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录大全
  • 励志语录
  • 情感语录
  • 名人经典语录
  • 经典爱情语录
  • 网络经典语录
  • 经典台词
  • 当前位置: 工作范文网 > 语录 > 名人经典语录 > 正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引入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0-12-04 12:09:35 来源:工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工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体验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引入或设计一些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带动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其快速准确地理解所学理论,促进在心理和学识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具有以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难以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教学

    一、高校“原理”课引入体验式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体验式教学法的来源

    体验式教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最初是为了培训年轻海员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在提高生存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战争结束后,这种培训方式被人们认可并得到推广,在培训对象和培训方式方面有所扩展。

    2.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或设计一些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带动学生融入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快速准确地理解所学理论,促进在心理和学识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具有以往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3.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强调参与者将智力、情绪及行为全部投入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参与者在知识层面,特别是在价值观、个人情感、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有所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参与者的个体差异,顺应人获得知识的自然法则。不仅关注人通过教学获得的知识,更注重拓展和提升人的生命意义、智力发展、情绪培养及个性优化。

    4.高校“原理”课需要引入体验式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获得正确有效的思维方法。长期以来,此课程的教学方法多以“填鸭式”讲授为主,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门本该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急需改进教学方法。

    基于上文所述的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很适合引入“原理”課教学。因为它以尊重为前提碰触人们内心深处的执着信念与人生态度,并将学习效果深入人的情绪、世界观和价值观之中,所以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很适合“原理”课程的要求。同时,引入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大大增强这门课程的课堂表现力,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激发大学生深刻领会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校“原理”课引入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的原则

    这是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马原课的前提。在“原理”课上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要使课堂教学实现由“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把“讲教材”变成“用教材讲”,教师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自己运用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开发教材内容的能力。要在充分研究和解读教材、掌握翔实可靠相关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好课堂体验式活动的发展线索,理出哪些章节和内容适合进行体验式教学,将教材、资料、教法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精确设计体验环节,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讲授“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理论时,可引入“蝴蝶效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拔苗助长”等故事、视频动画导入课堂教学并串联起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并注重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的原则

    这是在“原理”课上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关键。以往的“原理”课可以说是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课,致使原本很重要的马原课关注度不高,参与性不强,接受并运用理论的效果往往较差。引入体验式教学法,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由单纯传授理论的讲授者转成为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探寻答案、分辨正误,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思考和体验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事,而非强迫或负担。此时的教师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可以说,马原课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是引入并实施好体验式教学法的关键。例如,在讲授“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从教室书桌的高长宽到自己的身高再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将本来抽象的“有限”与“无限”概念理解透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控制好体验式课堂的进程,明确自己是课堂教学体验活动的组织者而非指导者,让学生自主思考直至得出结论。

    3.强调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

    这是“马原”课引入体验式教学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发出者,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而且是为了所有学生。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生为本,师生之间加强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来要探究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议解答的方式,学生通过运用已知经验或知识共同探讨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相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正本清源,逐渐掌握好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绪论”时,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所了解的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两个人”,此时老师不要强加给学生任何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记忆长河中搜寻一切有关伟人的情景,然后在教师讲述和观看视频时感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大的人格魅力,产生由衷敬佩之情。这种引导和体验更能丝丝入扣、沁入人心,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崇敬,到进一步撇清以往的思想误区,为接下来的理论课学习打好基础。

    三、高校“原理”课引入体验式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案例教学式

    体验式案例教学是引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案例素材的趣味性、实效性、专业性及体验性,选择那些典型事例作为案例。例如,在讲授“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变”时,以我校为例,对区内藏族学生,可选择藏族神话传说中大鹏和乌龟的创世故事介绍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体验性更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另外,为了增强引入案例的体验性,还可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每个案例精巧地设计情景和问题,让学生体会其中内容并得出答案。例如在讲授“辩证法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时,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两个哲学概念非常陌生、难懂,可是当演示赫拉克里特和克拉底鲁关于踏入河流的漫画时,让学生想象面对河流时找出那句话具有矛盾、难以实现,让他们带着问题分组讨论、展开头脑风暴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后,通过点评学生的发言,教师得出总结性分析并使教材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其实,“原理”课的每个章节都可引入案例式体验,在理论导入、专题讲解和综合阐述时发挥不同作用。

    2.情景模拟式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关模拟情境,安排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师生一起对整个情景体验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从而掌握理论要点和难点。例如,在讲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通过提前布置给学生准备,在课堂上模拟一次“医患角色互换”的活动,借助设定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使学生进入医生、患者身份互换的情境氛围中,感受两种人的身份虽然不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却有相同的目标——尽快让疾病得到治愈,从而发现这一情境中存在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哲学理论,通过学生的情景体验,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感悟,直至学懂理论。情景模拟式还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感染力。例如,在讲授“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将《国际歌》作为导课与结课时的背景音乐,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学生们常常会肃然起敬,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角色互换式

