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其他范文 > 正文

    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问题探析

    时间:2023-12-04 13:09:3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问题探析

      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工作范文网小编为此收录了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问题探析,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问题探析

      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又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更是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然而, 随着实践的深入,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如何正确认识和全面分析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兴利除弊,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干部工作民主两面性问题的现实表现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民主也不例外。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必须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干部工作民主两面性的客观表现,为最终解决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一)民主意识的增强,在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同时,影响了组织的权威性。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最显著的变化是民主环境逐步改善,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干部选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但同时,随着单一、封闭的传统选任模式转变为多元、开放的灵活格局,无论是干部工作的主体、对象,还是干部工作的方式、载体,都发生了新变化,由此给党管干部原则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组织的权威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淡化组织观念。实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公开选拔等制度后,干部工作的主体、方式呈现多样化,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下降,有的干部被提拔重用了,既不认为是党组织的培养,也不认为是工作的需要,而是将之归功于某个群体和个人努力的结果, 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下降,组织观念呈现淡化的趋势。二是弱化组织意图。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情况下,组织的意图与群众的意愿有时很难达到一致, 往往会有一些“票箱干部”突然产生,如果不是违法乱纪所致,组织对此一般会认可。有些地方为了确保组织意图的实现,在进行民主选举时,不得不将构成威胁的干部调离,或千方百计做代表的工作,由此使民主选举给人以变相任命的印象,诱发群众的逆反心理,损害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软化组织统筹。推行票决制、表决制后,虽然避免了“少数人说了算”,干部工作的公信度增强了,但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做法,片面追求了选任的民主,丧失了必要的集中,党委常委会在选人用人中的控制力被削弱,既不利于干部工作的全盘统筹,也不利于组织权威的牢固树立。

      (二)民主范围的延伸,在体现群众参与广泛性的同时,削弱了民意的真实性。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来,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新的拓展,从“少数人公认”上升到“多数人公认”,民意得到了充分尊重,民意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也越来越大。但也要看到,由于民意易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体现群众参与广泛性的同时,其真实性难以保证。一是信息不畅削弱了真实性。随着民主范围的扩大,参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对象越来越多,但公开被推荐、测评人的信息相对有限,参与推荐人员难以全面、充分地了解被推荐人德才、资历、性格等信息,从而无法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容易造成民意事实上的不真实。二是心态不正削弱了真实性。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为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提供了机会。但实践中,有的群众民主意识十分模糊,在参与过程中习惯于揣摩上级和个别领导人的意图,喜欢投其所好,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有的原则性不强,不能出以公心评价干部, 而是凭感觉、凭印象,甚至凭关系去画票;有的认为被考察人要提拔了,要成人之美,就抱着“送顺水人情”的心态,一味说好话,一味画“优秀票”,直接影响了民意表达的真实性。三是环境不优削弱了真实性。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环节,一般都是召开会议,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参加推荐、测评的人员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且与考察对象大多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容易受到时间、空间及关系、感情等方面的限制,缺乏一个免受干扰、充分思考酝酿的外部环境,加之受从众心理和团体、部门利益的驱使,大多不愿或不敢讲真话,结果人情票、关系票、随意票、违心票盛行,民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三)民主内容的透明,在实现干部选任公开性的同时,忽视了人事的保密性。近年来,积极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四权”,把干部选拔的标准、要求交给群众,把干部任用的过程、结果亮给群众,群众知情的方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深化,干部选任工作由过去的“暗箱操作”走向“阳光操作”,透明度更高。但一味地强调公开、透明,忽视了干部工作作为一项业务工作所固有的保密性,也会导致问题的产生。一是容易引起跑风漏气。在选拔任用干部前, 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开拟选干部职位、选人标准、任职资格、考察方法等情况,有利于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但同时,提前让干部群众知晓干部选任动向,容易造成人事安排上的跑风漏气,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干部群众的思想波动,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带来被动。二是容易造成考察失实。考察预

