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 散文欣赏
  • 故事大全
  • 随笔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课外必读书目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阅读 > 随笔 > 正文

    文言合一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0-12-04 15:09:57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分析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文言合一的教学策略,以期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教学 文言合一

    语文教学中最有难度的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其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比例很大的一块。因为受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从教学设计上看,文言文教学与学情联系不够密切,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要求。就以从网络上搜集到的数十篇《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的教学设计为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大致环节包括:导入、作者介绍、创作背景、文学常识,领读或泛读或听录音正字音,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逐句逐段翻译课文等。几乎所有的文言文都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这是文言文课堂的现实状况。虽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曾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如不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变,则难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课堂教学有教和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思想观念冲突交流的互动过程,既不能无视其中的任何一面,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中任何一方的作用。如果教师所传授的都是自己独到的鉴赏体验和深刻认识,也无不可。但可怕的是,教师仅是把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资料去粗取精、梳理整合,或者大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至于是否是学生需要的,能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及素养,考虑还不够充分。这既无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在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新问题:矫枉过正。既然教师字字清楚,句句落实的知性化教学没有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处处落人话柄,那么就把流行的小组互动拉入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于是把僵化的语文课堂变成了看图片、看电影、听音乐,大家乱糟糟说一通的新式课堂。其中的弊端就是过分过度地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泛人文化倾向。而且还是极其表面化的涉及人文话题,任由学生脱离文本曲解文意,丧失了语文课之所以称为语文课的基本原则。不仅丢了传统课堂的严谨,还增加了更多的无序、混乱;不仅没有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产生了诸多新问题。

    若想从根本上改善文言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简单来讲要明确两点:一是文言文教什么,二是文言文怎么教。回答第一个问题会为解决第二个问题提供前提条线和现实思路,而第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明确文言文包括古诗词的本质特征。

    二、何为文,何为言,何为文言合一

    所谓文言文,自然包括“文”和“言”两部分。所谓“言”,是指文本中关于语言的基本知识,诸如字、词、句、篇的翻译,古代汉语中特殊的语言、语法现象,也就是传统教学中所重点讲授的部分。所谓“文”,是指文本所使用的藝术手法,表达技巧,思维方式,文本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秀的思想文化等等,即新型交流互动课堂所关注的人文性的来源。

    这一言一文,是古文的形式和内容。古文包括古诗词,是一篇篇有着完好形式和深刻内涵的统一体。因此,在讲授文言文时,要做到两面都关注到,不可偏废。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也就是要做到文言结合,一体两面不分彼此。言是形式,是外壳,是基本能力,是工具性的体现;文是内容,是内在,是人文性的体现。言便如同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实实在在在看得见;而文则是隐藏在其中的起到文化熏陶作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来源。前者令学生觉得语文课讲授的知识可用,后者令学生懂得语文课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论教学设计如何、教学方法先进与否,文言文课要做到文言合一都是必然的选择。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文”和“言”的教授顺序应该如何呢?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做法,其一是先“言”后“文”。就是说,先从语言方面入手,掌握字词句的确切意义,破除语言形式外壳,扫清理解障碍,然后从文章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方面来学习,品读鉴赏该文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二是以“文”带“言”,依“言”悟“文”。两者不分先后,交互进行,互为倚重。

    文言文教学应选择后者,原因有二:第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语言学习的过程应是从感性到理性最后到智性。也就是从文本的整体切入,大致了解文意,再深入到语言内部,梳理词法、句法,掌握解词析句的方法,整体阅读文本与局部探究语言相结合。在这样具体的阅读实践中逐渐提高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敏感度——文言语感。第二,从语言特点上看,言语和意义是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理解“言”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解释“言”的含义所使用的工具来源于“文”。在“文”的整体关照下,把“言”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将揣摩词语含义与解析文本情感内涵、艺术技巧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合理语境下的“言”的领悟。以“文”带“言”的方式,做到了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在活泼的教学方式的辅助下,这样的教学理念必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三、关于文言合一教学策略的思考

    以“文”带“言”,依“言”悟“文”的教学策略,可以大致区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串联词句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形式新颖多样的诵读为主。比如教师范读后,男女生混合朗读;再如,比赛式朗读。无论何种样式的朗读,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巧妙地将必须掌握的语言训练点溶解在其中。在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后,教师都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为全体学生讲授朗读技巧,并进一步或者直接提出对语言知识点的考察,以引导学生在体验文本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掌握知识点。这个朗读教学法,适用于有一些难度的或者情感非常充沛的文言文文本的教学,如《伤仲永》《木兰诗》《爱莲说》等。

    第二,以人文特征为指导方向,带出词句教学。将一篇文言中能贯穿全篇的人文话题作为教学的线索,利用对本话题的师生、生生互动,将文言基础知识固定在这个人文话题的周边。在互动过程中以合理的方式将词句、篇章知识输出给学生。而这一方法尤其需要注意把握讨论的范围、互动的方式、互动的覆盖范围、问题设置的公平性等等。既要保证人文话题来自文本,又要能将文本牢牢串联起来。既要控制互动讨论的层次——能涵盖所有必要的知识点,又要控制讨论的深度,体现教学的公平性。这一方法适合人文性较强的史传散文、寓言、传奇、小说等文言文本教学,如《夸父逐日》《陈涉世家》等。

    第三,以艺术形式为依托,渗透词句教学。在师生对文言文本中突出的形式特点、结构、手法等艺术表现方式进行理解、品评的过程中,以“文”带“言”,实现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这个教学策略,适用于艺术特征明显或杂感随笔类的文言文本教学,如《陋室铭》《桃花源记》《狼》《核舟记》等。这个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是四种教学法中最高的,需要教师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提纲挈领,抓住重心,在众多的艺术特征中找到最能突出文本特征又符合学情的那一个,还要化无形的艺术表现技巧为有形的生动的语言,对比古代的写作技巧、写作思维、艺术表达方式与现代写作的异同。这本就是一个很难做好的教学任务,更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配合文言词语知识的渗透,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第四,以关键信息为操作中心,贯彻词句教学。这个方法适用于能找到统摄全文的关键信息的文言文本。这样的关键信息可以是作者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艺术手法上的,可以是文本中的某个文眼性质的字词句。而关键信息的提取,考验教师的教学素质;关键信息的使用,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

    因为有教无类,所以教无定法。但是纵然教法千人千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都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个核心,抓住这个核心,就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诉求、贴近学生的思想、走进学生的内心,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裴跃进.教学名家谈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