    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带来更为便捷的信息传播和更加丰富的学习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原理”课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容易让学生以“无用”看待而导致不受重视。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互聯网时代的便利条件,选择那些内容较为趣味,或者与大学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理论部分,提前给学生拟定出讲授大纲,让他们积极备课、搜集相关资料及纂写教案,在做足准备的条件下安排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既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艰辛,更可以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可以鼓励在讲台上发言的学生向在座的各位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此时教师适当指导,可有效提升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角色互换,还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效果颇佳。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曾经多次尝试过组织学生讲授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关注、适合他们讲解能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章节,例如“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收效甚好。

    4.社会调查式或实地参观式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可以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所以,给学生教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原理”课,体验式教学不可否定地要通过走向社会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与精准感悟。因此,体验教学要能大胆地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实际运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和调研,在现实中进行最为真实的体验,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并深化和巩固所学内容。

    5.主题辩论式或主题讨论式

    这种方式是“原理”课上常见的体验方式,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的某一理论或观点设计成辩论主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队,在明确辩论规则和时间安排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搜集资料、纂写辩论稿,然后在课堂上大胆表述本队观点并反驳对方观点。例如,在讲授“原理”课最后一章“共产主义理想”时,可以“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为主题进行辩论,由学生唱主角,教师则掌握好整个体验不偏离理论主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提高学生的反思总结能力。

    四、高校“原理”课引入体验式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注重体验方式的多样性

    在“原理”课上引入体验式教学法,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对于不同章节的体验目的和情景设计,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区别对待各章理论,并有针对性地采用多样化体验方式。具体实施过程中,既可以轮流使用各种方法,又可以采取综合模式,将多种体验方法联合起来加以使用。例如,在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时,可结合苏联老电影《列宁在十月》,综合采取情景模拟体验、角色互换体验、主题辩论(讨论)体验等体验模式。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原理”课教学任务。

    2.注重体验效果的双重性

    由于体验主体的感受不同,体验式教学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效果。可能令自己精神振奋、自信满满,产生愉悦感和参与激情的效果,也可能带来挫折感并在一段时间里对学习失去信心。例如在讲授共产主义基本理论进行课堂辩论时,学生的表现相差甚远。那些知识丰富、思考缜密、态度认真、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都较突出的学生,则会发挥出色,并对体验式教学兴趣浓厚并积极参加、跃跃欲试,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收获更多自信,课堂体验效果较好;而那些知识储备不足、性格内向表现能力欠缺的学生,则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惧怕、逃避体验式教学。因此在进行体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充分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注重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多表扬,合理引导整个体验过程,最终带来正面的积极效应。

    3.注重体验过程的针对性

    虽然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融入情境,启发自身思考,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是体验式教学也有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应注重体验过程的针对性。一方面,在“原理”课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理论点较集中,或者过于抽象,或者涉及的常识性内容较宽泛的章节,例如物质论、认识的基本规律、资本的有机构成等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体验式教学的针对性应以体验者不同而有所区别,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区内、区外生源的学生在引入体验式教学法时,体验内容和体验方式不能完全一样。对于区内生源的学生,可选择那些现有资料较多且易于查找的理论内容,例如群众史观、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等章节,多采用案例式或情景式体验法;对于区外生源的学生,则可选择那些需要进行资料整合和延伸性思考的理论内容,例如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五对基本范畴、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等章节,多采用角色互换式或主题讨论式等体验方法。

    4.注重体验教学的实效性

    为真正讲好讲活“原理”课,任何引入课堂的教学方法都应注重实效性,科学有效地实施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共产主义理性信念这一问题时,要创设好情境,可以在课前播放《国际歌》,课件上出现红色幕布背景下的国际歌歌词,并可依次演示反映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照片,让学生产生理论共鸣,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这章内容的热情,并有所感悟。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体验的时间和进程,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获得体验式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反对教学中的教条主义,根据课堂实际效果随时修改教学设计,以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和体验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是具有交互性的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积极交流情感和理念、分享思想和知识,不断丰富理论,实现教学相长。目前,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入“原理”课堂仍处在不断探索和努力过程中,还有更为深层的问题有待继续探索并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春荣.体验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2).

    [2]张利钧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J].发展导报,2017(12).

    [3]陈骅.体验式教学浅谈[EB/OL].https://wenku.baidu.com.

    本文受西藏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资助,课题名称《师生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藏民族大学《马原》课教学为例》,课题编号GZS201701。

    有关的专题