      告制度的实行,是为了更广泛地听取民意,但现在却成了某些“活动家”的发令枪,只要一发考察预告,他们就四处活动,利用推荐考察前的“时间差”, 暗中“做工作”,甚至到考察组“公关”,打听消息,提前谋划,无形之中干扰了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妨碍了干部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容易造成考察结果的失真、失实。三是容易影响用人决策。在干部选任中适当公开有关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结果以及拟考察对象的有关信息,有利于让群众全面地了解拟选干部的情况,但如果公开的度把握不好,也会给用人决策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干部人选酝酿阶段,组织部门在听取各方对拟任免人选方案的意见时,通常是左右为难,不通气是不尊重常委,通了气意见又多种多样,更有一些常委示好卖乖,提前将有关信息透露出去,给常委会最后决策造成了极大被动。

      (四)民主方式的变革,在保障公平性的同时,制约了竞争的有序性。在干部选用上,破除传统单一、封闭的选用干部模式,构建灵活多样、透明公开的民主选用干部方式,有利于促进干部选任的公平公正。但实践中,多途径、多方式选用干部,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同时,也制约了竞争的有序性。一是助长了拉票之风。《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民主推荐的结果要作为干部推荐提名的重要依据,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这里,得票数不是提名的唯一依据, 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问题在于,取消了标准的唯一性,往往就取消了标准的准确性,导致了提名的弹性和随意性,为干部拉票提供了操作空间, 其实质是变相地鼓励了干部拉票,就连那些埋头干事的干部也不得不违心加入拉票行列。二是滥用了民主权利。在干部考察、任前公示等环节,有的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真实问题,而是喜欢无事生非、造谣中伤,反映的问题真假参半,准确率十分低下,甚至捏造事实,写匿名信搞人身攻击和诽谤。实践表明, 选人用人的敏感期,往往也是告黑状、告恶状的高峰期。民主权利的滥用,违背了扩大民主的初衷,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带来了极大危害。三是滋生了不正之风。由于《干部任用条例》对参与推荐、测评人员的范围及推荐、测评的程序都有明确要求,一些别有用心的干部便处心积虑地钻空子,平时就注意处理好与有可能参加推荐、测评人员的关系,工作中做老好人,结果是一些工作能力一般、善于钻营的干部往往有较高的得票率,而那些事业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反而得票率相对较低。有些干部甚至在推荐、测评时请客送礼、拉关系、托人情,滋生了不正之风。

      二、干部工作民主两面性问题的原因探究

      干部工作民主两面性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国家,这种专制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干部中“官贵民贱”和“上荣下辱”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加之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党建立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领导管理体制,党内权力过于集中在各级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集权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匮乏。虽然近年来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更新,但人治思想还有很大市场,部分干部群众还习惯于把人的因素凌驾于制度和规定之上,有些群众对民主内涵不了解、对民主权利不珍惜、对民主结果不信任,极大地阻碍了民主进程。

      (二)民主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干部群众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和民主水平仍发展得不平衡,与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内在要求不适应。有的抱着消极的态度看待民主,对干部工作不关心、不热心,认为自己不是干部的最终决定者,选拔任用干部就是主要领导说了算,存在“无所谓”思想;有的用极端民主化的观点看待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出“要讲民主,就应当一切由群众说了算”;有的滥用民主权利,肆意践踏民意,违背了扩大民主的初衷,导致了民主结果失真、民主权威降低等负面效应,阻碍了民主化进程。

      (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制度的相继出台,尤其是中央“5+1”文件的推出,标志着干部工作民主化的制度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但从目前干部工作民主制度本身看,其在广度与深度、实体与程序、保守与开放等方面仍然不完善、不配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些干部工作民主制度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改完善。比如差额选举“陪选”、民主推荐中“重领导推荐、轻群众提名”等问题,尚未在制度建设中得到有效解决。

      (四)监督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各地围绕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目标,不断拓展干部工作监督的范围和深度,促进了干部选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但是,从监督的实际效果及其在整个干部工作中的地位来看,干部监督仍然是当前干部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干部工作的某些环节上群众监督乏力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险、同级监督太难、纪检监督太软、法律监督太晚等现象,导致监督失效。

