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下载
  • 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求职面试技巧
  • 面试题
  • 笔试题
  • 职业规划
  • 职场法则
  • 职场培训
  • 升迁之路
  • 劳动法规
  • 跳槽注意事项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职场 > 求职攻略 > 正文

    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0-12-01 00:14:3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关键词】壮语区 普通话教学与测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33-03

    一、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现状

    当前,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几十年来,针对壮族人民学说普通话进行研究的专著、教材、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而其他针对广西人学说普通话的研究成果一般也涉及壮语区普通话的教学和测试。

    目前,较全面地对壮语区普通话学习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的有王均、梁敏、韦庆稳、覃国生所著的《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民族出版社,1979),该著作除介绍壮语概况,还探讨了壮汉人民互学语言的方法,开创了壮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先河。韦茂繁、韦树关所著的《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难点突破》(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则是通过田野调查,运用语音学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为壮族人学习普通话寻找规律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韦茂繁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至2003年第4期发表的探讨壮族人学习普通话的语音瓶颈的系列论文(5篇)也对壮语区较典型的语音偏误及纠正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余瑾主编的《广西普通话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则从壮语南北两大方言区分别选取代表点,以专章的方式运用中介语理论对壮族人学习普通话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偏误进行了描写,提出了纠正的对策。自20世纪末至今,广西有关部门先后组织语言文字工作者编写出版了3部普通话培训测试教材,其中均有壮语区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内容。自2001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教育厅先后组织了3届普通话水平测试论文比赛,征集了200多篇论文,并将获奖论文结集出版,共出版了3集,其中也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进行了探讨。

    针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相关研究不断产生新成果,数量之巨,无法尽数,在此不再罗列。然而,通观这些成果,不足也相当明显:

    (一)研究的全面性有待提高

    壮语区包括两大方言区、12个土语区,壮语各土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各异。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应着眼于全面,针对各土语的不同特点加以开展,才可能为普通话训练与推广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事实上,壮语各土语间的差异很大,同时又存在交叉、混杂、叠置的现象。仅以笔者的家乡靖西为例,其虽以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为主,但也有数量颇多的其他土语。其中,侬安话来自隆安,应属邕南土语;左州话来自崇左,应属左江土语;府话,与德保话接近;省话来自南宁,应属邕北土语,属北部方言。壮语区土语分布的复杂程度、其语言特点的驳杂远非已有的理论所能解决。

    研究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一是对两大方言的研究不平衡。壮语研究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均是北部方言强于南部方言。二是对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研究不平衡。相关研究多重语音而轻词汇、语法,语用的研究更是缺乏。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作为三要素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从语音角度对壮语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研究,其成果更为丰硕,这是正常的。然而,对词汇、语法研究的不足,使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全貌无法体现,也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即使是语音方面的研究同样存在不平衡,当前的语音分析多是对声韵偏误的分析,而对声调、语调等非音质音位的研究相当薄弱。

    对壮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对照的成果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对不同语言进行词汇对照殊为不易。《广西推广普通话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利用中介语理论罗列了部分壮语普通话中介语词汇,对词汇偏误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吕嵩崧在《靖西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容易出现的词汇失误》中提到了德靖土语区的靖西人说普通话的词汇偏误类型,其所论虽是单点的语言现象,但对于整个壮语区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总体而言,词汇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语法研究的成果同样不多。《广西推广普通话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分别以武鸣县城厢和靖西县新靖镇为代表点,与普通话进行比较。除此之外,成果比较缺乏。

    与语音、词汇、语法相比,对语言中更为潜性的语用的研究则几乎没有涉及。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

    当前,长期在壮语区推广普通话一线工作的具有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人员中,缺乏足够的具备语言学知识的人员,导致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因此,在几十年的研究中积累的这一大批成果,多为教学人员零星的经验之谈,其研究往往既不深入,亦缺乏理论的阐释。采用科学方法、运用语言学理论的成果并不多见,真正能对教学与测试起指导作用的成果数量不多。

    (三)研究手段和平台偏旧

    当前研究技术日新月异,然而,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并未紧跟时代步伐,较少利用现代技术开展研究。

    (四)研究队伍不够完善

    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学者的重视程度、参与度不够。这直接导致了研究成果的理论性不足,学术含量偏低。

    有壮语母语背景的研究者数量偏少。在当前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中,有壮语母语背景的并不多,他们对壮语缺乏了解,往往在分析上出现错误。如将某种土语甚至某个方言点的语言现象等同于整个壮语区,如此一来谬误自然不可避免。又如,所谓“夹壮”其实指的是说普通话时带有壮语北部方言口音,但不少研究者将其作为整个壮语区学习普通话的特点,这一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研究基础的错误。

    二、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展望及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研究作如下展望及设想:

    (一)对各土语区普通话教学和测试进行穷尽式的调查和研究

    壮语各土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各有特点。当前,许多人把壮语区普通话称为“夹壮”,这个概念极其笼统且不具备科学性,不能说明壮语区普通话学习的特点,甚至会误导。对个别土语区普通话学习状况的研究无法全面展现壮语区普通话学习的真正面貌。只有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进行穷尽式的调查研究,至少对各土语区的代表点进行分析,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进行穷尽式的调查与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研究条件已初步具备:

    1?郾数十年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开展穷尽式研究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语言应用研究的基础是基础研究的开展,换言之,基础研究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研究的成就。自1929年《科学》杂志发表丁文江的《广西僮语的研究》后,李方桂又出版了《龙州土语》、《武鸣土语》、《剥隘土语》等著作,使我们在上世纪中期就可以了解壮语北部方言、南部方言个别方言点的准确面貌。之后,对壮语所做的调查与研究成果渐丰。如:袁家骅、张元生著《武鸣壮语词法初步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58),韦庆稳、覃国生著《壮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壮语常用词汇(修订本)》(广西民族出版社,1981)、《壮语语法概述(修订本)》(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壮语量词》(广西民族出版社?郾1988)、《壮语新词术语汇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韦庆稳著《壮语语法概述》(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覃国生主编《壮语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研究室编《壮语词典》(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编《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覃晓航编著《现代壮语》(民族出版社,1995),覃国生编著《壮语方言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刘叔新著《连山壮语述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韦景云、覃晓航著《壮语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班弨著《壮语描写词汇学》(民族出版社,2010)等,这些成果或从宏观或就某个专题对壮语进行了描写、介绍、分析。此外,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对各地壮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做了介绍;吴小奕的博士学位论文《跨境壮语研究》对边境壮语与越南岱侬语进行比较,其中介绍了边境数个方言点的音系及部分词汇语法特征;郑贻青的《靖西壮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6)对靖西新靖镇壮语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编的《武鸣壮语语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介绍了属于北部方言的武鸣壮语语法;黄阳的硕士学位论文《靖西壮语语法》对属于南部方言的靖西话的语法进行较全面的介绍。而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分析的单篇论文更是不胜枚举。集大成者当是张均如、梁敏、欧阳觉亚、郑贻青、李旭练、谢建猷合著的《壮语方言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这部从开始编写到定稿历时40年的专著描写了36个方言点的语音,罗列了36个方言点的词汇,并简略介绍了壮语的语法特点。此外,还有各县县志对本县壮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简单描写。这些较为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即使是目前相对薄弱的壮语语法研究,也正有一批学者通过课题等方式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紧进行调查研究,如覃凤余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广西壮语、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卞成林主持的广西教育厅重点课题“壮语、岱语、侬语调查比较与跨境民族研究”,其中就涉及壮语语法的研究。相关研究已陆续有成果问世,将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中的语法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

    而语用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不少成果供研究者进行比较和推阐。如梁庭望的《壮族文化概论》对壮族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各个元素做了逐一分析,其文化构架较为系统和全面。班弨的《壮语描写词汇学》,蒙元耀的《壮语熟语》(民族出版社,2006),覃凤余、林亦的《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等著作同样涉及了诸多语言文化问题。涉及这一方面的论文也不在少数,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而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壮族在长期发展中所积淀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壮族社会、宗教、经济、教育、心理、生态、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新兴学科——壮学,为壮语语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基础材料,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中的语用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郾普通话推广及普通话教学为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在壮语区开展的持续至今的“推普”工作,尤其是自上世纪末始在壮语区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使人们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为开展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2006年至今,连续举办的5届广西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班,参训者多为壮族学员,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提供了较丰富的经验。波澜壮阔的“推普”以及由此衍生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造就了一大批极富经验的教师和“推普”工作者,如把他们的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将可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提供更具指导性的理论。

    3?郾语言工作队伍的发展壮大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条件

    近年来,广西的语言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突出的学者在注重语言理论研究、语言调查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入到普通话教学研究的领域中来,相关课题、相关成果不断涌现。而遍布于壮语区各地的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为主体的语言工作者,如通过一定的培训,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开展研究,将可以产生大量的有价值的成果。

    4?郾新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语料收集的难度,提升了语料收集的广度

    过去,语料收集的难度较大,语言点、发音人的选择均会耗费研究者的大量精力,且往往不尽如人意。自广西上世纪末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语料的保存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这当中当然也包括壮语区的语料。若当时及时建立语料库尤其是有声语料库,则相关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当可尽早且较好地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但这一问题在近期有望得到很好地解决,广西自2008年始开展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为研究手段和教学平台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应试人(每年约10万人)的语音资料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存储、调用、分析。相关语料的收集难度大大降低。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