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
  • 办公文秘
  • 报告总结
  • 致辞讲话
  • 条据书信
  • 合同范本
  • 宣传用语
  • 导游词大全
  • 党团范文
  • 毕业大全
  • 个人写作
  • 其他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发言稿
  • 讲话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脱贫攻坚
  • 谈话记录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范文 > 其他范文 > 正文

    在农村看电影的日子

    时间:2021-09-20 10:34:16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在农村看电影的日子

      最近,动漫姜子牙正在热映中,趁着星期天,在儿子的纠缠下一家人在离家最近的万达影院终于一饱了眼福。电影讲的是姜子牙众神伐纣后,本以为唤回世间的安宁,然而一场阴谋已经酝酿,姜子牙就此踏上征途,开启了一段惊险刺激的历程......

      故事构思精巧,特效精彩,频频瞠目,是部好电影。

      观罢,已近中午,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儿子说,现在看电影真方便,想什么时间看就怎么看,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可就难了,没有这样好的条件的。儿子不信,我就借题发挥,忆苦思甜起来......

      一帧帧镜头在眼前滑过,在那个精神和物质同样饥肠辘辘的岁月,当放映员拉在平板车在乡间小路行走时,车轮碾过高低不平的路面,吱吱呀呀的声音,犹如一块石子投入水面,夜晚的乡村顿时鲜活起来。

      秋收过后,田野里清清爽爽,此时麦种已播,家家粮囤丰盈,大人们不再像牛像驴一样,早出晚归地在田间劳作,孩子们也不再被指派割草、遛红薯、捡豆荚,去放羊守牛了。天气不冷不热,大好时光,这时候正是各村张罗着放电影的最佳时机了。

      放电影首先要选择一个宽敞的地方。

      我们村儿放电影的场地,就选在大队部的西边,一条南北向的马路通向王刺园和枣庄。面朝西有一块空地,面积有操场那么大,且地势较低,正是最佳的位置,电影布固在马路上,天还不黑的时候,就有人在那做准备工作,一块平平整整的帆布四周被线绳系住,固定在两根栽好的笔直的木杆上,就停当了。

      那时村里还没有电,放电影要靠一台发电机供电,后来村里扯了电,但电压不稳还经常断电,于是发电机是标配。我们村里平时也有一台,平时放在大队部的广播室里,不常用,放电影的时候,从放映机处扯电线顺到广播室里,长长的有一百多米,草蛇一般。

      就这一样一帘大白布,一部放映机,一张长方桌,一台柴油发电机。加上循环使用的胶片,这就是那个年代小村电影的全部家当了。

      放映员是个中年人,四十多岁,记得姓冯,老家是东庄的,在乡文化站工作。平时穿着中山装,笔挺干净,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一幅很神气的样子。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信息闭塞,人们文化生活贫乏,平时看场电影机会难得,盼星星盼月亮,这么好的事情,格外重视的。

      放电影的消息一般是通过村广播站广而告之的。这时架在队部和村头的广播会嗡嗡作响,广播员或者村长会在广播里喊道:“各位社员注意了,各位社员注意了,今晚在队部播放电影,《喜盈门》和《借东风》请及时观看,家里要留人,防火防盗,要注意安全。”只播一次,就家喻户晓了。

      还有一种途径是通过学校的传递出来的。学校人多,渠道丰富。

      我们班一个同学他的父亲是村里的干部,近台楼月,消息有时先从他那里传出来。说什么什么时间村里要放电影了,放的什么片子也能刺探得一清二楚。得了消息的同学们,便会四处炫耀,向村里的小伙伴或家里的亲人,手舞跳蹈,那自豪感和得意之情也是不要不要的。

      压抑着内心的激动,眼巴巴地等到上完最后一节课,放了学,同学们便飞快地跑出教室回到家里。把书包从背上取下,呼朋唤友的背着椅子和板凳往电影场地上的方向跑,边跑来边喊:“快去占位置了,快去占位置了!”一路欢笑,一身是劲。

      即便这样,撒丫子跑到地方时,最好的位置也抢了大半,有的地方空着,也被砖头、书包、树棍和瓦片占着,当有了主儿。更有绝的粉笔画出一个个的框来,写着名字,就是自己的了。放映机一般固定在中心位置,前面的和左右的位置最佳,这里离机子近,播放员有什么动静,机器有什么异常,都最先知道,是重点抢占的地方。

      真没有办法,抢不到,才退而求其次,去圈占别的地段了。

      为了占住位置,晚饭时都不回去吃,家里兄妹多的,可以替换着轮流着来,没有条件的只能忍着饿,等家人来了捎点吃的。一块玉米面饼和半个烤红薯都是美味。中间没事的时候,可以到旁边的空地上和小伙伴们耍,踢键子、下棋、占方、抓石子、丢沙包,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致勃勃的,玩的不亦乐乎。

