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求职面试技巧 > 正文

    怎样使学生学以致用

    时间:2021-01-18 18:06:3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历史

    1.幼儿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的幼师教学计划,所设课程有语、数、理、化、史、地、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生活管理及认识环境、语言、数学、体育、音乐、美工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此时的课程设置有:语(汉语文学及幼儿文学)、数(代数、几何)、理、化、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及语言、自然、体、音、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由此可见,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课即“三学”(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六法”(语言、数学、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已具雏形,文化基础课门类较多,所占课时比专业课程的课时多。

    2.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

    1980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把文化基础课确定为政史地、语数、理化生,这8门课至今未变。“五法”即计算、体育、美工、音乐、语言。“三学”即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技能课把钢琴融入音乐课中,增加了舞蹈课。上述可见,该计划没有给选修课留出空间,课外活动太少,不利于学生智力、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1985年教育部又对1980年的教学计划作了修订,适当地调整了文化课、教育课、艺术课等课程的比重,其中,文化课约占48%,教育课约占19%,艺术课约占32%。“三学”依旧保留,幼儿常识教学法与幼儿语言教学法分离成两门课程,至此“三学六法”结构定型。

    1995年,教育部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课程设置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课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各部分课程比例分别为65%、15%、10%、10%,此方案确定了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而且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

    二、课程设置的现状

    1.学情分析

    近年来,中职的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究其原因主要有:(1)随着高校和普高的不断扩大招生,致使中职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大多来自中考的落榜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2)中职学校招生政策上的倾斜,为招揽学生,扩大生源空间,降低了入学门槛,学生综合素质偏低,而且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成了专业课的“配角”,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课程设置的思考

    课程结构中文化基础课过多,专业技能课、选修课偏少,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等师范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培养指导方案》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0%左右的课时安排文化基础课,如,数理化生、政史地等。此外,少数民族地区还要安排汉语课等。其他专业课占12%、专业技能课占16%、实践课占42%,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这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3.授课情况现状

    学前双语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中少数民族约占60%,来自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比较差,有些是一句不会说,有些是会说不会写,而且教学中教材均为汉语言,且使用汉语授课,这就给文化课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中职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究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为当前的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中职教育就必须适应学生从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有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来说,其适应性更强,理论和实践的渗透更加明显。近几年来,笔者对如何开设文化基础课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借鉴其他中职学校的经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和实训基地、在校生社会调查活动等形式,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课程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

    学前“双语”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政治合格、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中专层次学前“双语”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优秀教师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必须把握以下要求:(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2)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懂得学前教育规律,具有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有坚定的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中职学校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因此,课程设置是最核心的要素,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尤为重要。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总体结构可分为四大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实践模块。

    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的课程包括德育课、语数理化、微机等,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并进行

    基本技能训练,体现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理念。

    专业理论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其课程内容与就业有密切关系,课程设置可采用下列几种方式:可以是为就业的某一方向而开设;以从业资格考试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以学生的专业拓展而开设。

    专业技能模块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开展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的艺术技能和能力。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形成和巩固,它以专业课程为理论依据,是对本专业学生必须要求达到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如声乐、键盘、舞蹈、美术、游戏等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掌握本专业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课时量要满足训练目标的完成。其次,要提供必需的实训场地和设施设备,以保证技能训练的目标完成。再次,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教育理论的综合实践课。

    3.课程设置的原则、重点

    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对中职学校来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属于专业课、必修课的范畴,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放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并且在课时数的安排上有所倾斜,要保证专业课的充足,且要注重专业基础课学习与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上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而是更加重视理论课的应用性和技能课的实用性。因为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出路是就业。因此,遵循“实用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在文化课的设置上缩减课时数,增加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课时,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

    (1)对数理化生等课程,可以降低教学要求,删减繁难内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需要,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尽量避开学生理解、接受的局限。

    (2)遵循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增改通用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压缩文化课时的同时增设一些通用技能课,如开设现代汉语、汉语语音训练、普通话训练、心理健康、科技知识等课程。

    4.课程设置实行弹性化,注重岗位针对性

    因为中职学校的输出总是有较大部分直接面向就业岗位,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内容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动态要求,适时适度调整课程设置,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及社会招聘考试的要求及时调整。

    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过去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专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大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增设各类兴趣小组,同时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拓宽其知识面,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稳定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5.评价机制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多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以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为主。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如果只用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最好是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即由学校和社会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在学校,重在职业道德、文化课、专业理论的评定。我们采取了成绩评价目标多样化、方式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在社会,通过见习、实习由实习单位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最后两方面给学生一个综合评定。

    6.教学方法改革

    为培养合格的“双语”幼儿教师,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三年来,积极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大胆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具体做法有:(1)专业教学坚持实行“教、学、做”三合一原则。课堂教学与见习、实习相辅相成,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共同协作;(2)根据“双语”幼师专业的特点,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提高教学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3)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课程设置改革是否合理、实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评价和总结,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由显斌.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