杜宇”就是这“七国”的部落联盟长。《华阳国志》卷三又有“蜀先称王”,蚕丛“始称王”,柏灌、鱼凫叫“次王”,杜宇先叫“王”、后称“帝”之语。但这一时期“蜀”的范围并不会太大,更不会有疆域很大的大一统蜀国,这没有疑问。文献记载,蜀人与中原各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古羌人。①进入农耕社会后,蜀人逐渐与中原隔绝,连孔子、左丘明这样的大学问家也不知有川蜀之“蜀”。在秦灭蜀之前,虽然华、蜀同源,但蜀人语言与中原语言相较已有了很大的差别。语言是民族记忆、民族认同最重要的标志和核心要素,也是体现各族群关系最稳定、最可靠的证据。学界认为,原始蜀语与华夏语、羌语、彝语、景颇语关系密切。②秦人入蜀之后,原始蜀语作为秦汉蜀语的底层,且吸收了秦语、楚语的成分,成为独具特色的华夏语地域方言。据此,则中上古时期的“蜀人”不是“蜀族”,而是一个混合了蜀地少数民族、中原华夏族、蜀地华夏族,多元一体的混合概念。王毅指出,古蜀人包括土著、江汉平原迁入、西北氐羌迁入、黄河中下游夏商民族迁入四个部分。③冯广宏则认为,距今4100年前后的宝墩文化时期,人皇族、颛顼族和鱼凫族、古荆族同时生活在川西平原上,而且有了逐渐交融的迹象。文明程度最高的颛顼族,可能同化了人皇族,征服了蚕丛族。④

    这些观点,有可以吸收的合理之处,也还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一、古蜀人的底层:传说时代

    神话学原理表明,古代神话、史诗和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幻化的现实世界,并被称为“人类的童年美丽的事”。文献记载的古蜀传说最重要的母题就是古蜀民的迁徙,通过这样的迁徙,改造了蜀人的结构。

    1.《蜀王本纪》:蜀人起源传说

    旧题扬雄《蜀王本纪》是蜀地先民的创世纪叙事史料,记载从蚕丛到秦的一些史实,其书早佚,今本为明代万历年间郑朴从他书所引蒐辑。其中有蜀地史实,也蕴含一些神话和传说,内容很不完整,难以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解释。虽然有人提出并非扬雄所著⑤,但此书早在阮孝绪《七录》中即著录于史部,所载史实又多与《华阳国志·蜀志》密合,在当时的学术条件下,结合扬雄本人的治学态度与学风,不大可能臆造出《蜀王本纪》。言及蜀民迁徙,则有这样的表述:

    (1)蜀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

    按:这段文字列出上古蜀人三代更迭顺序,而且又“神化不死”“得仙”,明显是道家学说的逸闻,不尽可信。但“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则当为古蜀人跟随首领移徙的折射。古人居无定所,因此“有巢”构木,“宅兹中国”(何尊)。任乃强考证,蚕丛属于氐族,氐羌同源,原居康、青、藏⑥,到“鱼凫田于湔山”,则此时已入蜀腹地。“湔山”,《古文苑》王褒《僮约》及章樵注作“煎”,《尚书·禹贡》正义引郭璞《尔雅音义》又作“前”,具体位置各家说法不同,但不离今都江堰、彭州、茂汶、什邡一带。

    (2)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

    按:“从天堕”“井中出”“复出”这几个词,明确地说明杜宇部落的来源。杜宇其人,《华阳国志·蜀志》有提及,说他“教民务农”,又号“杜主”。《史记·三代世表》索隐和《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八引《蜀王本纪》都提到他。“从天”不可信,但从其他地方迁徙到朱提则可以得到确认,“止”,即居。“朱利”《华阳国志·蜀志》作“梁氏女利”,《水经注》卷三十三引来敏《本蜀论》作“朱利”。葛剑雄认为,杜宇是“不知确切来源的外来部族首领,与本地的母系氏族首领结合,成为蜀地部族联盟的首领,并且逐渐控制了蚕丛、柏濩、鱼凫诸族的人口”。⑦学者则多以为“朱提”乃汉武帝建元六年置,地望在今云南昭通。段渝提出,蜀、滇之间有一条五尺官道,“早在殷周之际,杜宇即从这条道路从朱提(云南昭通)北上入蜀,立为蜀王”。⑧但也有学者认为“朱提”应该是“朱氏”,地望在今崇州朱氏街。⑨“江源”即江原县,在今崇州。无论作何理解,杜宇带着他的部落来到蜀地,与蜀地江原部分联姻,全家和整个氏族最后定居在成都平原的郫县到汶川一带当无异议。

    (3)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