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事指南
  • 创业起步
  • 企业管理
  • 市场营销
  • 开店指南
  • 创业之路
  • 创业故事
  • 互联网创业
  • 工商知识
  • 财务知识
  • 税务知识
  • 会计知识
  • 其它创业知识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创业 > 其它创业知识 > 正文

    架设连心桥,走上致富路

    时间:2021-01-30 00:17:24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2009年曾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的称号,该镇农技培训中心也同时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2010年,这个镇农牧业生产总值完成9059万元,是“十五”期末的7倍;居民人均收入达9978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2011年农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居民人均收入更上一层楼,达11500元。这是乌兰淖尔镇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党支部与居民群众关系的绿色通道、与居民群众传递真情的连心桥的最好写照。实践证明,乌兰淖尔镇基层党组织成了广大党员群众依靠、信赖、共同维护的家。

    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成立家庭党支部

    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结合农区党建工作实际,在泽园社区、富民社区成立了8个家庭党支部(党小组),每个家庭党支部(党小组)都通过选举产生了负责人,并实施了“123”工程(即每个家庭党支部根据本小组的特点,从种植养殖、瓜果蔬菜销售等方面帮扶2户贫困居民,使他们3年脱贫)。乌兰淖尔镇村民郭永胜一家率先响应,成立家庭党支部,以家庭党支部为依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帮助和技术指导,帮助近20户周边居民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由于他和他的家庭辐射带动作用,全市有260多户人家800多人受惠,实现了家庭致富。一些贫困农户在他们的帮助下积极开展保护地温室设施建设,每亩温室大棚一年收入近两万元,实现了致富奔小康的生活目标。38岁的孔玉祥在郭永胜家庭党支部的帮扶下,5亩日光温室大棚现在每年能赚七八万元钱,是原来种大田收成的好几倍。他指着平畴沃野中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大棚告诉记者:“这里本来是荒滩,如今成了人们的‘致富宝地’,郭永胜的功劳不小啊!”如今,当地农民收入已远远超过自治区农牧民平均收入水平,创造了沙漠地区发展温室大棚致富的奇迹。

    郭永胜以家庭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了“乌海市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将种植大棚的居民纳入合作社统筹,还组织社员到山东等地进行考察,并与山东签订了长期购种合同。他还引进补光灯应用、立体栽培等多项技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家庭党支部通过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在发展生产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致富。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庭党支部的带动能力,镇党委去年对家庭党支部成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家庭党支部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实施“四权四制”村级管理模式,促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乌兰淖尔镇认真实施“依法治村”、建设“民主法治村”等活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行“四权四制”管理模式。四权:指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都由党支部履行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四制:指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都按照决策启动、民主表决、组织实施、监督评议的运行机制进行。同时制定了农区居民代表监督等13种制度,通过广播、网站、公示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并组织党员代表深入到居民家中将“四权四制”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工作手册散发及讲解。通过对“四权四制”运行流程和作用的宣传,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村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积极性,两个社区共选出61名新的村民代表,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14名监督委员会成员。监督委员范围涉及人大代表、致富能手、社区群众多个层次,充分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创新机制。

    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乌兰淖尔镇以开展“双培双带”活动为契机,积极培养吸收郭金奎、王勇等一批种植能手加入党组织,使他们在支部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带头示范和技术服务作用,帮助带动了一批种植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结合近年来农区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的实际,镇党委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研究,组织成立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并利用外出务工党员节假日返乡探亲的有利时机,举办流动党员座谈会和劳动技能培训,交流务工心得,提升务工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

    以创先争优引领工作,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认真组织全镇范围内选树优秀党员活动以及“学理论、学技术,比致富能力、比带动能力”的“双学双比”活动。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党员“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头争创文明家庭、争当致富带头人、争做群众满意党员。活动中很快涌现出郭永胜、李军、王栓平等一大批“种植能手”、“先进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了“比致富能力,比带动能力”的良好局面。

    创建联合型党组织,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

    按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依托镇、社区现有资源,灵活建立党组织。

    建立区域性联合型党组织。把全镇区域内的单位党组织作为一个党建整体,建立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实行党组织“兼任委员制”,把辖区内有影响的单位负责人和个人选聘为党组织负责人,充分发挥区域内党组织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优势。

    建立产业性联合型党组织。结合农业生产特色的实际,设置跨区域的行业链党组织,着力推进温室西瓜种植的产、供、销一体化,实现党组织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强化党组织区域化管理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居民收入。

    推行“四民四促”工程,健全帮扶链条

    实施“富民”工程促增收。推行“九岗一链”运行机制,由57名党员分别负责政策宣传岗、扶贫帮困岗、科技推广岗等9个岗位的工作。通过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切实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党员的特长和优势为群众服务。同时,建立了一名党员联系一个富裕户、帮助一个贫困户的“三结合”致富链57个,充分发挥党员帮扶带动作用,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致富。

    实施“便民”工程促稳定。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实行“三包”责任制,即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镇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个嘎查(村),每月到联系点开展工作不少于4次;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活动,深入农户家中调查研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变上访为下访,消除了上访隐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氛围。

    实施“助民”工程促和谐。成立了镇、村党员帮扶救助中心,指派专人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困难党员和群众进行救助。镇里设立了“书记救助金”,每年由镇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救助资金,村里还设立了“爱心互助金”,2011年共对15名贫困党员进行了救助。广泛开展“解千家困,暖万人心”结对帮扶及包联共建活动,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结成互帮互助对子80个,并积极联系市委办公厅等机关和部门与库区困难搬迁户结成帮扶解困对子206个。

    实施“惠民”工程促就业。加大库区搬迁居民和未搬迁居民后续的就业工作力度,联系就业部门大力开发公益岗位,为辖区已搬迁居民提供公益岗117个。积极联系园区各企业,开发用工岗位,在联系的彤阳、家景、阳光碳素等6家企业中,安置各类岗位80余人 。引导居民转变就业观念,利用征迁后的补偿款积极开办经济实体。

    采取“结对结链”的方式,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如针对西瓜、甜瓜销售难问题,镇党委、社区党支部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售瓜活动,切实帮助解决农区居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创建“七支队伍”,建立以党员为主的领路人队伍

    乌兰淖尔镇在开展特色党建工作中,紧密结合镇党员的结构优势,建立以熟悉市场、善于经商为主的经纪人队伍;甘于奉献、群众爱戴的贴心人队伍;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为主的解惑人队伍;通晓法律常识、依法按章办事的明白人队伍;廉洁务实、勤政为民的公仆人队伍;勇挑重担、心系发展的攻关人队伍。镇党委充分调动“七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深入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开展调研,随时掌握群众在不同领域的诉求。

    总之,乌兰淖尔镇党委把党建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农区实际,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创建“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乌兰淖尔镇社会稳定,保持了经济繁荣的良好发展局面。□

    (作者单位:乌海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滨艳

    有关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