      三、干部工作民主两面性问题的破解途径

      干部工作民主的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要实现兴利除弊、趋利避害的目标,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

      (一)贯彻民主原则,坚持党管干部与群众路线的统一。干部工作必须贯彻民主原则,把党管干部与群众路线统一起来。一要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必须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始终坚持党对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权、对干部标准和选拔方式的主导权、对重要人选的决定权、对争议问题的仲裁权、对工作过程的监督权,把党的领导贯穿干部工作的始终,防止干部工作自由化的倾向出现。二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认真落实群众的“四权”,依靠群众选贤任能。但也要防止将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绝对化,用群众意见取代干部标准,把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简单地等同于“群众决定干部”。三要严格依法办事。干部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严格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办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操作,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二)把准民主尺度,坚持扩大民主与提高质量的统一。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干部工作的趋势,但如果不把握恰当的尺度,无原则地扩大,则会造成民主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并导致民意失真、失信。一要不断扩大群众知情范围。要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让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要把当前领导班子职数配置及空缺情况、拟选拔的职位和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公布给群众。对拟提拔的干部,除了让群众了解和知晓其姓名、简历外,对他们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开。但同时,要把扩大群众知情范围与注重干部工作保密性有机结合起来, 不能凡事都“诏告天下”,做到应当公开的及时公开,可以公开的尽量公开, 不宜公开的严格保密。二要合理界定群众参与范围。要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 合理确定参加人员的范围。要注意吸收拟推荐职位的上级、同级和下级的干部群众参与考核。在换届或提拔个别重要干部时,在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与考核的基础上,应注意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和离退休老同志等有代表性的人员参与考核,提高群众公认度。三要理性运用群众评价结果。要对群众的评价进行归纳、分析、梳理、综合,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和层次参与人员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分值权重,重票不唯票。要对民主推荐和考

      察的结果与年度推荐和考核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把谈话情况与实地调查结果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变革民主方式,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统一。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要用发展的眼光,在借鉴中吸收,在吸收中创新。一是在干部选用环节上,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要进一步“敞开大门”,不断扩宽群众参与的渠道,以适当的方式让群众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来。要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注重吸收民意、尊重民意、兑现民意,真正把群众的“四权”落到实处。二是在干部选用形式上,要变单一性为多样性。要打破干部选用壁垒,不断创新民主选用干部的方式和途径,大力推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竞选、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形式,拓宽选人视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三是在干部选用标准上,要变平面式为立体式。要科学设置干部绩效考评指标,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

      (四)加强民主监督,坚持民主公正与有效监督的统一。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要确保选人用人的风清气正,必须把干部选用的全过程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一要扩大监督主体。要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靠广大群众不断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民主监督。要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选任干部相关情况,把干部选任置于社会各界监督之下。要加强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建立健全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审计、信访、计生、综治等部门经常性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实行联合把关。二要完善监督体制。要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对拟任干部要以适当方式在广泛的范围内公示, 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反映;在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逐项调查核实, 对调查结果要认真分析,向党委如实汇报,向群众及时反馈。同时,要不断完善考察预告制、试用期制、民主评议制等制度。三要严格责任追究。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坚持“谁提名谁负责、谁推荐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原则,在干部任用各个环节都要明确责任追究内容。对干部选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按照从严、从重、从快的原则, 坚决予以严厉惩处,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

      (五)优化民主环境,坚持民主要求与民主素质的统一。民主素质是扩大

      干部工作民主的基础条件,对干部工作民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民主素养。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教育,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破除狭隘的选人用人观念,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做好表率,树立强烈的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培育良好的民主作风,不断养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好习惯。二要加强广大群众的民主教育。要组织群众有针对性地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规定,通过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群众的大局意识,使广大群众正确运用民主权利,认真履行民主义务,正确处理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避免投感情票、关系票、人情票,提高民主质量。三要营造社会关注的民主氛围。组织部门要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作为,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提高其参与干部工作的热情。要重视人大、政协和计生、综治等职能部门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宣传舆论作用,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强大合力。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