      千呼万唤中,终于等到电影开始了。

      一道强烈的光柱打在前面的荧幕上,黑压压的人群中开始爆出欢呼声,随后都安静了下来,场边站着的外村人,由于来的晚,站不到好的位置,看到里面有空隙,便有意识地往里拥挤,站立的一排人就倒向场内,把坐着的人压翻一片,于是,传来一阵笑骂和哭喊声,有人便跑过来维持秩序,一阵叱喝,一切又归于秩序了。

      场地坐满了人,没有座位的就站在场四周,伸长了脖子。再没办法就找四周制高点,蹲墙头,也有小孩子骑在大人脖子上的,或爬上周围的树,一棵棵脚脖子粗的树,晃悠悠的,非常危险。

      也有人站在影布的后面,这里人稀少,看倒是看得清,无遮无挡的,但影布里面的人物都是反着的,人的思维不好纠正,看着比较累。

      远处的路上还有许多外村的人往这边赶,手电筒雪亮的光柱一闪闪的,忽明忽暗的是烟头,渐远渐近,又一个个地汇入到人群中了。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到别的村庄上去,较近的陈庄、后洼儿不必说,有时还会走很远的地方,一次去张黄庄,中间还渡过桐河,河水流湍、月光陆离,一行人在田间地头穿梭,那情,那景,那夜,那人,现在想想,也是挺刺激的。

      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其中每每回想起来,都津津乐道,不亚于后来玩红警、帝国时代游戏时的感觉。

      那时候放电影,一个晚上都要播两部,有时胶片是临时从别的村里送过来的,两个村里的放映机轮流工作播放的,为了赶时间,这个村里放映机刚放完,就被等候的人拿了火急火燎地赶到另一个村子,有时也有拿错的,便又折回去重新取。

      一盘片子放完,放映员换片子或倒胶片的时候,挂着在放影机的白炽灯亮了,周围的人群又开锅似地热闹起来,人们进进出出,喊喊叫叫,吵吵嚷嚷,至到电影重新又开始时,才又鸦雀无声。

      此时的治安队长正襟危坐在放映机旁,只露出一张脸,抽着烟,喷着烟圈,脸上凝结了一层冰霜,一声不吭,它是这里的镇台柱子。

      当然也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寻机兴风作浪。大多是一些本村的年轻人,凑这个机会挑衅滋事,无是生非的,甚至也有约架的,到外面找个地方一较高下。最后被家里的人一顿臭骂,灰溜溜地走了。

      繁星闪烁,晚风袭面。夜深,天气渐凉,有时北风渐劲,倦坐在地上的孩子们,会把后背对着风的来路,缩紧着脖子,在一场胶片滚动和视觉饕鬄的大餐中,也要坚持着自始自终地把电影看完。

      电影散场,场地上的一团人群,经过好半天才慢慢地散开,当本村的人已关门闭户准备休息的时候,通往各村的小路上还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外村人正三五成群地走在路上,他们争论着,讨论着电影的情节,直到那些声音一点点地坠入黑暗中而渐渐远去。

      那时放的电影都是带有主旋律,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上甘岭》、《地道战》、《铁道游击队》、《陈真》、《霍元甲》,也有农村人喜欢的各种戏曲电影《五女献寿》、《李天宝吊孝》、《借东风》、《花木兰》等,耳熟能详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末期,随着农村电视的拥有量增加情况才有所改观,人们看电影开始走进影院,在县城里,坐在舒适宽敞的观众席上,不再遭受风吹雨淋,氛围也是农村室外敞院所不能比拟的,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好像是《白发魔女传》,后来又看了《小倩》和《画皮》等。

      九十年代,录相厅在神州大地雨花般地盛开,花费少,更方便,各类影片可连续播放,想看到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时候,这时是香港电影如日中天的时候,武打片、警匪片数不胜数。《上海滩》、《威龙出海》、《不惑仔》都是这个时候看的,回肠荡气,百看不厌。

      再后来,大屏幕彩电普及,家庭音像开始流行,人们把电影院搬到家里。市场上各种光碟应有尽有,正版的盗版的可以随便选,质量好价格廉。买到家里根据时间自由安排,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这时,和以前的露天电影相比,也非同日而语了。

      六十年代的纸飞机,七十年代的煤油灯,八十年代的万花筒......每个年代都每个年代的记忆,占据着一代人的记忆。

      弹指一挥间,很多年过去了。

      如今农村人的娱乐生活亦丰富多彩,露天电影几乎已经消失,只是,人们在享受科技和生活带来的方便时,心里总会感觉缺少点什么。是曾经欢乐的淡忘,是岁月时光的流失,抑或是梦想与现实碰撞的无奈?各种滋味纷杂,又是谁一会儿能说的清楚吗?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有一种情怀,叫露天电影。

      回忆一个时代, 分享一段精彩。不禁又回想起,几十年前,人头攒动,那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的日子和情境来......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